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為瞭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展開空前規模的廝殺。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共卷入瞭33個國傢,投入軍隊超過7000萬人,15億人被卷入戰爭,共有1000多萬人喪生,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瞭沉重的災難。
這場戰爭最終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除瞭發生革命提前崩潰的俄羅斯帝國,戰敗的同盟國集團都得到瞭清算。同盟國盟主德國丟失瞭全部海外殖民地,本土損失瞭8.8萬平方公裡領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以及高達2690億金馬克的賠款。其它兩個成員——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更加悲慘,直接被徹底肢解。
其中奧匈帝國被肢解為十幾個國傢,領土規模由戰前的68萬平方公裡,銳減到如今的8萬多平方公裡。另一個難兄難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不遑多讓,直接解體為40個國傢,領土規模由巔峰的550萬平方公裡縮水到今天的78萬多平方公裡,縮水率超過70%以上,協約國隻給它保留瞭一小塊自留地。
戰爭就是這麼殘酷,戰敗者是沒有資格說話的,隻能任人擺佈。這對交戰各國來說,選邊站隊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果站錯瞭隊,就會淪為別人的刀下魚肉。當然,站隊也是一門技術,甚至是一門藝術,要不然英國這個攪屎棍為何總是能立於不敗之地?
一戰後期,中國終於踩著戰爭的尾巴加入協約國戰團,總算做出瞭正確的歷史抉擇。在當時兇險的國際風雲變幻中,中國幸虧沒有站錯隊,否則後果不堪想象!
b1b18a376eb8c682ac3895f0d0e6287f
一戰爆發後,北京政府宣佈中立,希望歐洲戰火不要殃及中國。為瞭防止列強在中國境內爭奪廝殺,北京政府公佈瞭《中華民國局外中立條規》24條:
中國政府保持中立的立場,從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看,非常符合中國的國情。
一是戰爭與中國沒有直接關系。無論德奧還是英法俄,都沒有所謂公平公理可言,在中國人眼裡,他們都是侵略強盜,中國沒有必要為列強充當炮灰。
二是中國力量太過於弱小瞭,近代以來屢戰屢敗的現實,別說是趟列強的渾水,自保無虞就算不錯瞭。
第三就是在戰爭的初期,交戰雙方勢均力敵,還看不清戰爭的走勢,對中國這樣的弱國來說,保持中立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d54d00ff973bd0184ad0245d911c7ead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正當列強卷入歐洲戰事無暇東顧之時,日本覺得機會來瞭,準備趁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一戰初期,虎視眈眈的日本迅速制訂瞭進攻德國租借地膠州灣的作戰方案。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限期23日正午前答復。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隻好下令劃出戰區,供日德兩國交戰,以保持中國的“中立”。至此,中國政府的一切努力化為烏有,避開戰火的願望終成泡影,陷入瞭“中立而不能立”的境地。這讓人不得不想起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兩個強盜在中國東北進行火並,但東道主卻作壁上觀。這就是弱國無主權啊!
北洋政府很尷尬,一方面是國力孱弱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國內局勢不穩,袁世凱正忙著稱帝,隻能任由日本胡作非為。日本對德宣戰之後,短短數月之內便占領膠東等地。隨後日本野心膨脹,打算把中國變成它一傢的殖民地。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向袁世凱提出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對外宣佈中立並沒有改善自己的戰略環境,反而給瞭日本幹涉和侵吞的機會。於是,北洋政府有瞭參戰的念頭。
一戰爆發後,梁士詒說:“德奧以小抵大,戰之結果,必難悻勝”。建議柿子要撿軟的捏,希望袁世凱能對德國宣戰。
