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的擴張與第一次英不戰爭
與西藏恢復和平之後,不丹中止瞭向北擴張的勢頭,也把對錫金王國的戰事控制在較小規模,專註於向南發展。
不丹的南部是附屬於西孟加拉的土邦——庫奇·比哈爾。早在17世紀,不丹就利用庫奇·比哈爾的內亂,扶植內亂中的其中一派,從而左右該國的政局。不過,印度莫臥兒帝國也通過支持庫奇·比哈爾的另一派來擴張勢力。不丹的擴張受到莫臥兒的掣肘。
18世紀中葉,莫臥兒帝國衰落,不丹迎來擴張機遇。1765年,庫奇·比哈爾國內出現國王被刺殺事件。不丹借機進入該國,懲辦兇手,扶立親善不丹的國王,將庫奇·比哈爾列入不丹的屬國。此後,不丹在庫奇·比哈爾國都設立瞭一支武裝護衛隊,該國的重要施政措施都要經過護衛隊首領的批準。
紅色標志處為庫奇·比哈爾所在地
1772年,不丹在庫奇·比哈爾一手扶植的傀儡國王遭到謀殺,其政敵卡金德拉納拉揚控制瞭政權,並無視不丹的警告。於是,不丹第16任德佈王派遣2萬大軍進入庫奇·比哈爾,再次控制瞭政權。
然而,卡金德拉納拉揚從庫奇·比哈爾逃出,向英國東印度公司求助。此時的東印度公司已於1757年控制瞭孟加拉地區,正要向北擴張勢力,進而滲入西藏,遂在1773年底派遣四路人馬進入庫奇·比哈爾,與不丹軍展開交戰。這即是第一次英不戰爭。
不丹在第一次英不戰爭中遭遇慘敗,不僅退出庫奇·比哈爾,連不丹本土一些地區也被英軍侵占。第16任德佈王被迫倒臺,新任德佈王一邊向英方求和,一邊遣使請求六世班禪代為調解,寄希望於宗主地的幹預。
收到求助信後,六世班禪派遣使團前往加爾各答(英屬印度的首都)。使團於1774年3月到達,此時英方本已決定停戰,見過西藏使團後便順水推舟,聲稱是出於對班禪的尊重而結束戰爭,從而建立起與西藏的友好交往。
1774年4月,東印度公司與不丹簽訂停戰協議,不丹從庫奇·比哈爾退出,而英方歸還所侵占的不丹領土。此戰之後,英國很快便控制瞭庫奇·比哈爾地區。
廓爾喀崛起時期的不丹
在18世紀晚期,東部喜馬拉雅山麓發生瞭明顯的地緣政治變化。引起這番變化的原因之一,是英屬印度的滲透。而第二個原因,便是廓爾喀的崛起。
廓爾喀於18世紀中葉以驚人之勢崛起,迅速實現瞭尼泊爾的統一。早在廓爾喀崛起之前,不丹便與廓爾喀建立瞭友好往來,此時,雙方結成瞭共同抵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更緊密的聯盟關系(參與聯盟的還有拜昆特普爾土邦,然而該國在第一次英不戰爭前夕即被英印吞並)。
1788-1789年,廓爾喀因與西藏的若幹糾紛,出兵占領西藏邊境的若幹領地,後與西藏達成協議退出。同一時期,廓爾喀軍隊突襲並占領瞭錫金王都,錫金國王被迫逃至西藏。1791-1792年,廓爾喀再次入侵西藏,被清軍擊敗,從此成為清朝藩屬國。
在廓爾喀與錫金、清朝的沖突中,不丹均持中立態度,甚至在清將福康安檄令出兵之後,仍未采取任何行動。作為對不丹的答謝,廓爾喀還將從錫金獲得的一些領地送予不丹。
3f4a4a63339e74639539b4f22386d4e8福康安繪像
關於喜馬拉雅山麓這一新的態勢,清朝並未及時洞察,對錫金收復失地的要求置之不理,對不丹未能遵照檄文發兵的離心態度縱容不管,這就已經為接下來失去對廓、錫、不三國埋下瞭伏筆。
第二次英不戰爭與不丹倒向英印
不丹與孟加拉、阿薩姆地區相鄰,邊界處有18個重要的山口,不丹壟斷瞭這些山口的中轉貿易,賺取瞭大量財富。
為瞭爭奪這些山口,英印勢力常常與不丹發生糾紛。1841年,英印吞並瞭整個阿薩姆地區,並將不丹和阿薩姆邊界的山口地帶同時兼並。此後,英印又積極謀求占領不丹與孟加拉的山口地帶,並於1864年派出使團,打算以外交手段迫使不丹交出山口,不丹方面表示堅決反對。
第二次英不戰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爆發瞭。戰爭初期,不丹擊敗英軍,將山口奪回,同時向清廷和盟友廓爾喀求援。然而此時的清朝剛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打擊,已經無力支援不丹。廓爾喀則早已被英國擊敗,反而寫信勸降不丹。
