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以郁林、苍梧、(合浦郡所分)高凉、南海郡置广州。后孙权分苍梧郡置临贺郡,下辖六县(谢沐、冯乘、富川、临贺、封阳、建兴),治临贺县(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属荆州。吴国又于263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置始兴郡,先后属荆、广州。
1.《任昉•述异记》:“紫术香,一名红兰香,一名金桂香,亦名麝香。草出苍梧桂林上郡界,今吴中有麝香草,似红蓝而甚芳香。”
2.桂生苍梧、交趾、合浦以南山中,所在丛聚,无他杂木也。其枝叶皆辛。
3.服虔曰:“蠵(龟),觜蠵。入洞穴,出苍梧。”
4.绛,绛草也,出临贺郡,可以染。
5.存水出犍为县……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
6.又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周礼》郁人掌器,凡祭醊宾客之事,和郁鬯以实樽彝。”郁,芳草也,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郁金香是也。一曰郁人所贡,因氏郡矣。文象水、蒙水与卢惟水、来细水、伐水,并自县东,历广郁至增食县,注于郁水也。
7.(温水)又东至(郁林郡)领方(临浦)县,东与斤南水合。县有朱涯水,出(郁林郡)临尘县,东北流,泿水注之。水源上承牂柯水,东径(郁林郡)增食县而下注朱涯水。朱涯水又东北径临尘县,王莽之监尘也。县有斤南水、侵离水,并径临尘,东入领方县,流注郁水。
8.郁水即夜郎豚水也。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濮,氏竹为姓。所捐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豚水东北流,径谈藁县,东径牂柯郡且兰县,谓之牂柯水。
9.(牂牁郡毋敛县)又东,驩水出焉。又径郁林广郁县为郁水。又东北径领方县北,又东径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
10.又径中留县南,与温水合,又东入阿林县,潭水性之。水出武陵郡镡成县玉山,东流径郁林郡潭中县,周水自西南来注之。
11.潭水又东南流,与刚水合。水西出样柯毋敛县,王莽之有敛也,东至潭中入潭。潭水又径(郁林)中留县东,(郁林)阿林县西,右入郁水。《地理志》曰:“桥水东至中留入潭。又云:领方县又有桥水。余诊其川流,更无殊津,正是桥、温乱流,故兼通称。”
12.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郁林)布山县下,径中留入郁,郁水东径阿林县,又东径(苍梧郡)猛陵县,泿水注之。又东径苍梧广信县,漓水注之。
13.郁水又东,封水注之。水出临贺郡(苍梧郡)冯乘县西,(苍梧)谢沭县东界牛屯山。亦谓之临水,东南流径萌渚峤西,又东南左合娇水。庾仲初云:水出萌渚峤南流入于临。临水又径(苍梧)临贺县东,又南至郡,左会贺水,水出东北(零陵郡)兴安县西北罗山,东南流径兴安县西。
14.临水又西南流,径郡南,又西南径(苍梧)封阳县东,为封溪水。故《地理志》曰:“县有封水。又西南流入(苍梧)广信县,南流注于郁水,谓之封溪水口者也。郁水又东径(苍梧)高要县,牢水注之。”
15.《水经注•卷三十七》:“(泿水)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又东至(苍梧)高要县为大水。郁水出郁林之阿林县,东径猛陵县。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陆也。泿水于县左合郁溪,乱流径广信县。”《地理志》:“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交广春秋》曰:“(汉武帝)元封五年,交州自赢陛县移治于此。”
16.《水经注•卷四十》:“容容、夜、湛、乘、牛渚、须无、无濡、营进、皇无、地零、侵离、侵离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西晋)太康中分郁林置。东至临尘,入郁。”
17.《异物志》曰:“馀甘,如梅李,核有刺。初食之,味苦,后口中更甘。高凉、建安皆有之。”
18.《南越志》曰:“(高凉郡)西巩县东暨于海,其中多水兕,形似牛。”
19.《博物志》云:“南海有鱼如鼍,斩其首干之,椓去齿而更复生。南州亦云。然淳风又闻广州鳄鱼能陆追牛马杀之,水中覆舟杀人,值网则不敢触,如此畏惧。其一孕生卵,类百于陆地。及其成形则有蛇有龟有鳖有鱼有鼍有蛟者,凡数十类。及其被人捕取宰杀之,其灵能为雷电风雨,殆神物龙类也。”
20.南海马监。《历代名画记》:“(曹)不兴有杂纸,画《龙虎图》。纸画青溪,龙赤盘龙,南海监牧十种马。夷子蛮兽样龙头样四并传于前代。”
