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佑后裔初探
潘佑,生于937年①,卒于973年②。幽州人③。他的祖父潘贵,是刘仁恭(唐末藩镇割据者之一)手下的将领,父亲潘处常是南唐的散骑常侍。
潘佑生活在南唐时期,终生在金陵为官。他去世后,其母亲及妻儿被安置在饶州。宋时的饶州,隶属于鄱阳郡,治所在鄱阳县,辖鄱阳、余干、浮梁、乐平、德兴、安仁6县,另辖有一个永平监,是个铸钱的场所④。这些县都在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以东或东北,且大部分县的名字现在都沿用。
据《婺源乡土志》记载:“唐开元末年,割休宁县的回玉乡、鄱阳县的怀金乡、乐平县的丹阳乡始建婺源县,隶属江南西道歙州。五代时期入南唐,南宋改歙州为徽州”。在饶州的县中,有浮梁和德兴两县与婺源县接壤,特别是德兴县的东边离婺源县的坑头村只有不到二十千米。
为什么在这里要扯上婺源县乃至其坑头村呢?只因为该村在县内是颇有名气的。坑头村古称“桃溪”,居民多为潘姓。据传,唐朝广明年间(880-881年),潘逢辰由安徽歙县黄墩移居此地,成为始迁祖。该村文风蔚然,人才辈出。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与家族尤其是家庭的优良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血统论这种唯心史观毫不相干。家族或家庭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无疑与家族的宗长或家庭的家长自身是否具有优良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只有在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的熏陶或引领之下,其子孙后代中出类拔萃的高素质人才的比例才会远远高于一般家族或家庭,从而达到精英辈出的境界。潘佑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例证。根据历史记载,潘佑以上已经两代在南唐为官,我们可以合理推想:潘佑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德才兼备的贤妻良母;潘佑去世后,他的家小到坑头这个朝廷赐予的地方安居生息,他的母亲和妻子完全具备把他的子女培养成才的能力。
作为优秀人物的潘逢辰,他是何许人也?有资料说他是福建三山人,于唐广明年间由安徽歙县黄墩移居坑头。对于此说,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强有力的史料作为佐证,传言者所倚仗的大概是族谱吧?如潘正道主编的合修宗谱“报告书”就持此说⑤。此说在逻辑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此公是福建人,当此黄巢起义天下大乱之时,他避乱为何不是回到离战乱中心更远的福建老家?如果此前他是在老家,他就更不会避居到离战乱中心更近的江西偏北部的地方来了。
还有《新安名族志》之类的书,笔者认为它完全就是族谱记载的汇集。比如该书关于潘逢辰至第五代孙潘汝翼的世系就不可信,既然记录潘逢辰曾经在黄墩避乱,把潘逢辰的生年至少定格在公元860年以前,而《登科录》记载其第五代孙潘汝翼则是1132年的进士,再加上第四代潘初公寿仅36岁的因素,让人无法相信平均每代人要70岁才生育子嗣。再如该书关于歙县郡城东的潘氏的记载,开头就说“潘氏先世闽之三山,唐光启间,良辅公刺歙州……⑥”可事实怎样呢?笔者查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出版的《歙县志》,根本就没有叫做潘良辅的到这里当知州的记录。本来,和族谱比较起来,地方志应该还是相对严肃得多的,在关于潘良辅的这条史料上它没有作假,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此类书完全可信了。如1993年版的《婺源县志》记载,从隋朝开科取士至1905年中国的最后一次科举,婺源籍的进士达到令人咋舌的550多名。婺源籍的有识之士看到了都觉得有点心虚,应该通过其他资料验证一下,于是对某村为官的进士进行了核对,结果发现有许多根本就不是进士。那么,此志书的进士数字是怎样统计来的?显然和前述的《新安名族志》一样,也是从当地各姓族谱之中挖来的,这样的数字含有大量水分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就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家谱的真实性是有限的,决不可盲目全信。另外顺便说一句题外话,虽然史学界一般认为南宋进士的质量是较低的,但只要是朝廷开科录取的,我们还是没有必要去否认它。
对于族谱,笔者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赘言几句。
