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緣博物館北倚國傢級風景區清源山,南鄰風景秀麗的西湖,西嶺泉州市博物館。建立於2006年5月,2008年10月1日,江澤民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題寫館名。即是國傢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研究閩臺關系,大陸與臺灣關系史的重要學術機構。
主題建築采用“天圓地方”設計理念,是泉州市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築。入口處的兩個九龍柱,高19米,是中國大陸最高的一對九龍柱。建築物的穹頂是巨大的金色蓮花。
217dfa45f5ac999c9a907be83c9262c3
拾階而上,步入大廳,沖入眼簾的是泉州籍旅美藝術傢蔡國強的火藥爆繪壁畫榕樹,主題:同文,同種,同根生,壁畫背景通過LED燈,顯示百傢姓的180種。
a41c71e36254820e8cc646b38b2eafa6
該館7個主題遠古傢園,血脈相親,隸屬與共,開發同工,文脈想承,諸神同祀,風俗相通,通過1500多件文物文獻,佐證瞭閩臺之間的五緣關系:地緣近,血緣親,商緣廣,文緣深,法緣久。展示瞭臺灣與祖國大陸同根同源,密不可分,源遠流長。
5f82a6807edac067ea9462a87e3dbd7f
“福州雞鳴,基隆可聽”,3萬年前,臺灣與福建連為一體,後因地殼變遷,有瞭臺灣海峽。閩南漁民很早就在澎湖和臺灣北港一帶捕魚狩獵,並有人陸續定居下來。大規模的遷移在鄭成功時代以農業開墾為目的和有組織的移民。此後數百年間,閩南人頻繁往返泉臺兩地。移民的遷徙中,保留瞭中國最完整的宗族文化形態,以聚族或聚鄉而居的相似,鞏固發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形成瞭祠堂,祠堂提供族人祭祖,意識,解決糾紛和娛樂之重要場所;族譜則重在記錄族人生死遷徙,撰寫傢法以垂訓後,並規范族人尊祖敬宗,崇尚孝道。80%的臺灣民眾祖籍福建,臺灣人口數量居前三十位的姓氏絕大多數直接源於福建。臺灣的福建同鄉會,宗親會遍佈臺灣25個縣市。
從閩南遷徙到臺灣的移民,用原有的街村名稱命名新居住地,用原有的文化教育子孫後代,用原有的娛樂方式慶祝,慰藉新居住地的生活。同祀媽祖娘,共拜三山神,同築土地廟,同尊大道公,同拜關帝爺。臺灣通用的方言是福建的閩南話,客傢話,許多地方的街村名稱與閩南的村街一樣。臺灣的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南音等傳統娛樂及民居建築風格也是從福建傳承過去。商緣廣,閩臺商貿早在宋代,泉州港和臺灣北港就是兩地貿易。到瞭清代,福州港與臺灣基隆的貿易也十分密切。常常是“人不通船通,商不同貨通”,“船頭撒漁網,船尾拉傢常”。
法緣久,臺灣從1863年清朝康熙年間設立行政機構一直到光緒年的200多年時間都隸屬福建管轄,是福建的一個府。呈現的批文,史料書籍不同形狀的玉、鐵巡撫官防等佐證瞭臺灣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物一詞,最早見於《左傳.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這裡的“文,物”指的是禮樂典章制度。自唐以後,文物就專指前代的遺物瞭。該博物館通過大量日常生活用品鍋碗瓢盆提籃,衣物飾品,祭拜用的神主位,碑文刻著婚喪嫁娶習俗,娛樂的方式,祭拜的神靈,交流的語言等文物展現瞭從古至今,閩臺兩地人民的唇齒相依,血濃於水的血緣親情。祖先遺留下來的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遺產——文物成為我們叩問歷史的鑰匙,讓後人瞭解歷史長河中祖先們勤勞,奮鬥,發展、交流的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今年是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360年前,鄭成功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寫下“開辟荊榛逐荷夷”的光輝篇章,成為激勵兩岸人民團結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讓我們攜手同心,共創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