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故宮建成 600 周年,回想我 2004 年第一次走進故宮博物院參觀時,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一路望不見底的朱紅宮墻,恍惚間一閃而過歐陽修《蝶戀花》詞中的“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怨艾之問,更有那宮廷劇裡“一入宮門深似海” 的身不由己的慨嘆……
宮墻 | 網圖
行至禦花園處,看到末代皇帝溥儀和皇後婉容曾經合影過的連理柏樹,雖然後來得知那不過是人為培育的兩株柏樹,在漫長的歲月裡,上部枝幹逐漸連接在一起,下部分開,形成“人”字形的名樹活文物,且同樣的連理枝在禦花園裡還有四株……
但是,對當時的我而言,這些不經意間的小觸動,饒有興味的小趣聞,反而是那次參觀故宮結束後所留下的最深印象。
往後十數年,每有親朋好友來京,總被相邀逛故宮,而我竟也真的是每次都在陪逛故宮。似乎不經意間,我們都忽略掉瞭什麼而不自知。
誠如大部分慕故宮之名而來的遊客,似乎都不約而同地有一條默認的“遊覽路線”:
嗯,絕不能錯過的是太和殿,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裡的龍椅陳設,哪怕殿前萬頭聳動,相機高舉,也得見縫插針瞅一眼,拍個照,如此這般才不枉此行;稍有點細心的,還會惦記著看一看導遊口中提到的保和殿後的“雲龍石階”巨型雕刻,沿著中路看完 “前朝後寢” 的宮殿,到禦花園附近走走,再心有所感一番…… 於是,此趟故宮遊便可大功告成,總算有所交代。
d1d428aca2d5869a6722882c97050cf4
太和殿的髹金漆龍椅 |《故宮簡史》內頁插圖
隻不知,這樣的交代又是為瞭什麼?
誠然,有一部分人逛故宮為的不過是湊個熱鬧,但更有好一部分人是有心想要多瞭解一些故宮的歷史,隻是苦於這上下數百年,不知從何入手。
倘若真是後者之故,那我推薦你讀馬毓鴻先生的這本《故宮簡史》,可是再合適不過瞭。
堪稱資深 “故宮達人” 的臺灣收藏大傢馬毓鴻先生,在他的新書《故宮簡史》裡總結說,“故宮古建其實也是看得見的歷史,多少歷史事件發生的現場,多少宮廷大戲上演的角落,一處雕梁畫棟就是歷代藝術的積累,一處小橋流水就有詩詞文化的底蘊,能觀賞和細細品味的地方實在太多。”
a10a5fdaf0dff736d8e6cd12326114ae
馬毓鴻先生的傢族三代,都與故宮淵源頗深,掌握著大量關於故宮的一手資料,而他個人亦因喜好文物收藏,鐘情中華文化,曾主動捐贈書畫給北京故宮,更與數位南北故宮院長多有私交,對這兩座同名的博物館可謂是親身體驗、長期觀察、近水樓臺……
也因此,在本書的寫作中,他可以跳出學術探究路線,甩開故宮學者的包袱,脫離傳統平鋪直敘的窠臼,以偵探推理和創新想象的手法,輔以精彩的敘事方式,重新復原紫禁城和故宮六百年來千絲萬縷的互動歷程,為我們打開一個引人入勝、前所未有的嶄新視野。
誠然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故宮,最終是由清代人完成的,但清代又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接管瞭明紫禁城。在明代的格局上,融合瞭滿族的文化元素,比如說色彩更為豐富艷麗的裝飾,原有的木質結構多瞭更復雜的雕花...... 等等。
《故宮簡史》內頁插圖
用建築學傢王澍的話來說,在故宮建築中,清代的痕跡主要體現在細節上,而整體的結構格局則是來自明代。
事實上,明朝總共有三座紫禁城,光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打造瞭兩座。隻不過,這兩座都不在北京,而是位於朱元璋的傢鄉鳳陽和南京城東北的燕雀湖上。
相傳劉伯溫為尋覓明朝龍脈寶地,堪輿南京風水,算出龍頭之地竟然就在五百餘丈寬、深有百餘尺的燕雀湖上。而朱元璋倒也幹脆,直接就讓人把偌大的燕雀湖填平瞭來修建紫禁城。可以說,這是我們歷史上唯一一座經過填湖蓋成的皇宮呢~
隻不過,靖難之役後上位的明成祖朱棣,心心念念地卻是在北平建紫禁城,固然是因為當時的北平是 11 歲就被封為燕王的他的發跡地,有著數十年的苦心經營和深厚感情,而南京遍佈著前朝遺臣遺民,容易人心不穩。
但更有一原因是,在某一次上朝時,朱棣差一點就被投誠的禦史大夫景清刺殺。從此,南京城裡,朱棣常被噩夢驚醒,也更加堅定瞭要遷都北平的念頭。更有甚至,有著“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稱的紫禁城角樓的建造,據說也是來自朱棣的夢裡神仙之言,唯有如此才能保佑他的皇位坐得四平八穩,可傳千秋萬代。
不過,鑒於當時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朱棣隻能暗中進行,直到永樂十四年底才有機會將遷都北平的事兒擺在明面上。所以,現在的史料中記載,紫禁城是自永樂十五年,用瞭三年半的時間建成的。即,在永樂十八年,終於建成。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樂皇帝朱棣身著龍袍,端坐在奉天殿的寶座上,接受百官和使臣的朝賀,慶祝新年的到來,也慶祝新落成的皇宮——北京紫禁城宮殿——正式啟用。
《故宮簡史》內頁插圖
從此,紫禁城作為明清帝宅數百年。用本書作者馬毓鴻先生的話來說,這座皇傢大院隻住過兩戶大傢,一戶姓朱,一戶姓愛新覺羅。