在接下來的戰爭中,英印增派部隊,擊潰不丹軍事力量。1865年,雙方簽署《辛楚拉條約》,不丹將18個山口以及其他許多領地割讓給英印政府,而英印每年給予不丹五萬盧佈的津貼。
85058c0d7b990e958854bffa75131fb018世紀不丹疆界與當今不丹疆界的對比
《辛楚拉條約》並未對不丹進行毀滅性的打擊,而是執行瞭一種“拉攏為主,打擊為輔”的方針,希望將不丹作為己方控制下的打開西藏大門的鑰匙。
英國人在1865年的一項調查指出,如果兼並南部山口地帶,則不丹國內的經濟潛力可以忽略不記。《辛楚拉條約》將不丹的所有山口地帶奪去,改由英印政府給予定額津貼,就既使不丹失去瞭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又從此在經濟上對英印政府產生依賴。
《辛楚拉條約》之後,不丹開始向英國靠攏,不丹實權人物烏顏·旺楚克則徹底投靠英國,在1903-1904年英國第二次侵藏戰爭中充當調解人,積極協助英方的行動。
1907年,在英國的支持下,烏顏·旺楚克廢黜例來由選舉產生的德佈王,而自立為世襲君主。1910年,英國與不丹簽訂《普納卡條約》,英國對不丹的津貼增至10萬盧佈,而不丹的外交受英國指導,該條約標志著不丹徹底成為英印政府的保護國。
當時,英印政府曾如此評價《普納卡條約》的獲利之處:“其一,則不丹與阿薩姆毗鄰,阿薩姆茶園最盛,常恐中國之侵入。今有不丹為之屏障,則無中國侵入之虞矣。其二,則不丹與哲孟雄(即錫金)兩地中,尼泊爾人頗多,不安管理。今與不丹訂約後,則英國可以自由管轄此等人民矣。其三,則此約訂立後,可以阻止中國殖民不丹,而長為印度之屏藩也……”
《普納卡條約》對中國的防范意識被印度繼承。
綁在印度戰車上的藏地神龍
印度獨立後,英印政府的遺產大部分被當今的印度所繼承,英印對不丹的宗主之態也被轉交印度。
1949年印度與不丹的《永久友好和平條約》繼承瞭《普納卡條約》的精神,印度將英國從不丹侵占的一部分土地還給不丹,並把津貼從10萬盧佈提升到瞭50萬,印度則繼承英國的權利,在保證不幹涉其內政的前提下,指導不丹的對外關系。此後,而因為外交缺乏自主權,不丹在內政和軍事上也不得不依賴於印度。不丹仍未改變自身的半獨立地位。
2007年,印度在新的友好條約中取消瞭對不丹對外關系的指導,但條約追加強調不丹的所為不能損害印度的戰略利益。事實上雙方的關系依舊換湯不換藥。
如今的不丹,仍然是印度防范中國的重要工具,多次在印度的支持下,抗議中國對部分爭議領土的正當主權要求。至今,不丹仍是中國的眾多鄰國中唯一一個未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傢。
不丹,一隻從中國西藏遊出的神龍,卻被印度綁在瞭對華的戰車上。當不丹人民看著國旗上繡著的四爪神龍時,是否會惋惜為他人所把控的國運呢?
不丹國旗
參考文獻:
呂昭義:《英屬印度與中國西南邊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4月。
紮洛:《清代西藏與佈魯克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8月。
周娟、高永久:《試論清代中國西藏 地方政府與不丹之間的宗藩關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紮洛:《清宮檔案中有關頗羅鼐平息不丹內亂之史料》,《西藏研究》2004年第4期。
紮洛:《不丹在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中的角色探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陳宇:《不丹對印度的極不對稱安全困境:基於小國/弱國對大國/強國的“安全交換”解釋》,《南亞研究》2018年第3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