众所周知,普通百姓家族普遍修谱一般始于明代。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历史上除了有起居注详细记录皇帝的工作和生活之外,百姓之家谁也没有历史资料记载其祖先的状况。即如国家或华夏民族的历史,在最初也是依靠后来尊称为历史学家的撰写人满世界采访探求而来的,其中不乏民间传说。当然,这些探求得到的资料,应该不是荒诞不经的,否则,历史学家的桂冠也就不会给他戴上了。百姓修纂族谱,既然没有历史久远的本族祖先的资料,而现实中诸如厘清家族繁衍源流、增强家族的凝聚力、科举考试、虚荣心等等的需要或驱使,给了修谱匠施展才能的机会,在他们的手下,史上的名人显宦便成为了创修族谱的家族的始祖,即使有些牵强附会也硬著头皮付梓了。当然,令我们欣慰地是,创修族谱者所记录的他本人所处时代前后三五代的族人资料,绝大多数是真实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除了前述所涉及的族谱之外,笔者查阅过的其他潘氏族谱也无一例外地存在这种现象。对此,笔者的看法是:太离谱的就不是谱了,应予以修改。
如果生活在婺源坑头及其周边地区的潘氏宗亲没有找到合适的始祖的话,笔
者冒昧地提出是从潘佑派衍下来的,应该合乎逻辑。
根据我们多方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潘华长大后被朝廷招回为官,为官生涯的后期还获得了宋真宗的恩典:在潘佑去世三十余年之后,真宗皇帝又想起了潘佑这位忠臣,他爱惜他的忠心,便又将已经因病退休的潘佑之子潘华起用,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屯田员外郎⑦。可惜潘华没有当大官,他的历史记录便中断了。
史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饶州及婺源一带,潘氏祖先就只有潘佑的母亲及妻子儿女出现在这里,而此后出现在婺源坑头的潘逢辰、潘逢时、潘逢旦兄弟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认真分析史料,唯有他们出现的时间点、生活状态和子孙的文化素质等情况最有理由被认定是潘佑的后代。
潘逢辰(960-966年间出生)迁居坑头村以后,后裔繁盛,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人才倍出。
其最初的几代派衍如下:逢辰→仁厚→淮→初→汝翼。
诞生于坑头村的南宋进士潘汝翼(潘舜辅),是潘逢辰的第五代孙,也是其后裔之中最初的扛鼎者,他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登第。正由于他的成功,他
之后的子孙,族谱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本文所论及的潘氏先祖,如果是某支系或堂号此前认为的先祖或始迁祖,而本文所述又与其原来族谱中的记载大相径庭,因此其后裔可能会对本文吹毛求疵乃至进行诋毁,甚而对作者进行攻击,笔者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首先,我们在学术上是赞成根据史实进行论述和讨论的,其他方式对于我们的研究毫无用处。其次,您的族谱在先祖或始迁祖与上面的衔接上,都是修谱匠的“研究成果”,用这个先祖,用那个名字,全由他来定夺,毫无“民主”可言,把潘佑当作潘美的二哥的族谱肯定还不如拙作:因为笔者有现代科技手段可资利用,现在进行资料搜集优于前人不啻千万倍!笔者认为各位读者对这一点是一定不会否认的。虽然如此,本文只是一种初步探讨,在没有获得确凿的史料时,不作为定论,仅供热心的潘氏族谱研究者参考,并望对其中的错误之处予以批评指正。
注释:
①此生年系根据其卒年推算出来的。
②据《南唐书》《全唐文》等的记载,潘佑卒于开宝六年(973年),终年36岁。原文如“开宝六年……冬十月,……遣使收佑。佑自杀……”等分别见陆游《南唐书·卷三·后主本纪第三》和卷十三、《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七十六》。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则记载其为广陵(今扬州市)人。
④见《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⑤见潘正道主编的《潘氏合修宗谱湖北区筹备委员会报告书》所收录的湖北沔阳潘谱注:“婺源桃溪潘氏始迁祖逢辰,字吉甫,行五。府君本闽之三山人,唐广明间,黄巢寇乱,祖父逃难播迁外郡,至府君始来婺源,定居桃溪,遂为桃溪始迁祖。妣张氏。”
⑥见《新安名族志》P634,对“光启”的原注是“八册本‘光启’为‘广明’”。
⑦见陆游《南唐书·卷十三》所载:“子华仕宋至屯田员外郎以疾致仕。景德(1004-1008)中,真宗皇帝怜佑之忠,起华于家,授故官。”
湖南 潘文达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是國有特大型企業,是授權的投資機構,於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
1. SD NAND存儲芯片簡介 SD NAND(又稱貼片式TF卡,SD Flash等),是一種基於NAND閃存架構的存儲設備,儲存卡的延伸,可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