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产美女的国度 – 齐国
齐襄公/齐桓公(这俩为同父异母兄弟)的两个妹妹“宣姜”和“文姜”的故事之一:宣姜(先后嫁卫宣公,卫昭伯。子为卫惠公,卫戴公,卫文公)的故事
在读卫地诸风(邶风、鄘风、卫风)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宣姜的故事。
- 卫宣公为太子伋(急子)娶妻于齐,齐僖公同意了。卫宣公听说这位即将嫁过来的齐公主是个大美人,就把太子伋支出去出使郑国,在新台那盖了个宫殿,把嫁来的齐国公主自己给娶了(事见“邶风*新台”)。这位齐公主出于齐国王室,当然是“姜”姓,嫁给了卫宣公,取这个“宣”字,后人就称其为“宣姜”。
- 齐僖公一开始听说了这事当然会很生气,但一想卫宣公儿子众多,还不知道谁继位,春秋时期废长立幼的事情多了去了;反正是政治联姻,嫁给一个没板上钉钉的太子当然不如直接嫁给一国之君强啊。另外虽然卫宣公年纪大了点,但把以前称兄道弟的卫君突然变成女婿,也正好方便自己号令诸侯、成就霸业啊。于是这事就过去了。
- 宣姜给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公子寿很仁厚,但公子朔则不然,一心想抢夺太子位,以将来继承王位。公子朔不停的活动,终于说动了卫宣公。卫宣公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并安排了杀手半路干掉他。
- 宣姜知道这事了,让自己的大儿子寿去给公子伋通风报信(宣姜这么做也是挺逗的,可能是当时嫁到卫国来时的名分让她一直对公子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吧),让他就逃到某个国家去政治避难得了(春秋时期这种公子争位失败去邻国避难的事情非常非常的多,因为都是亲戚啊),别去齐国了。但是公子伋是个死脑筋(说父要子死,不得不死),就生生的去了。公子寿宅心仁厚,也跟着去了,结果两位都被刺客所杀。据说“邶风*二子乘舟”是宣姜为此事而作,不能确证。
- 卫宣公第二年就死了(前700年),公子朔继位,为卫惠公。这时候齐国齐僖公已经两年前(前698)死了,齐襄公继位。齐襄公是宣姜的哥哥,卫惠公的舅舅。
- 卫惠公干了4年到前696年,卫国上层贵族(公子伋残存的党羽)发动政变成功,卫惠公被迫跑到齐国(舅舅那里)政治避难,一呆就是8年。
- 前688年,齐襄公带兵攻卫,击杀公子伋的党羽头子,帮助外甥复辟成功。但是公子伋的党羽势力仍然很强啊,不能齐国军队一走,卫惠公位子又保不住啊。齐襄公就想了个办法,把宣姜嫁给了公子伋的同母弟公子顽(事见“鄘风*君子偕老”)。公子顽和伋是卫宣公和夷姜(似乎并不是齐国公主)所生,和宣姜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 宣姜很能生,和公子顽(卫昭伯)又生了3个儿子,2个女儿(宋桓夫人,许穆夫人“鄘风*载驰”)。而宣姜忙着生儿育女的时候,齐襄公因过于无道于前686年被堂兄弟刺杀,前685年齐襄公的异母弟公子小白从莒国回齐争位成功,是为齐桓公。因此齐桓公也是宣姜的哥哥(或弟弟),卫惠公管他还是叫舅舅。
- 卫惠公总共干了31年(前669年死)。其子卫懿公继位,卫懿公无道,还曾被舅姥爷齐桓公带兵攻打和收拾(关系远了不听话了),最终前661年死于狄人入侵。
- 卫懿公死后,好像无后,这时候公子顽以及他和宣姜的长子都已死,所以国人拥立公子顽和宣姜的二儿子为君,是为卫戴公(这里可见齐襄公的远见卓识了)。但卫戴公过1年即死,本应传子,但被齐桓公立卫戴公的弟弟,也就是宣姜的三儿子继位,是为卫文公(肯定是卫懿公这外孙不听话做了前车之鉴)。卫文公干了24年,在舅舅齐桓公的帮助下,带领卫国中兴(见鄘风*定之方中)。
- 卫文公按父系的辈份来说,是卫宣公的孙子(父亲公子顽是卫宣公的儿子),是卫惠公的侄子;但是按母系来说,卫文公和卫惠公却都是宣姜的儿子,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之二:文姜(嫁鲁桓公,子为鲁庄公)的故事