和其他傢庭一樣,傢道總有盛衰起伏,隻不過這個大院裡發生的大小事兒,影響的不僅僅是傢道,更是牽連著整個王朝的命運和百姓的福祉。
紫禁城也仿佛置身其中的當事人,嘗盡瞭酸甜苦辣,更是見證瞭兩個王朝 24 位皇帝的命運。
既是簡史,自然不可能一一詳述。而馬毓鴻先生在本書裡有選擇地介紹瞭一些和故宮歷史關聯較為密切的皇帝軼事和歷史,自是讓我們讀來興味盎然。比如不走東華門的嘉靖帝,自困紫禁城的萬歷皇帝,苦守朱傢院的崇禎帝,為紫禁城所有宮殿匾額添瞭一行滿文的順治帝,開啟“秘密建儲”制度的雍正帝,篤信藏傳佛教且就愛給古畫蓋章題字的乾隆皇帝…… 還有那年僅 3 歲即位的末代皇帝溥儀。
每讀一段,都讓人忍不住想嘆一句:由來帝王多少事,滄海桑田紫禁城。
1925 年 10 月 10 日,就在這一天,紫禁城乾清門廣場前聚集瞭 3000 多位重要人物,神武門的門洞上懸掛瞭一個新匾額,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傢李石曾的顏體大字“故宮博物院”,大傢都是為瞭這一天的開幕典禮前來。皇室宮殿,這數百年來的禁地,從這一天起,將對外正式開放。
cd3649f07fd1c6ec8d689303689ca753
李石曾的顏體大字“故宮博物院”|網圖
從紫禁城到故宮,這個名稱的改變,意味著從今以後,這裡不再是皇宮,而成瞭一座博物院。
這座濃縮著中國建築藝術精華的宮殿群,深宮裡數不勝數的歷代珍貴書畫瑰寶,原屬於明清皇室的專享,從這一天開始,將一一展現在廣大人民群眾面前。
隻是鑒於當時的政局不穩定,牽動並影響著故宮和院內寶藏文物的命運。漫天戰火裡,為免故宮文物被毀或被劫,當時的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選擇院藏精品進行遷移。從 1933 年開始離開故宮博物院南遷,1937 年又西遷的國寶,終於在抗戰勝利後結束漂泊,於 1947 年重聚南京,歷時整整 14 年之久。
多少次經歷險境,化險為夷,多少次出生入死,絕處逢生,仿佛“古物有靈”,炸不到,摔不破,燒不得,其實真正完成使命的是這群堅韌不拔、誓死捍衛國寶的勇敢守衛者,他們的勇敢並非不恐懼,而是心裡雖然恐懼,但仍朝著既定的方向前行。
而更為難得的是,如馬毓鴻先生在書裡所寫,即便在戰火硝煙中,敵寇侵占我疆土,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故宮博物院依然不放棄在危難的縫隙中,抓住每個綻放中國文化光芒的機會。
那段國寶顛沛流離的時期,故宮對外交流和對內展出的腳步卻從未停止,反而更加活躍。比如 1935 年的第一次文物出國,參加英國倫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1021 件文物參展,完成瞭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交流。而 1939 年的另一次出國展覽,參加莫斯科的中國藝術展覽會,雖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但隨著故宮文物的參展,對戰時兩國的團結更是具有特殊意義。
甚至在戰事正酣的間隙,於貴州、四川數度展出,包括重慶的第三次全國美展、一次書畫展,貴陽的一次書畫展和成都的兩次書畫展,在抗戰期間,都起到瞭最大程度的人心鼓舞。
待到故宮博物院浴火重生後,更是有無數的愛國愛文物人士幫著尋找失落的文物,想盡各種辦法,也因此留下瞭許多奇聞趣談,種種軼事在馬毓鴻先生的筆下更是妙趣橫生,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又心酸不已。
不得不說,有這樣的勇敢守衛者,真真是故宮文物的大幸,更是今日你我之大幸。
《故宮簡史》內頁插圖
作為紫禁城,它是明清王朝的最高象征;作為故宮,它是世界文化遺產重鎮。
從紫禁城到故宮,上下六百年,有太多可書寫的歷史點滴,但本書並不是簡單的編年紀事,而是有選擇的講述與故宮羈絆最深的那些人、事、物。這對於想要瞭解故宮歷史,但一時半會兒又不太想啃大部頭的讀者來說,可算是極為友好的。
雖說是簡史,不過 400 頁,但關於紫禁城和故宮的歷史,文物、掌故、建築、科技、藝術和文化等內容,均有所涉獵。
尤其是書的後半部分,既有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那段時期的故宮和文物經歷,更有對臺北故宮的介紹,甚至還有 21 世紀方興未艾的故宮學的簡述……果然是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筆流暢,且裝幀精美。
而全書更是分為九章,每章又分五小節,以呼應過去天子的“九五至尊”,來凸顯紫禁城天子故居的尊稱。這,不得不說,也是個難得一見的別有心思瞭~
如果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故宮之於我,隻是故宮。那麼,在讀完這本書後,故宮之於我,絕不僅僅是故宮。
「部分圖源網絡,侵刪」
-END-
我是 @楚汐思讀繪,感謝閱讀,期待關註。
MitraClip是首款微创TEER*疗法,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提供了改变生活的治疗选择,否则这些患者将无法接受治疗。1, ...
高刷屏幕,即一秒鐘刷新畫面次數超過60次的屏幕。從2019年開始,一加7pro帶起瞭手機高刷風潮開始,安卓機紛紛用上瞭90hz,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