本文故事设置在八九十年代的北京,文中提到的熬鹰过程及其要素均来自老人口述和坊间搜集,情节纯属虚构(如果你认为算个故事的话)
清朝皇上打猎是个怎么样的场面?
它们饲养的鹰品种就不一样,学名游隼,俗称兔虎。因为它们捉兔子时好比老虎,或者说对兔子来说就像老虎那样恐怖,所以取了这么个俗名。
皇家饲养时必须是一对,狩猎时夫妻同时出击,双双上阵。两口子围绕着猎物左右盘旋,忽左忽右,开始不会攻击,而是驱赶着猎物往一个远离树林的固定方向跑,不致于丢失目标。等到时机来了——这时候它们一般处于低飞状态——或者用翅膀,或者利爪,一击即走,绝不恋战。等到高度再次爬升,重新锁定目标,准备第二次进攻。
说实话,这是一种折磨,两口子不是一击毙命而是让猎物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发疯猛跑,一直跑到心肺衰竭,肝胆俱裂,气绝而亡。
当然,这只是皇上游猎队伍中的空中部队。皇上自己骑着高头大马,肩膀上架著鹰,马前是条细长的猎狗,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细狗。这种狗身形细长毛发短促,奔跑有力,是个天生的捕猎好手。马后还得有只羊,羊背上驮只猴。前面一雌一雄两只游隼已经把猎物溜的精疲力尽,等到猎物彻底死亡,游隼们便会降落到猎物身边,等待皇上靠近。等到皇上和一众随从把式来到,游隼飞回皇上肩头请赏,羊驮著猴再走到猎物尸体旁,由猴子下来把猎物拿到皇上手里,全程人跟动物没有接触。
这是围猎。虽然不知是啥时候传下来的,但猎鹰在狩猎活动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一系列行动看似简单,背后却不知凝聚了多少把式的心血。
不错,我们今天的主角正是猎鹰。
1.要想玩鹰,首先得看这只鹰的重量。
猎鹰在乎重量不是为了煮了吃掉,所谓身大力不亏,自身体重上去了逮兔子山鸡才不会力亏。一只鹰的体重超过二斤,便可被视为可塑之才;二斤以下的呢,只能被算作鸡鹰,只能勉强抓些体重较轻的山鸡野雉,也就没有训练的必要。
现在我们就假设手里有一只二斤二两的黄鹰,这小家伙浑身茶黄色的毛,姜黄色的腿,黑指甲又长又尖,锋利无比。脸上一只钩喙,弯中带尖,扎挑切割,无所不能。总之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的印象。
我们需要准备这些东西:鹰帽子、鹰瓢、花盆儿、脚绊儿、蛤蟆儿、五尺子等。
想必其中大多数你连名都没听过,这不要紧,后边我们再细说。
从鹰的吃喝站睡飞,到体重的增减,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鹰的驯化不同于其它鸟类,训鹰行内有句俗语,叫紧七慢八,十天到家。说的就是训鹰一般快的七天,慢的八天,如果十天也训不出来就说明这家伙根本不吃这一套,早早放归山林去吧。
2.民以食为天,训鹰也要从吃食开始
那么这只黄鹰拿到手里,第一步是干啥呢,开食。
鹰是猛禽,野性很大,被擒后对人怀着极大的敌意,这时候无论人给它喂什么吃食,即使是它最喜欢的也绝不张嘴。而开食是之后一切训练的基础,目的是告诉这只黄鹰从今往后跟着人混了,不吃人手里递上来的食物就得饿肚子。
我们先找出两条驴皮条子——牛皮太硬,容易伤鹰爪、羊皮太软,绑不住、马皮太脆,晒干了容易碎——虽然现在不好找,都做阿胶了。软硬适中又有韧劲的驴皮再合适不过了。然后在左肩膀上绑一块棉布护肩,棉花的厚度比小夹袄稍薄,这是为了保护肩头别让鹰爪抓破。
用皮条缠鹰的双腿也有讲究,两根皮子得分别在鹰的小细腿上打个结,然后再归拢在一起盘个扣,这扣最后系在一个铜制的转芯上,转芯又跟一条一米长的粗线绳相连。这一系列设备是为了限制猎鹰的活动。鹰浑身上下最具有杀伤力的就是这对爪子,三指在前,一指在后,抓住东西以后这只后指直插入猎物的身体,除非猎物死了,不然绝不松爪。
