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盡行賞,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晉。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
——《史記·晉世傢》
上回說到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順利返回晉國,即位為君,即為晉文公。晉文公之所以能在歷經萬難後登上國君之位,除瞭自身的堅持不懈外,也得賴於身邊人的不離不棄,因此他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報賞這些曾經患難與共的朋友和如今的臣僚,但就是這件事卻鬧出瞭不少問題。
舉個例子,可能是要封賞的人實在太多,也可能是晉文公剛即位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一時間忙不過來,把一些人的賞賜給漏瞭,結果有一個叫壺叔的人就直接跑去找晉文公說:“主公,您都論功行賞瞭三次瞭,結果都沒有賞賜到我,是不是我犯瞭什麼錯,特來向您請罪。”說話還挺有技巧,他不好意思直接問晉文公要賞賜,就說是來請罪,其實就是想提醒下晉文公“我還沒被賞賜呢”。於是晉文公趕忙解釋為什麼前三次賞賜都沒輪到他,還表示自己並不是把他忘瞭,下一次賞賜就輪到他瞭。壺叔這才高興。
像壺叔這樣的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也不算什麼大問題,解釋一下也就過去瞭。但當時因為封賞問題甚至還鬧出瞭人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一回就讓我來給大傢講一下這個晉文公霸業路上的小插曲吧。
當初,秦國護送當時還是公子重耳的晉文公返晉的時候,軍隊剛到黃河邊上,還沒渡河,追隨重耳多年的狐偃突然對他說:“我跟隨您周遊列國的時候,有過太多的過錯。臣下尚且自知,何況君上呢?所以請讓我與您就此別過。”面對濤濤黃河,重耳發誓道:“倘若回到晉國,有任何不與您同心同德的地方,就請河伯作證,讓上天懲罰我吧!”說完,重耳就把身上的一塊玉璧投入黃河中,以此與狐偃立下誓約。當時同行的隊伍中有一個人卻笑道:“是上天保佑公子,才讓公子得以崛起,可狐偃卻以為是自己的功勞而在向君上邀功請賞,真是可恥啊。我不願意和這樣的人一起共事。”於是這個人便獨自渡過黃河隱居瞭起來。這個人叫做介子推,正是這一回故事的主角。
介子推是重耳流亡時追隨他的一幹人中的一員,相較於趙衰、狐偃等人,介子推不算出名,但卻做過一件十分讓人動容的事,這件事就是“割股充饑”。“割股充饑”的故事在正史裡其實是沒有記載的,而是記載在一本以記錄軼事、野史為主的《韓詩外傳》裡,故事是這樣的:當初重耳逃難到衛國的時候,有一個叫頭須的隨從偷光瞭重耳一行的口糧,然後逃入深山中躲瞭起來。重耳一夥沒有瞭糧食,餓得實在不行瞭,就向當地的百姓乞討食物,結果卻被對方以泥土當飯戲謔瞭一番。之後重耳餓得快暈過去瞭,為瞭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就趁大夥不註意從自己腿上割下瞭一塊肉,然後騙說是野獸的肉給重耳充饑,後來重耳知道真相後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就夠返國為君,一定好好報答介子推。
結果十九年流亡生涯結束,公子重耳變成瞭晉文公,介子推卻不屑和“主動請賞”的狐偃、壺叔等人為伍,而隱居瞭起來。當時正逢周襄王因其弟發難而出逃到鄭國,派人向晉國告急,晉文公忙於勤王也就沒有來得及封賞已經隱居的介子推。介子推卻說:“晉獻公有九個兒子,如今卻隻有國君(隻晉文公)在世瞭。而惠公和懷公因為不修德政,遭到國內外的背棄,如今能夠延續晉國國脈的就隻有一人,就是君上瞭。這是上天在保佑國君啊,可那些人(指狐偃、壺叔等人)卻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在自欺欺人嗎?偷竊別人東西的人,我們說他們是盜賊,那麼貪天之功以為己力的人,又該算作什麼呢?”介子推母親勸道:“你何不也去邀功請賞呢?不然這樣默默無聞地死去,又該去埋怨誰呢?”介子推卻說:“明知錯誤卻又去做它,就更加罪過瞭。況且我已經說瞭要隱居瞭,就不能自食其言。”母親說:“那就讓國君明瞭事情的真相,怎麼樣?”介子推回答道:“語言,好比是人身上的裝飾,現在連身體都要隱藏起來瞭,哪裡還用得著裝飾呢?裝飾身體,這是乞求顯耀啊。”最後母親說道:“既然你已經決定瞭,那麼就讓我同你一起去隱居吧。”於是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就隱居到瞭綿上山中,至死也沒有在露面。
同情介子推的人便寫瞭一首詩:“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所處。”又將它寫成瞭字幅後掛在晉文公的宮室門口,晉文公出門看到後,就感慨說:“這是在說介子推啊。我忙於操心王室之亂,還沒來得及報答他的功勞。”於是便派人召見介子推,結果被告知他已經隱居起來瞭。於是晉文公又親自率人去他隱居的綿上山尋找,誰知那綿上山蜿蜒數十裡,重巒疊嶂,谷深林密,又如何尋找?於是晉文公索性也就不找瞭,就下令把綿上山方圓多少裡的地都作為介子推的封地封賞給他,還將其改名為介山,晉文公說:“就以此來記錄我的過失,同時來表彰善良的人。”
不過關於介子推的結局,還有一個版本,據說晉文公來到綿上山後,求人心切,就出瞭個餿主意,讓人三面放火燒山,隻留出一面讓介子推逃生,他原以為這樣可以逼介子推逃下山來,結果大火燒瞭三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身影。後來有人在一棵燒焦的枯柳樹下發現瞭介子推母子的屍骨,晉文公得知後追悔莫及,悲痛萬分,他發現介子推是抱著柳樹而死的,他移開介子推的屍骨後,發現他抱著的地方有一個樹洞,洞裡有一片未燒燼的衣襟,上面題著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於是晉文公就下令要求晉國的每個人都要在介子推死的這一天掃墓栽柳,以此紀念介子推。後人將這一天稱為“清明節”。
不過生於春秋時期的介子推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會用自己的血來寫唐詩,所以這個故事怎麼看都不像是真的,所以我更傾向於認為這個故事更像是後人為瞭給“清明節”找個正當的來歷而編撰出來的。
但不管怎麼樣,介子推的悲劇隻是晉文公成霸路上的一個小插曲,而他真正的征程即將開始。
預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一篇
allow 及物动词 1)允许,准许,同义词:permit, let 例句: She allowed me to interview her. 她允许我采访她。 2)同意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