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临,我论文查重又没过,你睡了吗?

“没有人年年恨天临,但年年有人恨天临。”

又是一年毕业季,广大高校学子被毕业论文和查重率折磨得苦不堪言时,“翟天临”这个名字就会重新出现在各大平台上,被无数次学子们拿出来鞭尸并进行轮番周期性问候。

无数人慨叹,问知网的网友是因,学术造假的翟天临是果,最后遭报应的怎么就是我了?!

2023年了,学术界开启的天临YERA,天临五年,卢雷变法第二年,虽然不清楚翟天临睡眠状况,但是各位正在降重,送审的毕业生们,你们睡着了吗?

一、作为符号的“翟天临”

24日凌晨,翟天临凌晨发文:“我知道写论文的过程挺难的,如果骂我能帮助大家缓解论文季的压力,那我觉得被骂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希望大家文明宣泄,宣泄完了加把劲儿,加油!保过(保佑过)。”随后更在评论区舌战群儒,与网友隔空喊话。从2019年“不知知网”事件到回应网友声讨,在这三年里,翟天临实现了他的“社会性死亡”,也实现了从艺人到一个“符号”的转向。

“泛符号”时代来临,我们也游走于实体与符号之间,成了符号化、标签化的人。知网事件前后的翟天临分别代指著两个截然不同的符号,一个是事业有成、头顶“学霸”人设的正面模范艺人,一个则是学术不端的象征以及广大高校学生表达不满与愤怒的靶子。由前者到后者,翟天临在符号化过程中遭遇的最大危机首先便是自我呈现的失范。

通常较之普通人而言,明星对自我的媒介形象拥有更强的掌控权,但也更容易面临形象的崩塌,尤其当直播成为一种新型互动方式后,这种偶然性的互动形式常带来一系列自我呈现的风险,借助梅罗维茨、博伊德等学者的“语境坍塌”概念,直播中的语境与观众都处于线索隐退的状态:一方面直播这种形式打破了明星前台和后台表演的边界、后台空间被不断挤压,在直播中,明星的一举一动都曝光在大众面前,一不留神就有表演失范的危险;另一方面,直播中的观众是匿名且可被隔离的,这也使得直播的不可控性加剧。翟天临一句不经意的“知网是什么”葬送了他的演艺生涯,仝卓或许至今都不明白为何他的“仝言无忌”会让自己沦落至今,本该前途大好的小演员边程也最终为自己直播中不合时宜的言论道歉,直播仿佛一面“照妖镜”,多少明星成于人设,却最终败于直播。

而在形象呈现危机后,翟天临也由一个正面符号变为了被主流媒体痛批的负面符号,而当负面符号一旦形成,往往也是不可逆的。翟天临纵然有过很多光环,参演过很多剧目,但这些都已不再重要,留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只会是那个不知知网的翟天临,从此有论文查重的地方就会有学生痛骂翟天临的声音。就像《Vista看天下》所说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翟天临这三个字已经成了当代毕业生的一面互联网哭墙。他们在口吐芬芳中纾解以论文为代表的毕业压力,由此形成了一套经年不休的社交仪式。”无疑,“翟天临”这三个字显然比翟天临本人的意义重大得多。

当然,被负面符号化的从来不只一个翟天临,与其经历相似的明星还有很多,例如前不久脑洞大开的造梗者还将“爽”纳入计量单位的范畴,一“爽”等于6.4亿人民币,这一调侃与“天临纪元”的划分如初一辙,而这种对明星符号意义的消费也成为了网友日常生活表达方式的一部分,在解构与重构符号意义的过程中发泄情绪,凝结认同感。

二、作为仪式的“打卡”

“翟天临,你睡了吗?”

实时搜索翟天临的微博广场,总能看到不少论文党发自内心的亲切问候,这似乎已经成了论文季的一个仪式性活动,而翟天临的每条微博,就像旅游观光景点一样成为学子们的“打卡圣地”,留下一季季毕业生的心酸泪。

其实这种打卡仪式由来已久,从旅游打卡、单词打卡到饭圈超话打卡,人们从打卡行为中获取仪式性快感,但是翟天临微博下的打卡并非个体仪式,目的也并非是为了通过“自追踪”实现对自身的规范化,而是一种“一次性”的打卡行为。翟天临微博下的打卡对象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许一次打卡之后便再也不会出现,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却使得这种打卡行为成为了一种群体仪式,而主要将这些打卡对象联结起来的就是他们共同的学习经历和写论文过程中异常煎熬的情感体验,所以也有人戏称,翟天临的黑粉应该是所有明星中学历最高的黑粉。

无论是在翟天临微博下的打卡,亦或是谩骂声讨,都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可以说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我们重新定义“仪式”,也重新创造“仪式”,例如一次点赞,一条评论,乃至“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都可能成为一场仪式。而在各种各样的仪式性行为中情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认为,人与人在微观层面的互动仪式得以成立,所依赖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在互动仪式中,人们关注共同的对象,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群体符号、加强群体团结,而参与其中的个体则获得情感能量。