这时候我们一松开攥著鹰腿的手,小家伙立马就拔地而起,拼了命想要逃走。这时我们把手里的皮子一紧,把黄鹰的活动范围控制在以自身为中心的半米内,不一会这只昔日的天空霸主就没了力气。这时候我们把绑好护肩的胳膊伸过去,黄鹰自然会落在上面。
这时候就有看出鹰和其他鸟类的区别了。小鸟被抓住以后放在笼子里也好,用绳子绑着也好,必然会经历一番胡闹,又飞又跳,又撞又闹。而鹰则不同,它们自知体沉,起飞时消耗极大,所以一经站稳,便不再胡闹,除非感觉遇到险情,到时再振翅飞走。
那么这拴在鹰两腿上的驴皮条就叫脚绊儿,一米多长绳子跟脚绊儿中间的铜活叫蛤蟆儿,转芯是为了保证脚绊儿在随鹰扭转的不至于缠在一起。那根一米来长的绳子也有名,叫五尺子,平时把另一头的五个绳结绑在手指头上,叫大远时再拿它当纤绳用。
至于什么是叫大远,后面再细说。
现在我们要端出早就准备好的羊肉,羊肉要事先切成条。起初要在鹰嘴边来回抹,虽然这时候但凡是只鹰就不会吃,但是可以借机试探一下该鹰的性格,鹰跟人一样(其实所有动物都是这样),各有各的脾气性格。通过人手拿着羊肉在鹰面前的来回晃悠,我们会发现这小这小家伙昂首挺胸,身体紧绷,眼不斜,头不扭,直勾勾的盯着前方,摆明了一副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的架势。
这时候用的羊肉也有讲究,必须得是鲜红精瘦,不带一丝肥肉的上等肉,为的就是模拟野外的产物,让黄鹰大胆接受。后面咱还会用到另一种羊肉,这里先按下不表。
我们这时候姿势是坐在桌边,左手架著鹰,右手捏著羊肉条。再用手捏著羊肉挑逗性的在鹰嘴边抹来抹去。当然了,鹰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张嘴的,我们就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肉条,用中指弹鹰嘴,小黄鹰血性尚在,自然是要找机会咬你一口,趁它张嘴欲咬的时候把肉条的中间部分飞快的送进鹰嘴里,这一口不可能把整条羊肉都塞进它嘴里,所以鹰嘴两头仍然会有羊肉条露在外面。
鹰大哥是绝不会就此罢休的,因为吃敌人给他的食物就意味着屈服。这时候就显出老祖宗的智慧来了,你把那架著鹰的左臂上下那么一晃,黄鹰因感受到抖动而站立不稳,被迫煽动翅膀,挪动落脚点来找平衡,脚下一分心,嘴就咬不了那么死,等它察觉到嘴里的食物有掉落的危险时已经来不及了,一瞬间就下意识的把肉条吞进肚子里去了。
首战告捷。
之后这小家伙的眼神也不如先前那般锋利了(毕竟都吃了你的肉了),肌肉也比之前放松了不少。之后再喂虽然步骤还跟先前一样,但是要顺利地多,似乎是小家伙为了保留自己的那点尊严而走的过场。一般而言,喂到的四或第五条的时候,黄鹰嘴里的还没咽下去就盯着你要拿下一条肉的手了。
我们为了掌握好火候,这时候就要停止喂食了。
3.溜鹰跟熬鹰
接下来是溜鹰,目的是让黄鹰适应人类社会,哪人多去哪,多见人,适应外边的环境。这溜鹰的姿势也有讲究,老话说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挺胸抬头,可不能被鹰比下去。
溜鹰是熬鹰的一个部分,这几天不论白天黑夜,鹰不离肩。为了多见生人,溜鹰一般在白天进行,入夜之后街上也就没人了。溜的时候也要注意鹰的排便,鹰的粪便是白色的,有时候能喷出一米多远,在熬鹰人口中,这叫“打条”。如果这个过程中鹰的排便格外频繁,说明鹰这时候见人很紧张,要减少见人的时间,一般以每小时一次为宜。
溜鹰之前要用凉水泡一部分羊肉条,时间长点,泡到肉色发白为止。同时要在泡肉的盆里放上几个用麻线团成的小球,也叫麻团。
熬鹰,其实是一件挺残忍的事。单看这个“熬”字,目的是为了让鹰瘦下来,身上没肉,肚子里也没肉,鹰自然也就不折腾了,这时候鹰也不想着逃跑了,也没有伤害人类的思想了,就惦记着人手里这点肉。让这野小子明白,只有跟着人,才能有饭吃。