此图有一个错误,庆父是文姜的嫡子,鲁庄公的同母弟。咱不是搞历史的,不讲究了。好了,我们复习了一下宣姜的故事,也顺带复习了好几篇邶风/鄘风/卫风的诗,下面来看齐风的男女主角齐襄公和他的异母妹文姜的故事。齐襄公(?―公元前686年),姜姓,吕氏,名诸儿,齐僖公长子,齐桓公异母兄,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86年在位。齐襄公在位期间,昏庸无能(百度语,我看不一定是这样,我们从后面齐襄公的征战外交经历来看,他相当的成功,而且卫文公这枚棋子恰恰是他安排下的),荒淫无道(这个看来确实是。齐襄公同其异母妹文姜有乱伦私情,派公子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齐襄公过于嗜杀,即位第四年因为私情暴露和个人情绪连续击杀鲁、郑二国国君,祸当由此而伏也)。齐襄公四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正月,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地会见,然后和夫人文姜(文姜是齐襄公的异母妹,齐襄公在当太子时,便和文姜私通乱伦)来到齐国。文姜自从鲁桓公四年出嫁之后(参“齐风*敝笱”),就没有再和齐襄公见面。但此次文姜和鲁桓公来到齐国,齐襄公与她旧情复燃(参“齐风*东方未明”)。鲁桓公知道此事后,责怪文姜,文姜将情况告诉齐襄公。同年四月初十日,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齐襄公将鲁桓公灌醉后,派公子彭生帮助鲁桓公登车,就势将鲁桓公勒死(太狠了)。 鲁国人告诉齐襄公说:“我们国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茍安,来到贵国重修旧好,礼仪完成后却没有回国。我国不知道该归罪于谁,在诸侯中造成恶劣影响。请求用彭生来清除这种影响。”于是,齐襄公杀死公子彭生来向鲁国谢罪。 同年七月,齐襄公在卫国的首止召开诸侯盟会,郑国国君郑子亹畏惧齐国的势力,不听大臣祭仲的劝告,带领大臣高渠弥一同前往参加盟会。郑子亹年少时,曾经和齐襄公发生争斗,因此双方结下怨仇。同年七月初三日,郑子亹和高渠弥来到首止,与齐襄公会面,因未有就从前的事向齐襄公道歉,齐襄公发怒,于是埋伏带甲武士杀死郑子亹(确实是狠人啊),将高渠弥五马分尸。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亹之弟公子婴回国继位,史称郑子婴。齐襄公于前694年一年之内干掉鲁、郑两国国君,而郑国仅仅于十三年前的前707年还在郑庄公的带领下大败周、卫、陈、蔡四国联军,俨然有春秋小霸之象。所以说他无道可以,说他无能是不行的。
- 齐襄公五年(鲁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齐襄公迁移纪、郱、鄑、郚四国。 鲁庄公是文姜的儿子,齐襄公外甥(参“齐风*猗嗟”)。鲁庄公据传是齐襄公和文姜的私生子,但根据《春秋》的记载,怀孕和出生时间上不可能。
- 齐襄公六年(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十二月,齐襄公和文姜在禚地相会(参“齐风*鸡鸣”、“齐风*南山”、“齐风*载驱”)。
- 齐襄公七年(鲁庄公三年,公元前691年)春天,齐襄公派兵与鲁国的公子溺会合攻打卫国(因为这时候他的妹夫卫宣公已死,而外甥卫惠公被卫人赶跑在齐国政治避难)。 同年秋天,纪国的纪季把酅地割让给齐国,纪国从此开始分裂。
- 齐襄公九年(鲁庄公五年,公元前689年),齐襄公联合鲁、宋、陈、蔡四国攻打卫国 ,目的是为了护送卫惠公回国。
- 齐襄公十年(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齐襄公率领诸侯奉周庄王命令共同讨伐卫国,护送卫惠公回国,诛杀左、右公子,使卫惠公得以复位。
