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作者李笑来是原新东方的英语老师,辞职后转向写作和投资领域,因为其独特的见解和不拘一格的投资风格而颇受争议,看到书中的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作者说要实现成功,必须践行,做到“人至践则无敌“,践是实践的践。
确实如此,动手能力非常重要,一个成功的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理论和想法,还需要强大的实践能力,将想法付诸行动。
“知道了”和“学会了”之间,其实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动手实践是弥补这个距离的最佳方法。
我们有很多的先知经验,如何让这些经验知识发挥作用?必须立足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到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的指定,小到一个人学习和事业的追求,都要立足与此。
而如何落地执行,动手能力最重要。原因很简单:计划停留在口头上,永远无法变成现实成功。很多想法,开始做了,往往已经成功了一半。
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去问一个学生,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不外乎好好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不玩游戏,不浪费时间,认真不粗心。
但是要成为好学生,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真正能够坚持行动的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个结果。
又比如要在股市里赚到钱,大家都知道就是在股票价格低位的时候买进,股票价格涨到高位的时候卖出,这样就能赚到钱。但是现实中真正能够赚到钱的股民永远是少数人,十个里面连一个都不到。
光靠心里明白如何去做是没有用处的,需要设定严格的计划和纪律,然后严格的去行动和执行。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积小流才能成江海。如果没有行动的过程,结果无从谈起。如何行动,先设立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阅读,写作,或者健身跑步,先从小处入手,往往动起来,假以时日,结果的达成就会水到渠成。
比如写作,我们没法做到每天写1万字,这个是在当前的能力之外,可以先从写500字,或者100字,50字开始,慢慢有了基础,有了能力以后再一步步增加自己的写作量。
比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笃信勤能补拙和熟能生巧,每天固定时间坐到书桌前5到6个小时,强迫自己提笔写作,即使没有灵感也必须完成每天的计划,他形容自己就像矿工,勤奋的挖矿,最终总能找到泉眼和宝藏。
很多人抱怨迷茫,没有工作和人生的方向,其实最根本原因是这个“懒”,说工作没有方向,手头的工作太小没有意思,要知道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从一件件小事情开始的,小事情做不好,做大事更是免谈,这就是古人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由小事入手,治大国如烹小鲜,做事的方法是共通的。与其纠结于方向和目标的迷茫,不如踏踏实实从手头和身边的事情开始做起,从手头工作和生活的小目标开始积累和完成,大的目标最终也会水到渠成。
培养行动和自律的习惯,是达到成功境界不可或缺的能力。而低头做事的同时,一定要抬头看路,知道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并善于总结方法,做到下一次更好的动手实践。
很多事情,计划做得再详细和周密,动手开始做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预料之外的状况,但是不能因为顾虑意外而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那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时机。这就要求我们边做边看,我们讲知行合一,用知识指导行动,实践出真知,而知识也反过来影响和提升我们的实践技巧和能力。
说到知行合一,就要提到著名的王阳明,王阳明精通儒、释、道三学,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心学”,是明代以后最著名的哲学思想之一,影响了包括韩国日本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从明代至今的数百年。
王阳明一生功勋卓著,不仅是一位大哲学家,也是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文学造诣也非常高。他主张“知行合一”,即”知”和”行”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不“行”不能称之为真“知”。而如何行,如何在“知”的方向上正确的行,考验的就是个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做到知行合一,既有丰富的知识体系,也有强大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才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万事练达皆文章”,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知道怎么做很重要,而动手去做更加重要。
克服懒惰心理,养成行动和自律的习惯,在行动中去提升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最佳境界。
想當兵,卻因為下蹲不全過不瞭兵檢,明明身體很壯腳踝扭傷恢復得挺好,但就是蹲不下來深蹲推舉,腳後跟卻總是離地下蹲不全,...
具有濕組織粘附性的粘附性水凝膠已被廣泛用於傷口輔料、止血劑、可穿戴電子、藥物投遞系統和組織工程領域,由於其具有附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