羊肉用凉水泡了之后,油脂也没了,无机盐也会溶解一大部分,把这玩意给鹰喂下去,让它肚子里有东西,但是没养分,只能被迫消耗身体里的热量,慢慢就瘦下来了。当然,这远远不够,或者说太慢了。我们再用羊肉片裹着麻团让鹰吃下去,行话叫下轴。这也是劳动人民长期研究野鹰习性的产物,鹰有一个习性,因为在野外捕猎时经常皮毛骨肉一起吞下,难免会遇到消化不了的东西,它们会在鹰胃里形成一个小球,最后被鹰吐出来。
下轴,就是利用鹰的这个习性。麻团鹰是消化不了的,吞下去之后会将鹰肚子内壁附着的油脂刮下来,这可是个损招,不仅不给正经吃的,还要把以前的存货也排干净。鹰跟人一样,到了晚上也需要睡觉,为了不让它睡着,架鹰的胳膊就得时刻活动着,行话这叫倒拳儿。当然,不让它睡觉也是消耗它的一个重要手段。
鹰还有个特技,那就是睁著一只眼睛睡觉。如果你只是盯着它不让它睡的话,他就会把离你近的那个眼睛睁著,用在你视野区的那个眼睡觉。所以人必须要时刻活动着胳膊,这是个折磨人也折磨鸟的过程。
喂下麻团后大概七八个小时后吐出来,这叫出轴。等到吐出来,麻团已经被胃磨的呈橄榄状,很紧实了。掰开看时,里面除了麻就是油脂,又硬又黏。接下来几天都是这样,白天溜,晚上熬。
三四天以后,鹰就见瘦了。如果用手去摸前胸,发现胸骨两侧的肉已经消失了;眼窝也凹陷下去,最重要的是看人的眼神比以前和善多了。这几天主要是消磨鹰的野性,野性和对人的善意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野性随着体重的降低慢慢减弱,对人的善意也就多了。
4.不仅需要训练鹰的起飞,而且必须按照人的想法飞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初步训练了,行话这叫跳拳儿。这项活动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我们把两人称作张三和李四。张三带上棉套袖架著鹰,李四手里拿着五尺子,绳子要提前放长,留有给鹰飞理肩头的余地。李四必须得背对着张三并站在其前面大概一步远的地方。左手攥著绳子头,右手拿起一块肉放到左肩上(也就是套著棉套袖的那只胳膊)张三需要扭回头来看着黄鹰,用“嗨”“嗨”的声音叫它。
黄鹰一眼便看到了食物,眼睛也直了,身体也在往下趴。不自觉的就想伸直脖子去够,小B就要拼了命不让黄鹰够到。鹰跟人一样,见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就放弃了尝试,再次恢复了直立的站姿,注意力也不在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羊肉上了。
负责引诱的张三趁机捏著羊肉在黄鹰嘴边晃一晃,不断勾起小家伙的食欲。大概四五次以后小黄鹰就会振翅起飞,只见双翅一扇,轻轻一跳,从李四的肩膀跳到张三的肩头,这叫跳拳儿。因为现在你们两个人距离很近,几乎就隔了几个拳头,黄鹰的动作好像跳跃,所以得到这个名字。
往后的每天早晨这顿肉都得这么办,另外这个“嗨”也是传统词,目的就是为了让鹰产生条件反射,直到最后一听见人喊“嗨!”黄鹰马上做出反应,好像叫啥,巴甫洛夫定理。到了这种程度之后,就得练习“叫大远儿”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比较远的距离完成跳拳儿。具体要多远呢,从一米开始,逐渐拉开距离。
这时候又轮到我们的五尺子出场了,这次为了方便黄鹰行动,我们要把它取下来,和一个铁环相连,铁环中间在穿一根绳子,必须得是麻绳,坚韧而不容易断。张三和李四各自把绳子一端系在自己腰上,多转几个圈。当然,李四依然负责在身前引诱黄鹰。张三这时候要瞪起眼来了,只要一看到有要起飞的迹象,马上放开自己手里的脚绊,晚了可能会耽误黄鹰的动作。
一次成功,马上放长绳子再做下一次,上一次如果失败就要从头再来,直至干脆利落的完成。两个人不能觉得在街面上大喊大叫放不开脸面,这叫声既能让黄鹰加深印象,又能告诉它不论在哪只要往叫声的方向飞就能有吃的。
