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依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研究設置發展目標和指標。
一、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綱要》進一步深化細化瞭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一)2035年遠景目標
立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客觀條件,既充分考慮我國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有利條件,也充分考慮各種風險和挑戰,從9個方面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和頂層設計。一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進入創新型國傢前列。二是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是基本實現國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四是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五是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六是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七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傢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八是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九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十四五”時期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6大主要目標。一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二是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三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四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五是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六是國傢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國傢行政體系更加完善,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綱要》依據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按照定性為主、蘊含定量原則,在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安全保障等5方面設置瞭20項主要指標。在研究設置時,突出“十四五”時期的階段性任務,設置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指標;突出對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充分對接,更好體現指標激勵約束導向作用;突出指標的代表性,在每個重要領域僅設置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標;突出指標的可測性,確保指標數據可獲得、測算科學簡潔。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
GDP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反映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傢,發展仍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中央《建議》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傢水平,蘊含著未來15年我國GDP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十四五”時期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努力使經濟增速與潛在經濟增長率保持一致。《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GDP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充分考慮瞭“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有利於更加積極、主動、從容地應對各種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強發展的靈活性;也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不簡單地以GDP增速論英雄,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綱要》對經濟增長目標以定性表述為主,並不意味著經濟工作中不設定GDP增長的量化指標。相對於五年來說,年度形勢較易研判,因此在年度工作中,可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和經濟運行狀況等,更加科學合理地提出年度增長目標,具體是高一點還是低一點,可以依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予以確定。
(二)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率和人力資本水平。“十三五”時期,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5.8%,與GDP增長大致同步,全員勞動生產率從8.9萬元/人增至13.1萬元/人。《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於GDP增長”,在“十三五”基礎上提出更高要求,充分體現瞭質量第一、效率優先的導向。“十四五”時期,勞動年齡人口將從8.95億人減至8.6億人左右,全部就業人數也將從7.74億人減至7.7億人左右,經濟發展需要更多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將人口數量紅利轉為人力資本紅利。
(三)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該指標是城鎮化領域的國際通用指標,有利於客觀反映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十三五”前4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56.1%提高到60.6%。從世界城鎮化普遍規律看,我國仍處於城鎮化率30%—70%的較快發展區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十四五”時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幅度將略低於“十三五”時期,預計城鎮常住人口增加超過70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0.8個百分點左右。
(四)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
研發經費投入可綜合反映科技創新能力,一般用研發經費投入增長或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來衡量。其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指標更加簡明扼要、清晰明瞭,易評估、可考核,不受GDP波動影響,能夠更直觀反映各方面增加研發經費投入的工作實績,也能夠直接落實到地方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及企業的工作目標安排上。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增長,“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末投入總量比基期年度分別增加4613億、7107億、10256億元,2020年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24426億元。《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體現瞭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核心位置的導向。
(五)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高價值發明專利包括: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效發明專利;②在海外有同族專利權的有效發明專利;③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有效發明專利;④實現較高質押融資金額的有效發明專利;⑤獲得國傢科學技術獎或中國專利獎的有效發明專利。設置該指標,有利於真實反映專利資源的技術含量含量和市場價值,引導發明專利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十三五”時期,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分別為3.0、3.8、4.5、5.4、6.3件。“十四五”時期,通過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措施,高價值發明專利有望繼續快速增長,2025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可達12件。
(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包括: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全部小類;②機電器材制造(含“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部分小類等);③電子設備制造(含“儀器儀表制造業”部分小類等);④“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全部小類;⑤互聯網服務(含“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全部小類等);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全部小類;⑦文化數字內容服務(含“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制作業”全部小類等)。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客觀反映數字經濟核心競爭力,引導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7.8%。“十四五”時期,數字技術將加快創新應用,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可達10%。
(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各方面把居民增收擺在突出位置,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基本同步”,這延續瞭“十二五”以來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的政策導向。“十三五”時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2萬元增至3.2萬元、年均實際增長5.6%,同期GDP年均實際增長5.8%。“十四五”時期,通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多渠道增加財產性收入,以及通過土地和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等途徑,預計可實現這一目標。
(八)城鎮調查失業率
該指標是反映就業形勢的國際通用指標,已逐步運行成熟,可實現與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的平穩過渡。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各方面繼續把擴大就業擺在突出位置,推動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2017—2020年,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0%、4.9%、5.2%、5.2%。“十四五”時期,綜合考慮經濟增長、就業崗位增加和城鎮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勞動參與率等因素,通過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緩解結構性失業矛盾、增加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可將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九)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增加公平而有質量的公共教育服務,提高人力資本水平。“十三五”時期,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2年增至10.8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2035年達到12年的目標,未來平均每五年提高0.4年。“十四五”時期,通過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提高高等教育入學率等措施,使2025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可達11.3年。