对于在翟天临微博下打卡的人来说,未必对于翟天临本人有多大怨恨,而可能是将翟天临作为情感“变压器”,个体的负面情绪在打卡和声讨的群体仪式中得到部分消解。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当个体融入或者说隐匿于群体中,那么个体的行为逻辑便很有可能不再受理性的约束,变得不再避讳负面情绪和恶意的宣泄,甚至在此过程中使用极端和激进的语言表述方式。在翟天临的微博评论下,用恶毒的言辞咒骂其家人的言论也不在少数,而当负面情绪过度扩散后,群体极化便出现了,此时无论宣泄的初衷是什么,最后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了跟风而跟风,为了咒骂而咒骂。

三、作为监督的“共景监狱”

其实翟天临知网事件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甚至演变为一种周期性的大型声讨,本质还是因为更深层次暴露出的是当前学术圈权力的失衡。前有翟天临不知知网,后有小神童研究突变基因获奖,当普通老百姓苦读文凭只为了争取生存机会时,特权阶层却凌驾于规则和秩序之上,将学历作为炫耀的资本和光环,这种权力的不对等深刻地刺激著大众神经。

也正是基于此,在翟天临亦或者其他的学术不端事件中,大众往往会走在媒体之前,自发扮演起监督者的重要角色。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公众借助社交媒体就在短时间内迅速整合群体意见,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在对翟天临进行网络围观的同时也是在行使监督权、进行社会监督的过程。而这种监督不同于“全景监狱”中目光由中心向外的扩散,反而是一种由四周向中心聚焦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共景监狱”。

共景监狱:与“全景监狱”相对,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凝视和控制的一种围观结构。在这种围观结构中,普通公众手握监督权,利用社交媒体发声,曝光社会不良现象、揭示事件真相、监督政府官员行为等,在群体目光凝视下,推动社会事件的发展进程,实现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发展。

在“共景监狱”的围观之下,翟天临通过道歉和隐退的方式对自我进行了规训,而不只翟天临,在这次事件之后,整个学术界其实也在进行反思,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标准的出台、各高校纷纷压低论文查重率,可以说全民监督对整个学术行业起到了警示作用。

但是这种警示作用的效力和范围有多大呢?答案却不一定乐观。

在“共景监狱”的聚焦灯下,学术不端议题获得重视,翟天临得到了相应的责罚,学术规范也进一步加强。但在光线照不到的视线盲区,学术产业链依然存在着许多固有弊病,实际面临的许多困境依然无法解决。据“中新经纬”的调查,论文查重价格一年内暴涨10倍左右。在重重论文市场乱象下,淘宝商家和知网或许才是最大的赢家,不仅如此,当下很多不规范的查重服务还存在论文隐私泄露的风险。这也不禁让我们反思:学术资源商业化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在垄断机制下,学术资源是否有办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现有机制又能否保障作者本人而非机构的权益?

翟天临固然该被讨伐,但于社会公众和相关职能部门而言,教育公平和学术产业链的乱象始终应该是舆论场上的核心议题。倘若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监督,那么讨论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翟天临个人的口诛笔伐。

但话说回来,其实每一个论文er都清楚,就算没有翟天临,写论文本来就是一个很痛苦的历程,打开微博,留言发泄过后,我们依然还是要坚强地打开知网。

加油!论文人!

夏令营冲刺计划已经开启 更系统的理论教学与个性服务

赢跑夏令营就趁现在 私戳小爱了解更多哦!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这才是绿道的真相!

常以为 马路边像跑道一样的道路 那就是所谓的绿道 直到今天 我才知道了真相 …… 原来 绿道还可以这么丰富!! 绿道是什么? ...

· 26秒前

什麼是辨別的能力

世界上,我們需要擁有一種能力,叫辨別力,這個能力是可以讓我們辨別那些東西是重要的,那些是不重要的。不管是生活上,還是...

· 42秒前

美國FDA把瑞德西韋歸入孤兒藥范疇,那麼,孤兒藥是什麼? | 喵咖115期

讀天書說人話,換個角度聊新聞。大傢好,我是喵咖。 還記得早期進入我們視野的瑞德西韋麼,雖然很早就開始招募臨床患者,但是...

· 1分钟前

去不了新疆,来碗「缸缸肉」抚慰寂寞的味蕾

在遥远的新疆喀什,很多人大清早就有人点一份「缸子肉」,加一个馕当早餐。如果你在南疆大巴扎游荡,不小心瞥见这一堆正放置 ...

· 2分钟前

一夜之間讓1700人憑空消失,非洲的這個怪湖,為什麼這麼恐怖?

湖泊是點綴大千世界的魅力珍珠,不過非洲有一個怪湖,平常看似普通,但卻在某一天的晚上令一千七百多人死於非命,這個消息讓...

· 2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