於是,袁世凱向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試探參戰的想法,但英國人對此不感興趣。日本人知道後,極力反對中國參戰。因為如果中國參加協約國集團作戰,等於和英法俄日站在瞭同一戰壕。到瞭那時候,日本再想侵吞中國,吃相就太難看瞭,必然會遭到協約國列強的反對。
後來雲南爆發護國運動,袁世凱急於安內,也就不再考慮參戰問題,中國首次參戰的設想就這樣胎死腹中。
隨著形勢的發展,一戰最終打成瞭殘酷的陣地戰和消耗戰,交戰雙方都苦不堪言。為瞭壓垮對手,雙方都爭取一切可能利用的資源,最大程度地挖掘戰爭潛力。在這種情況下,擁有巨大人力資源的中國成瞭各國競相拉攏的對象。
1915年11月7日,英國和俄國向中方拋出瞭橄欖枝,希望中國向協約國提供軍械出口,條件是貸款給中國,幫助中國擴充兵工廠。
消息傳出後,和上一次一樣,日本為瞭自己的私利極力加以阻撓。日本一方面恐嚇中國不要參戰,另一方面向協約國集團施壓。最終,英法俄出於拉攏日本人的需要,同意瞭日本的無理要求。
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即使宣戰瞭,也會無所事事。因為當時的袁世凱一門心思要稱帝,他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參戰上。相反,為瞭讓日本人支持他稱帝,他還簽訂瞭一系列的賣國條約。
當然,按照袁世凱一貫的老奸巨猾的作風,他並沒有完全答應日本的無理要求。在簽訂“21條”時,北洋政府爭取拖延談判進程,盡量與日本討價還價,最後雙方以折沖的方式簽訂瞭《中日民四條約》。
就這樣,中國的第二次參戰企圖也以失敗而告終。由於中國遲遲沒有參戰,從而招致同盟國和協約國兩方怨恨:德國抗議中國不嚴守中立,協約國又指責中國繼續向德國支付庚子賠款。這種狀態使日本得以從中漁利,借助協約國的支持進一步損害中國的主權。
於是,隨著中國國內局勢的變化,參戰再次被提上瞭日程。
1916年6月6日,當瞭83天皇帝的袁世凱終於被自己玩死瞭,中國歷史翻開瞭新的一頁。
戰爭進入到1916年後,交戰雙方的戰爭進入白熱化。在西線,接連爆發瞭規模空前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德軍的攻勢被擊退。在海上,英國皇傢海軍和德國公海艦隊爆發瞭日德蘭海戰。由於英國艦隊擁有數量上的優勢,仍牢牢掌握著制海權,德國打破封鎖的嘗試失敗。從此,同盟國集團喪失瞭戰爭的主動權。
由於同盟國集團面臨資源枯竭的難題,為瞭打破封鎖,德國在1917年實施瞭無限制潛艇戰。德國這一擴大戰爭的政策,損害瞭美國在海外的利益。1917年2月3日,美國宣佈對德絕交,並將這一情況通知中國,希望采取一致行動。美國這一舉動,又將中國參戰的話題擺上桌面。
其實早在美國邀請之前,北洋政府就有瞭參戰的念頭。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但實權掌握在段祺瑞手中。段祺瑞作為總理,成瞭北洋政府內參戰派的代表人物。
段祺瑞覺得,要想抑制日本人的侵略,參戰是必由之路。他料定德國最終必然戰敗,到時中國作為戰勝國,必將會提升自己的國際聲譽。況且隨著美國等一大波國傢參加對德作戰,德國可能會提前失敗,因此中國應當有所準備。
段祺瑞
1916年10月,段祺瑞開始和英國密商中國參加一戰的事宜。剛開始,日本不置可否,後來在得到協約國諒解,承諾由它繼承德國在山東特權的保證之後,日本才同意中國參戰。就這樣,參戰的條件基本上成熟瞭。
1917年3月初,一艘載有300名中國勞工的法國郵船被德國潛艇擊沉,段祺瑞政府借此向德國發難。3月14日,中國政府外交部照會德國公使,宣佈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但是沒有宣佈參戰。隨後,中國警察占據瞭德國在天津和漢口的租界,海軍扣留瞭自戰爭以來停泊在中國港口的121艘德國船隻。
這時,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已成箭在弦上之勢,誰知道美國人卻來瞭一個節外生枝。它因為對日本獨霸山東心有不滿,又改變主意反對中國對德宣戰。於是,在北洋政府內部,段祺瑞在日本和英國支持下極力主戰,黎元洪則贊同美國的意見反對中國參戰,府院之爭漸趨白熱化。
雙方圍繞對德宣戰問題終於攤牌。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宣佈解除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拒不承認免職令,策動安徽、奉天等多個省份宣佈獨立,引發著名的“辮子軍”張勛復辟事件,驅逐黎元洪。
此後,黎元洪辭去總統職位,總理仍由段祺瑞擔任。從政壇清除掉黎元洪等反對派之後,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再無阻礙。8月14日,中國正式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