(十)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加強醫師隊伍建設。“十三五”時期,我國執業(助理)醫師數從304萬人增至408萬人,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從2.21人增至2.90人。“十四五”時期,在近些年快速增長基礎上,綜合考慮醫學高校招生規模等因素,2025年執業(助理)醫師數可達450萬人左右,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為3.2人。
(十一)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夯實城鄉居民養老的最基本保障。“十三五”時期,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8.58億增至9.99億,2020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91%。“十四五”時期,應按照應保盡保、自願參保原則,基本實現法定參保人員全覆蓋。考慮到參保人員基數已較大、少數人口自願選擇不參保等因素,預計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可達95%。
(十二)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增加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供給。“十三五”時期,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剛剛起步,2020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約為1.8個。“十四五”時期,通過加快建設托育服務體系、推動各地增加托育服務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建設綜合性托育服務機構和社區托育服務設施等措施,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可達4.5個,托位總數可達640萬個左右。
(十三)人均預期壽命
該指標綜合體現醫療衛生、人民健康、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狀況,是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3個合成指標之一。“十三五”前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6.34歲增至77.3歲。按照近年來每五年提高1歲左右的增長趨勢,綜合采取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加強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等措施,預計“十四五”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可提高1歲,也能夠促進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2030年達到79歲的目標。
(十四)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能耗約束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和發展動能轉換。“十三五”時期,我國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2%。由於產業結構偏重、投資占比偏高,我國單位GDP能耗約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傢的3倍左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下降空間仍然較大。“十四五”時期,在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左右的情況下,為使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要求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14%。綜合考慮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彈性變化趨勢,預計“十四五”時期單位GDP能源消耗可降低13.4%—14.2%。據此,將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目標值設定為13.5%。
(十五)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和產業綠色轉型,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展現我國負責任大國擔當。“十三五”時期,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8%,2020年底比2005年降低48.4%。按照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新承諾目標倒推,“十四五”和“十五五”時期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需降低17.6%。“十四五”時期,通過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嚴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可推動“十四五”時期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這與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左右的目標,是銜接一致的。
(十六)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設置該指標,能夠綜合反映空氣環境質量改善情況。“十三五”前4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從76.7%提高到82.0%。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工業發展受到階段性沖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大幅提高至87%,一定程度上高於正常年份。“十四五”時期,通過推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業窯爐治理、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等措施,主要空氣污染物排放能夠繼續得到削減。在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10%、臭氧(O3)濃度快速增長趨勢得到遏制的情況下,預計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可達87.5%。
(十七)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加大地表水污染防治力度。“十三五”前4年,我國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從66.0%提高至74.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生產生活活動強度降低,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大幅提高至83.4%,高出正常年份3—4個百分點。“十四五”時期,通過開展河湖水質改善技術指導、實施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持續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加強工業園區綜合整治和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措施,2025年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可達85%。
(十八)森林覆蓋率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綜合體現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國土綠化狀況和碳匯能力。“十三五”時期,我國森林覆蓋率從21.7%提高到23%以上。按照《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的203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6%的目標倒推,平均每五年需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十四五”時期,通過深化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等措施,2025年森林覆蓋率可達24.1%。
(十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提高糧食供應保障能力。2015—2020年,我國糧食年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2020年糧食消費量為7.4億噸左右,統籌考慮總人口增長、畜牧業發展和工業用糧等因素,預計2025年將達到7.5億噸左右,其中谷物消費量超過6億噸。按照“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稻谷、小麥、玉米等三種糧食產量需超過5.9億噸,加上大豆及其他糧食作物,“十四五”時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需達到6.5億噸以上。“十四五”時期,通過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等措施,可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中有升。按照供需大體平衡、適當留有餘地的原則,將202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標值設定為不低於6.5億噸。
(二十)能源綜合生產能力
設置該指標,有利於引導提高國內能源供給能力。“十三五”時期,我國能源產量從36.2億噸標準煤增至40.2億噸標準煤,能源自給率從83.4%降至80.7%,期間曾降至78.4%。預計2025年能源消費總量為54.5億—55億噸標準煤,按84%左右的能源自給率把握,國內能源產量需達46億噸標準煤以上。“十四五”時期,通過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發展風光水核等非化石能源、促進煤炭向先進產能集中等措施,預計2025年國內原煤產量約為42億噸、石油2億噸、天然氣2300億立方米、非化石能源11億噸標準煤,折算後國內能源產量可達47億噸標準煤。按照堅決守住底線並引導節能降耗的原則,將2025年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目標值設定為不低於46億噸標準煤。
三、《綱要》章節指標
此外,《綱要》正文章節提出瞭20項量化章節指標。①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②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③5G網絡用戶普及率提高到56%。④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⑤建成10.75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⑥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5%。⑦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⑧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5%。⑨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以上。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下降8%。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率超過25%。單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2950萬畝以內。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92%以上。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高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每千人口擁有註冊護士數達到3.8人。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