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对这句话比较熟悉,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尽人皆知。而对“为善最乐,为恶难逃”这句话,一些人会感到很生疏,平时很少听说过。其实,这句话已流传很久,时至今日仍与人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更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增广贤文》是我国明代编撰的一部儿童启蒙书目,其中就收录了“为善最乐,为恶难逃”这句箴言,意思是说,做好事的人会享受快乐,做坏事的人罪责难逃。启蒙教育的目的是为明辨善恶及真伪,使儿童从小就要懂得倾向于善与真,排斥恶与伪。当今社会,我们大家都应懂得这样的道理,自觉追求“为善最乐”,坚决防止“为恶难逃”,在善与恶的选择中真正做到扬善弃恶不含糊。
要想“为善最乐”, 就应多做好事。善人心中有善念,善念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心灵,让他心安自在。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目标在于积极生活获得幸福,这不仅仅是一种快乐至上的体验,更是一种成功完成道德责任后的快乐。人们都渴望拥有快乐,那就从积德行善做起,在做好事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吧。
有人会问,为什么做好事会快乐?这是经过科学研究证明的。
俄勒冈大学威廉塔尔博特教授发现,如果给人们一笔钱让他选择是自己留下还是捐赠,这个时候会发现选择捐赠的人大脑中的复侧纹状体特别活跃。这个区域正是负责报偿、奖励的地方。在给予他人帮助时,大脑中的奖励机制就发挥了作用,让人拥有一种更加积极的体验,一种满足感,一种通过做有利于自己之外的人或事的内部回报,一种自我奖励和肯定,从而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人活一辈子,但求心安,只有心存善念,多行善举,才能心安,才会拥有快乐。
有善心,重友情。友善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粘合剂,是促进稳定安祥和繁荣昌盛的孵化器,全体人民都应追求友善、信守友善、弘扬友善,共同为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做出不懈努力。
友善应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一代相互传承。“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意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以仁爱之心相待,又有共同的美好志向,就会和睦相处,成为真正的朋友。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社会交往的面越来越宽,“朋友圈”越来越大,社交活动越来越多。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如果人人都能心中有爱,相互尊重,礼让包容,人间才会有温情,就能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和谐就有了广泛而又坚实的基础。
友善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以一种豁达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他人就会感到你有亲和力,心里很愉悦,就愿意和你交往;有乐善好施的品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愿意帮助他人,他人就会感到很温暖,对你产生信任,愿意成为忘年之交;能充分的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在与他人纷争时,能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错了说一声“对不起”,他人就会感到你很有修养,是值得尊敬的人。
有善行,乐助人。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年人、孕妇、残疾人让个座位;在马路上看到有谁突发疾病需要紧急救治,帮忙叫个救护车及时送医;赶上有骑车人把东西掉下了,主动帮忙捡起来;遇到他人问路,耐心说清路怎么走、车怎么乘;碰上需要用手机转账置换现金的,不要怕麻烦,把身上带的现金转给他人以解燃眉之急;拾金不昧,捡到财物要想方设法联系失主,尽早物归原主;关心爱护下一代,对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儿童奉献一点爱心;大灾大难见真情,主动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支持灾区人民渡过难关,等等。
一个人帮助了别人,就会得到他人的感谢。在一声声的“谢谢”中,不断收获的是惬意和快乐,这就是“为善最乐”的意义所在。人们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多行善举、多做好事,收获更多的快乐。
既然“为恶难逃”,就应不做坏事。一个人,如果做了恶事,就会自食恶果,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恶人心中有恶念,恶念会腐蚀一个人的心灵,让他痛苦不堪,一辈子也难心安。人只要做了坏事,早晚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
有的人搞非法传销,坑骗他人,最终自己也被骗,甚至和首恶分子一起进了班房。有的不良商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蒙骗消费者,谋取不义之财,经执法部门发现后,被罚的倾家荡产,严重的还被绳之以法。有的人无事生非,造谣诽谤,污蔑他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惹上官司,遭到法办。有的人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数额特别巨大,被判处极刑,丢了性命,毁了家庭。
这些都足以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定然会报,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人要不为恶,必须控欲望。人的欲望不能太高,否则会变得很贪婪,什么坏事都能做的出来。要善于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凡是不符伦理、有违道德、触犯法律的想法,一露头就要打掉,铲除滋生恶念的思想根源。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经过后天的道德修养,人都有改变本性,成为“圣人”的可能性。人要注重加强学习,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法纪观念,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分清美与丑、善于恶,能够在两者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打消邪念,管住恶行,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一个人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总有个积累的过程,不要因为干了一两件坏事就不以为然,久而久之,便会铸成大错。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放纵自我,对一点小恶也不能自我原谅,再小的坏事也不能去做,真正做到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要不为恶,必须严管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管好自己,做到只有善举,没有恶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是管不好自己的,往往做出一些坏事来。这就需要靠他人的劝导、监督、管教,必要时需要用法律来加以约束。
历史上有一个《一钱斩吏》的故事——
宋朝崇阳县令张乖崖,有一天看见一个看守仓库的小官从库房出来,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从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那个小官很不服气的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张乖崖一听,怒不可遏,提笔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批完后,挥剑就把那个小官杀了。
如果县令觉得偷拿一文钱是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只会助长那个小官的侥幸心理,使得他今日“偷针”,明日就要“偷金”,发展下去就绝不是一日一钱事了,很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偷盗案件的发生。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发现他人做了坏事,哪怕是很小的坏事,都要及时给与批评教育,不能姑息迁就,包庇纵容,防止由“小恶”,日积月累养成“大恶”,最后走向万恶的深渊。
严是爱,松是害。一个单位,要抓早抓小抓预防,加强对所有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防止松松垮垮没人管,制度缺失漏洞多,让一些人有可乘之机,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进行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启蒙教育,当孩子做了错事,要耐心讲清道理,告诉其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千万不能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对孩子做了错事不管不问。如果从小养成坏毛病、坏习惯,等到长大了再改起来就很难了。有的人成年以后劣迹斑斑,恶贯满盈,犯下大错,甚至成为罪人,与其小的时候缺乏良好的家教,管教不严,逐渐养成恶习不无关系。这样的教训,值得每个家庭认真汲取。
《周易·系辞下》有一句警世名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意思是说善事做得多了,才能够成就其好名声,恶事做得多了,便会使得自身走向灭亡。人们应该谨记“为善最乐,为恶难逃”的古训,多做善事以获得好名声,不做恶事以避免遗臭万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