最后的距离大概能到三十几米,这时要有请第三个人出场了,王五。我们知道黄鹰在野外捕猎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随着距离的慢慢增加,黄鹰从这头飞到那头也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王五的任务就是在绳子一旁时不时的叫几声,吓唬一下黄鹰。开始小家伙可能会因此改变飞行路线,因为有脚绊的束缚只能沿一条直线飞行。这样的行为也是为了让黄鹰在叫大远时明白自己只能沿一个路线飞行,如果有逃跑的举动只会被绳子束缚。
这跟之前的所谓条件反射一个到了,让没有灵智的动物形成思维定式,便于人类管理。
这几天除了白天叫大远之外,晚上的熬鹰活动也要有所松弛,可以让小家伙在鹰架上睡几个小时,当然这要视白天的表现而定(算是奖励)。
到了大概第八天,我们就要检验一下长久以来的训练成果了。之前我们提到过,在铁环中间的长绳子叫纤绳。这天早上我们要把纤绳取下,唯一制约黄鹰的只是那根不足半米的脚绊儿。此项活动对李四,也就是充当黄鹰落脚点的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黄鹰一落脚,他就得立马抓住脚绊儿。
6.最终试炼,幼鹰与成鹰的分水岭
那便是捉兔子。而且必须是野兔,不是啥野山鸡和其他鸟类。如果猎鹰习惯于捕捉相对笨重的野山鸡等物,黄鹰就会变得懈怠而捉不了野兔。
我们需要找一片野地,实打实的那种,最好是废弃的河滩,因为哪里视野开阔,即便于人寻找猎物从而放出鹰去,又不至于因为森林遮挡视线而让自己辛辛苦苦训出来的黄鹰逃跑。同样不能没有了人为干涉,架鹰的人,一般是张三,只有在确定眼前的动物是野兔的时候才能让鹰离开自己的掌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鹰的视觉比人发达,所以有能力发现人类看不到的猎物,如果架鹰的人明明没有看到野兔,但是猎鹰却有要起飞的意思,这说明猎物在人的视觉之外,距离也就更远,这时候如果贸然撒鹰,猎鹰在成功捕捉到猎物后会用爪子抓住并停留在原地,如果人长时间没有赶到,同时失去耐心和束缚的黄鹰极有可能会野性回归,溜之大吉。这样我们的努力不是白费了吗,所以说,一定要估计好猎物与人之间的距离才能撒鹰。
我们在这最后关头,尤其要保持耐心,如果一次搜寻无果,或者猎物的距离过远,那就老老实实等下一次,切不可急躁。
如果训出的猎鹰成功捕捉到了自己第一只猎物,我们人也到了,如何从千钧重的鹰爪下把野兔子的尸体取下也有讲究。提前要在自己胳膊上带好套袖,从后边抓住鹰的脚绊,再用另一只胳膊横在鹰的视线跟野兔中间,用这只手往回勾,左右手一起使劲掰开抓住兔子的鹰爪,一般而言是掰开一只,被掰开的那一只也会在空中死死攥拳。关键的一步来了,我们用没有抓住脚板儿的那只手在鹰爪下往上那么一托,让鹰稳稳的站在胳膊上,黄鹰自然会松开利爪。这时候再掰另一只就轻松多了。行话说这叫起鹰。
7.所谓毕业典礼
好了,现在经过我们训练的猎鹰已经成功出师。最后的最后,还要有一个仪式,我们需要用刀子把兔脸划开,并把兔子放到鹰脸前,黄鹰此时自然无比兴奋,尤其是见到兔脸的血之后。这时候就不需要端著了,立马将兔脸递到鹰嘴前,让黄鹰大大方方的吃几口。这是对它英勇行为的最高赞赏。然后用手指把一点兔血抹在黄鹰的胸前,这是告诉所有看到这只得胜归来的黄鹰的人,它已经能捕猎了,是只成鹰了。
8.写在最后
感谢你看到了这里,这篇文章是我花了大概半个月才完成的,之后过了一个月又修改了一次。熬鹰这项活动归根到底是民俗的,是值得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即便现代社会没有了专业的玩儿主,也没了那些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讲究,但我希望我们在阅读这些流水账一般的记录时,仍然能想象到当初那些真正参与这些活动的人们,是怎样的心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