中國宣戰後,協約國向中國政府保證“盡力贊助中國在國際上享得大國當有之地位及其優待”。當然,這隻是些冠冕堂皇的話,目的是拉住中國,讓中國多出血。北洋政府肯定也不會拿雞毛當令箭,對此也不會太放在心上。但不管怎麼說,中國參戰後,確實獲得瞭不少好處。
宣戰後,中國北洋政府取消瞭德國、奧地利兩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收回瞭奧國在天津的租界;沒收瞭德華銀行;解除瞭奧國在華士兵的武裝等。也就是說,中國借助宣戰,廢除瞭與德奧之間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開啟瞭近代中國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之先河。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宣戰,爭取到庚子賠款暫緩5年償還,還免加利息。同時,庚子賠款中對德奧兩國的戰爭賠款全部廢除,僅這兩個國傢的賠款總額就高達1.3億兩白銀,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減輕瞭中國人民的負擔。
為瞭支持協約國,北洋政府采取“以工代兵”的辦法,一共向英法俄三國派遣瞭14萬勞工,參與瞭建築、修路、工事等各種後勤工作。俄國甚至還將華工編為軍隊,充當炮灰,送往前線。一戰期間,大約有5萬華工死亡,為一戰最後的勝利做出瞭巨大的貢獻。
後來雖然在巴黎和會上,協約國集團將山東的權益移交給日本,讓中國受盡瞭屈辱,但隨著國內“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最終拒絕在合約上簽字。最後,由於中國的一再堅持,中國有條件的收回瞭青島。後來,中國還獲得瞭8400萬元的戰爭賠款,如果再加上其他收益,中國總收益達2.5億元。
因此完全可以說,中國通過參加一戰,以較小的代價,獲得瞭豐厚的回報。那麼,如果中國不小心站錯瞭隊,結果會怎麼樣?
4fef5e53d3638495c24de962cc3314da
對比戰敗的德奧土三國,中國如果站錯瞭隊,結局也會十分悲慘。
首先避免不瞭的是賠款。鑒於中國的國力,賠款總額肯定比德國少的多,但不會比馬關條約少。參照庚子賠款已是中國國力所能達到的極限,估計賠款總額在4.5億兩白銀左右。
這筆賠款預計一半左右會賠償給日本,日本在得到賠款後,羽翼會更加豐滿,侵略氣焰會更加囂張,有可能會提前展開全面的侵華戰爭。而失血嚴重的中國無力抵抗日本的入侵,隻能眼巴巴地指望西方列強制衡日本。至此,中國將陷於極大地被動,國傢民族前景堪憂。
與賠款相比,割地的危害性要更大。賠款並不是一次性付清,而是化整為零分幾十年時間償還,而且還可以貸款。如果遇到恰當的國際環境,還有可能減免或者取消賠款,就像後來德國做的那樣。而割地就不同瞭,它能從根本上讓一個國傢傷筋動骨,徹底失去翻盤的基礎。
如果中國成瞭戰敗國,山東肯定被日本割占,不排除日本繼續割占其它沿海省份的可能。外蒙古、內蒙古、新疆和東北北部鐵定會並入俄羅斯帝國,“黃俄羅斯”計劃將會提前變成現實。
即使1917年俄國爆發瞭十月革命,沙皇政府倒臺,俄國勢力暫時從北中國撤出。但卷土重來的蘇俄肯定不會善罷甘休,長城以北必定會納入蘇俄版圖。
而西藏被英國覬覦已久,肯定會納入英屬印度。長江流域長期被英國人視為勢力范圍,英國極有可能把最富庶的江浙兩省予以割占。
同樣的道理,兩廣雲南有很大概率並入法屬印度支那。
如果真的那樣,等於大半個中國都被列強瓜分。中國不僅失去胡惟庸線以西地區,東南沿海的膏腴之地也損失殆盡,中國徹底變成瞭一個內陸國。到瞭那時候,中國和“中原”可以劃等號瞭。
自從1840年以來,中國歷盡屈辱,數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最終都化險為夷。特別是進入20世紀後,中國抓住歷史機遇,幾乎在所有的大型國際戰爭中都選對瞭方向,從而使中國的國運開始昂揚向上。
1904年,日俄雙方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爆發瞭日俄戰爭,滿清政府保持中立。實際上,清政府心裡是希望日本獲勝的。最終,日本使出瞭吃奶的勁頭,險勝北極熊。試想如果俄國取得瞭勝利,東北還在中國版圖裡嗎?估計現在連渣兒都不剩瞭!
後來的一戰和二戰,我們都站在主流國傢一方,並取得瞭勝利。即使後來有很多不盡人滿意的地方,但這已經是一個弱國所能達到的最好的結果。更加重要的是,中華民族在歷次劫難中不斷吸取教訓,不斷覺醒,一步一步地朝著勝利的彼岸前進……
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文/來源於師說123,敬請大傢點贊、收藏、分享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