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hāo】,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的字形,下面是一个“高”字,上面是“艸”,会意草长得很高的意思。
《说文解字·艸部》蒿:菣也。从艸高声。
段玉裁注:陆玑曰:靑蒿也。
许慎解释的“菣[qìn]」”,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中解释,就是指青蒿,也叫香蒿。就因为它是长得很高的草,所以才叫“蒿”。其茎叶可以入药。
文献选读
《尔雅·释草》:蘩之丑(类),秋为蒿。
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中解释:“蘩”,是白蒿,也叫“皤[pó]蒿”。
“蒿”有许多不同的品种,春天的时候各有其名,到秋天老成的时候就通称为“蒿”。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鹿儿呦呦地叫个不停,呼唤同伴来吃蒿草。
《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莪,即萝蒿。蓼蓼,是说萝蒿高大的意思。“匪莪伊蒿”,意思说这不是萝蒿而是艾蒿。艾蒿也叫“萧”。
《楚辞·大招》:吴酸蒿蒌,不沾薄只。
吴地人用蒿菜蒌芽醃制的酸咸菜,不浓不淡,味道正好。
蒌,也是白蒿的一种,烹鱼可去腥。沾,是多汁的意思;薄,是淡而无味的意思。
《庄子·庚桑楚》:妄凿垣墙而殖(植)蓬蒿也。……举贤则民相轧,任知(智)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尧舜主张区别贤能,这就好像是毁坏垣墙而种植蓬蒿一样。推举贤人,会导致民众互相倾轧;任用智者,会导致民众争相逐利。这些方法只会破坏民众原本的淳厚。天下大乱的根源,就产生于此,它的流弊将会留存千世之后。千世之后,一定有人与人相残的事情发生。
《礼记·月令》: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
孟春正月的气候如果像秋天一样,那么在民间就会流行瘟疫,狂风暴雨会集中到来,藜草、莠草、蓬草、蒿草,这些野草会一起生长。
《战国策·赵策一》: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苦楚廧之,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
赵襄子召见张孟谈,商讨如何攻打智伯的晋阳城。张孟谈说:“我听说赵简子的家臣董阏于在治理晋阳的时候,宫殿的垣墙都是用荻蒿、苦楚筑成的,垣墙高达一丈多,您可以拿来用。”赵襄子派人打开一试,果然其坚硬的程度,即使是用作箭杆的美竹也比不过它。
《国语·楚语上》: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
君主如果聚敛民财以肥己私,而使民众贫穷忧伤失去安乐,因而产生叛离之心,那么造成的罪恶就大了。这里的“蒿”是耗的通假字,有忧伤、损耗的意思。
《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年》: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晋国的韩起出访郑国。他手上有一只玉镯,配对的另一只在郑国的一个商人手中。韩起想请求郑定公斡旋,郑国的执政子产不肯。但韩起还是从商人手中买下了这只玉镯,商人要求他一定要让国君和大夫知道。韩起向子产请求允许。子产对韩起说:“昔日郑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迁徙出来的,一起并肩整治这块土地,砍去蓬蒿藜藿这些所有的杂草,在这里和睦相处。我们世代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你不背叛我,我不强买你的货物;即不乞求,也不掠夺。你有丰厚的利润和珍贵财宝,我也不过问。就是倚仗这种盟誓,所以能互相保全,直到今天。现在承蒙您带着友好情谊来临我国,却要我国去强夺商人的财宝,这不是要我国背弃盟誓吗?你不会因为一只玉镯而让晋国失去郑国这个盟友,郑国也不会为了讨好晋国而百依百顺。这就是郑国的立场。于是韩起说是自己考虑不周,怎敢为了求一只玉环而获得两项罪过,于是就退回了玉镯。
成语典故
【桑弧蒿矢】古时候贵族人家生下儿子后,要举行一种仪式:用桑木制作的弓和蓬梗制成的箭,向天地四方各射一箭,象征男儿将来有志于天下。
《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告于君……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刘昆》: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余人。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每有行礼,县宰辄率吏属而观之。王莽以昆多聚徒众,私行大礼,有僭上心,乃系昆及家属于外黄狱。寻莽败得免。既而天下大乱,昆避难河南负犊山中。
【蒿目时艰】蒿目,即极目远望。时艰,指艰难的时局。形容对时局的忧虑而内心难安。
《庄子·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