21.南海山出千步香,佩之香闻于千步也。今海嵎有千步草,是其种也。叶似杜若,而红碧间杂。贡籍曰:“南郡贡千步香。”
22.《异物志》云:“麡狼,大如麋,角前向,有枝下出,反向上,长者四五尺,广州有之。常居平地,不得入山林。”
23.《异物志》:“拥剑,蟹属也,从广二尺许,有爪,其螯偏大,大者如人大指,长二寸馀,色不与体同,特正黄而生光明。常忌护之,如珍宝,矣利如剑,故曰拥剑。其一螯尤细,主取食,出南海、交趾。”
24.《异物志》:“鳄鱼,长二丈馀,有四足,似鼍,喙长三尺,甚利齿,虎及大鹿渡水,鳄击之,皆中断。生则出,在沙上乳卵。卵如鸭子,亦有黄白,可食。其头琢去齿,旬日间更生。广州有之。”
25.鷛,似鸭而鸡足。鹤,出南海、桂阳诸郡。
26.水松,药草,生水中,出南海、交趾。
27.桢栌,二木名。刘成曰:“平仲之木,实白如银。君迁之树,子如瓠形。”松梓,二木名。古度树也,不华而实,子皆从皮中出,大如安石榴,正赤,初时可煮食也,广州有之。
28.《南海经》曰:“桂林八树,在番禺东也。过乎泱漭之野。”
29.《字林》曰:“鯼鱼出南海,头中有石,一名石首。”郭璞《山海经注》曰:{此鱼},狭薄而长,头大者长尺馀,一名刀鱼。常以三月八月出,故曰顺时。
30.鲎,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似蟹,足悉在腹下,长五六寸,雌常负雄行,渔者取之必得其双,故曰乘鲎,南海、朱崖、合浦诸郡皆有之。
31.《南州异物志》曰:“鹦鹉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也。”《旧说》曰:“旋蜗,小螺也。”
32.《南越志》曰:“璅蛣,长寸馀,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东海谓之,正白,濛濛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音蜡。”
33.《文选注•卷十二•江赋》:“紫蚢如渠,洪蚶专车。”《尔雅》曰:大贝曰蚢。《汉书》曰:尉佗献紫贝五百。《尚书大传》曰:“文王囚于羑里,散宜生之江淮之浦,而得大贝,如车渠,以献纣。”
34.《南越志》曰:“石砝,形如龟脚,得春雨则生花,花似草华。”
35.《南越志》曰:“海藻一名海苔,生研石上。”《风土记》曰:“石发,水苔也,青绿色,皆生于石。”
36.《文选注•卷十二•江赋》:“蜛蝫森衰以垂翘,玄蛎磈磥而碨。”《南越志》曰:“蜛蝫,一头,尾有数条,长二三尺,左右有脚,状如蚕,可食。”
37.泿水东别径(南海)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云:“何以名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禹,傥谓番山之禹也。’”
38.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增城县(建安六年析番禺地置)。《南越志》曰:“县多山鸡也。光采鲜明,五色炫耀,利距善斗,世以家鸡斗之,则可擒也。”
39.泿水又东径怀化县,入于海。水有鱼。裴渊《广州记》曰:“鱼长二丈,大数围,皮皆鑢物。生子,子小随母食,惊则还入母腹。”《吴录•地理志》曰:“鱼子朝索食,暮入母腹。”《南越志》曰:“暮从脐入,旦从口出。腹里两洞,肠贮水以养子。肠容二子,两则四焉。”
40.其余水又东至龙川为涅水,屈北入员水。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东历揭阳县,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
41.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逍遥。骘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宁集。
42.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裴渊《广州记》曰:“(番禺)城北有尉伦(佗)墓,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秦时占气者言,南方有天子气。始皇发民凿破此冈,地中出血,今凿处犹存。以状取目,故冈受厥称焉。”
43.王氏《交广春秋》曰:“越王赵佗,生有奉制称藩之节,死有秘奥神密之墓。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垄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佗虽奢潜,慎终其身,乃今后人不知其处,有似松、乔迁景,牧竖固无所残矣。”
44.《南越志》曰:“膋石县有铜涧,泉源沸涌,谓之毒水,飞禽走兽,经之者殒。”
45.(博罗县)罗浮山。《旧说》:“浮山从会稽来,博于罗山,故称博罗。今罗浮山上独有东方草木。”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