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作为国名,曾一直是上古三朝中商朝的别名,故有殷商之说。而楚汉时期距离殷商覆灭已经有将近八百多年了,但或许就是天命无常吧,在这短暂的后战国时代,殷国居然还能再次重生。
如上记载,汉元年二月,赵将司马卬因为率先攻占秦河内郡,并在之后的作战中功劳卓著,遂被项羽封赐为殷王,并立都朝歌。
朝歌,曾作为殷商王朝长达两百多年的帝都,也的确辉煌一时过,正所谓: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只是可惜,随着被周王朝覆灭之后,便逐渐沦落了。但谁又能想到,在八百年后,居然还能够再一次成为一国之都,并且还依然能够叫做殷都,也算是枯木逢春了。
说来也很奇怪,虽然司马卬的领地确实属于殷墟地区,但殷商毕竟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那么为何项羽非要再拉出来充当国名呢?而且既然旁边的三川郡都能叫做河南国,那这里叫做河内国又有何不可?何必要拉出殷商这杆大旗呢?
关于项羽和他的军师们在当时是怎么想的,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但是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这个殷国确实是有上古殷商之风。而什么又是殷商之风呢?说白了就是,好战。
但其实,殷国真的很小,而且很弱。虽然后世的河内郡确实发展不错,如史书记载:
如上,河内郡在西汉末年,共辖十八县,有户241246,总人口1067097人。
看起来是挺不错,要是按照之前对其他诸侯国的推算,楚汉时期的殷国怎么著也得有个三四十万人,虽说不强,但也能勉强有自保之力。可问题就在于,殷国所处的位置就决定了,它只能是作为从属国而存在,并且它基本上都没有任何腹地,因此也可以说是楚汉时期最小的一个诸侯国了。
如上,殷国大概的疆域就是这样。西面是强魏,北面是堪比强魏的常山国,东面则是更加强大的西楚,唯有南面的河南国稍微弱势,但也依然在国力上和区位条件上要好于殷国。
从项羽划分的殷国与河南国来看,项羽应该就是为了将西楚与西魏隔开,以形成一个缓冲地带。所以说,从一开始,项羽眼里的这个殷国,就应该是像河南国与韩国那般,老老实实听话就行了。
但谁能想到,人家殷国偏不,西楚又如何,既然叫做殷国,那就一定要有殷国的气魄。一句话,就是干。
按照这里的记载是,当殷王司马卬听到汉王刘邦已经平定三秦马上就要向西而来时,便立刻竖起了反楚大旗。
其实怎么说呢?要是汉军真的来了,你说你大不了就和翟、塞二国一般,或者是河南国一样投降就是,你说你举什么反楚大旗?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汉军还远着呢,你现在就举大旗,这不是找死吗?
事实上,在当时的项羽眼里,殷王司马卬确实是在找死。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记载:
项羽任命陈平为信武君,率领军队进攻殷国,并且很快就平定了殷国。事实上也证明了,殷国确实很弱。但可能是当时项羽来不及处理殷国的事,又或者是陈平等人力保殷王会继续效忠西楚,所以项羽就保留了殷国存在,并允许殷王司马卬继续统领殷国。
按道理说,殷王司马卬有过这一次教训后,他应该能吸取经验了吧?然而事实上并没有。
显然,从“虏殷王”的字眼中就能看出,殷王司马卬又反抗了。话说之前是谁听到汉军来了以后就反楚了,现在汉军真来了,却又坚决反抗到底,这叫什么事啊?
总结起来就是,殷王司马卬确实有点太过自负了。说好听点,殷国的行为叫做不畏强暴,谁强打谁,虽然一次都没打赢过;但说不好听点,殷国这就叫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其实就笔者觉得,可能这也与殷王司马卬个人的性格有关吧,颇具赌徒心理。就像之前反秦战争中,司马卬也曾做过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刘邦费劲心血要攻入关中的时候,司马卬忽然率领他的军队准备渡过黄河先行入关,只是可惜被刘邦给拦住了,不然指不定司马卬还会做什么。从这件事中就能看出,司马卬此人确实胆肥,就没有他不敢干的事。
话又说回来,就那个时代而言,敢于真刀真枪的和楚、汉两大强国都进行作战的诸侯,真心不多。虽说殷王司马卬最终失败了,但最起码也算是壮烈。不像大部分诸侯国,要么是被人传檄而定,要么就是随风倒,所以从这点上看,殷国其实也挺不错的。
下面说殷国的具体构成:
殷王:
基本事迹:
为秦制(疑似)。
秦河内郡(约等于今天河南省中北部地区)
按人口三十万数,则殷国军队应该在三四万左右。(此处纯属猜测)
(完)
“山是山,河是河,越野還得聯動雲大哥”、“N檔直接踩油門,然後直接D檔就可以瞭”、“年輕人第一臺帶移動廁所的SUV”、“聽說這個...
無人車來也(公眾號 無人車來也 ),有滋有味解讀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故事!值得關註!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一個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