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課程的關系
編 撰:和優小生
時 間:2021-01-21
在學校,課程和教學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術語。
課程是學校一切活動的總和。換句話說,學生走進校園,他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課程,都有教育意義。這其中包括顯性的課程,如各類學科課程、拓展和研究型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社團活動,等等;也包括那些隱性的課程,如學校的物質環境、制度文化、人際關系等。學生在學校裡所獲得的學習經驗,通常就是上述這些課程共同實現的。
從教師的角度看,顯性類的課程,教師通常采取明確的、直接的、外顯的方式來呈現教育內容,教育的痕跡比較明顯,教師自己明確要教什麼,學生也知道要學什麼。教師實施課程的過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教學。而隱形類的課程往往采取暗含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教育內容,教師自己也不一定意識到自己正在言傳身教,學生通常也是在潛移默化中獲得體驗。換句話說,顯性課程是學生有意接受的,而隱性課程則是學生無意之中接受的。
由此可以看出,課程和教學是兩個並不相同的教育術語,它們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課程反映意圖,教學指向實踐。
課程直接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意圖。比如說亦莊小學正在實踐的“全課程”探索,就是要著力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十一學校構建起來的分層分類的學科課程和主題性綜合課程的新型課程體系,就是要凸顯學生的可選擇性。教學指的是學校的具體實踐,即如何將一門門顯性課程進行有效的實施;課程是為瞭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設計的教育內容以及評級機制,教學則是達成這些教育目標的手段。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目標和願景,而這些願景是否能夠實現,其關鍵就在於學校是否為此而構建起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很多學校給人的感覺是“千校一面”,沒有自己的特色,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課程的同質化,沒有針對本校學生實際、體現辦學意圖以及校園文化的特色課程來支撐。
其二,課程重在建設,教學重在實施
課程建設,包括課程方案的擬定、課程標準的研制、課程實施的途徑、課程管理的規范和課程評價的機制等。學校的課程體系,是由國傢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板塊組成的。國傢課程雖然已經制定瞭課程標準,明確瞭教學內容和教學的基本要求,也制定瞭評價的標準,但因為這是針對面上學校的共性而制定的,與每一所學校的實際都有差異,所以自然就有國傢課程校本化的過程,這其實就是通過課程建設,讓其更適切學生的成長,十一學校的分層分類課程,所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校本課程充分體現著學校的特色和辦學的意圖,更是需要在學校層面進行整體設計,擬定學校的課程實施方案,明確要構建什麼樣的課程來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實現辦學願景,在此基礎上有計劃有組織地加以建設。建設起來的課程如何在學校裡得到有效的實施,將學校的意志轉化為學生的成長,這就是教學的事情瞭。這其中,教學的設計非常關鍵,包括明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確定教學策略等,有效的教學設計,是保證教學實施的基礎。
其三,課程是自上而下的,教學是自下而上的
很多學校都為學生開設瞭大量特色課程,以此來表達自己對課程改革、對課程建設的重視。但如果仔細分析研究這些課程,就會發現其存在著這樣兩大問題:一是課程建設不規范,很多課程缺少從方案到評價的建設規劃;二是大多數課程都是依據教師的特長開設的,是草根式的課程,缺乏學校層面的系統思考和整體架構。課程建設應該是自上而下的,依據學校的辦學意圖和願景整體設計,在此基礎上查漏補缺、逐步完善,這樣才有利於學校逐漸形成課程體系。教學是教師個體的實踐,要在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框架下鼓勵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實施課程,凸顯課程的教育效益。
感謝閱讀本文,優悅小生將為您奉上更多、更精彩的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