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拙著《唐诗正本——大数据视域下的唐诗新考》(崇文书局2021年出版),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不吹箫。
这是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的“二十四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二十四座桥的总称,一说是一座桥的名称。而这两种说法中,又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补笔谈》云:“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入西水门有九曲桥,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连二十四座桥的名字都列出来了,可谓言之凿凿。按照沈的说法,这应该是砖石结构的桥梁。但《景定建康志》载:“《舆地志》云:六朝自石头东至运渎,总二十四渡,皆浮航,往来以税……今皆废。”按照这个说法,“二十四桥”都是浮桥。《金陵志》则谓此诗说的是“金陵二十四航”。《方舆胜览》云:“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自韩令坤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废,不可得而考。”既然说“或存或废”,当然不是一座桥。
黄叔灿《唐诗笺注》释曰:“二十四桥在扬州府城,今名虹桥。”关于“二十四桥为一桥”,有多种传说。吴绮(1619—1694)《扬州鼓吹词序》曰:“出西郭二里许有小桥,朱栏碧甃,题曰‘烟花夜月’,相传二十四桥旧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郡志》谓在城内有廿四桥,今不可考。” 最流行的说法,“二十四桥”是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所谓“红药”源自姜夔词《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中的“念”与“廿”同音,“廿”即“二十”,不知怎么演变成“二十四”了。另有传说,骚客诗人常在这座桥上“念诗”,所以叫“念诗桥”,逐渐讹为“廿四桥”,也就成了“二十四桥”。还有传说,杜牧曾于月明之夜在此桥邂逅二十四个吹箫的美人并应邀作诗。
另据《隋炀帝艳史》载,炀帝游幸扬州,携皇后、妃子等24个美人在扬州一座无名桥上歌舞作乐,兴至酣处,隋炀帝将此桥赐名为“二十四桥”,二十四个美人无不欢喜。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认定此桥就是吴家砖桥,并榜书“二十四桥”四个大字刻于桥头。
李斗(1749—1817)《扬州画舫录》云:“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桥。”这段话经常被“一桥论”者引用,好像李斗也认为“二十四桥”是一座桥。殊不知,这段话的后面,紧接着是“二说皆非”四个字,然后还一一列举了沈括所说的二十四座桥的名字,并说“实有二十四名。美人之说,盖附会言之矣。” 李斗还说,《扬州慢》中的“念”字作“思”字解,非桥名也。不难看出,李斗其实是支持“二十四座桥”之说的。
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就连史志也都兼收多说,“以俟考古者”。但,《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解读及欣赏却不能等到考证清楚之后,何况可能永远也没有确说了。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呢?笔者以为,就诗句来说,杜牧所说的“二十四桥”应该是二十四座桥,因为“二十四桥”的下句有“何处”二字——既问“何处”,“二十四桥”应该不是一处。历代的诗选诗论家,也大都这么认为。比如子墨客卿《唐诗三百首注释》称:“二十四桥言其游乐之处极多也,故下句曰‘何处’。”朱麟也在《(注释作法)唐诗三百首》中说:“言扬州游乐处至多,不知韩在何处清游。”
参考文献:
[1](宋)沈括撰:《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26页。
[2](清)吴绮撰:《扬州鼓吹词序》[O],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据龙威秘书本排印,第7页。
[3](清)李斗撰:《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2页。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