- 齐襄公十一年(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春天,齐襄公和文姜在防地相会(参“齐风*鸡鸣”、“齐风*南山”、“齐风*载驱”)。 政变遇害当初,齐襄公派遣大臣连称、管至父到葵丘驻守,约定瓜熟时节前往,到明年瓜熟时节派人去替换。齐襄公十二年(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连称和管至父在葵丘驻守一年,瓜熟时节已过而齐襄公不派人替换。连称、管至父请求派人替换,但齐襄公却不同意。连称和管至父非常愤怒,于是策划叛乱(这种事情参见郑风*清人,但清人里的军队统帅高克只敢自己逃走到陈国避难)。 起初齐襄公的父亲齐僖公非常宠信侄子公孙无知,衣服礼仪等种种待遇都和太子一样。齐襄公即位后,降低公孙无知的待遇。连称、管至父二人便利用公孙无知发动叛乱。连称有个堂妹在齐襄公的后宫,不受齐襄公的宠爱,于是就指使她侦察齐襄公的情况。公孙无知答应她事成之后,让她做自己的夫人。 同年十二月,齐襄公到姑棼游玩,便在贝丘(一作沛丘)打猎,因受到野猪的惊吓,从车上掉下来摔伤脚,而且还将鞋子弄丢。齐襄公回去后,责令管鞋人费(姓氏不详,名费,一作茀)去找鞋,费找不到,齐襄公就抽打费三百鞭,打得皮开血出。费走出来后,公孙无知和连称、管至父等人听说齐襄公受伤,便率领徒众袭击齐襄公的住所。公孙无知等人在宫门口遇到费,并把费劫走并捆起来。费说:“我哪里会抵抗你们,暂且不要进去惊动宫中,惊动宫中就不易攻进去。”公孙无知不相信,费便解开衣服,让他们查验自己的背后的鞭伤,公孙无知便相信费的话。费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行动,请求先进宫去。费进宫后,立即将齐襄公隐藏到门后。(所以齐襄公对自己手下人还是有威望的)过了一会儿,公孙无知等人恐其有变,于是率众进去。费与宫中侍卫、齐襄公宠臣攻击公孙无知等人,但没有取胜,费等人全部被杀。公孙无知进入宫中,在床上杀死孟阳,说:“不是国君,样子不像。”公孙无知一眼看到齐襄公的脚露出在门下边,于是将齐襄公杀害,而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 公元前685年,雍廪袭杀公孙无知。随后齐襄公之异母弟公子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襄公在位12年,也不算长。随后的内乱持续的时间只有1年很短,所以齐桓公继位的时候应该年龄也不大,他持续在位42年之久,初期在管仲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充分利用齐国的鱼盐之利,控制卫国(卫文公是他外甥)和鲁国(鲁庄公也是他外甥)及合众结盟中原各国,抗击山戎,让河北平原的华夏各国免于披发左衽,成为春秋首霸,得到后世孔子的极高评价。可是我们回过去看齐襄公在位其间的威慑力和影响力,完全不弱于后面的齐桓公啊。如果齐襄公在私德上面注意一下,不和文姜有逾越之事,情绪控制上也好一些,和郑君以礼相待,以德服人,他自己应该也不会短短12年就被堂兄弟趁隙而入,惹杀身之祸,他是不是本来有成为春秋首霸的潜力的呢?
收留公子小白(齐桓公)的莒(ju3)国在上图“齐”字正下,“鲁”字正右(曲阜以东),靠海边那块地方,也就是现在临沂下去一点到连云港,徐州以北那块地方。但是这些霸业(齐襄公的和齐桓公的)都没有写进齐风里面。齐风十一篇,据我的分析,应该有一多半(6/11)均涉文姜、齐襄私情(鸡鸣、东方未明、南山、敝笱、载驱、猗嗟),剩下的五篇2篇描写猎人(还、卢令),2篇描写男女之情(著、东方之日),1篇怀念远人(甫田)。
齐风(十一篇)
- 鸡鸣 – 鸡鸣狗盗的齐襄公,摹写齐襄公、文姜私会场景。应该发生在鲁桓公死后。因为这时候文姜担心的是庶民的闲言碎语,而不是鲁桓公了。
- 还 – 两猎人在山间相遇,互相大拍马屁。
- 著 – 新娘眼中前来迎娶的新郎官,就简单的描写了帽子上的饰物,但是爱意满满。
- 东方之日 – 家族聚会,某贵族男子端坐,身边路过的家族表姐妹不是碰到他的膝盖,就是碰到他的脚尖。没办法,魅力的磁吸场太强大了。本篇算是齐风的佳作,因为这样的题材之前未见,可惜写得太简单了。
- 东方未明 – 摹写齐襄公、文姜私会但是被鲁桓公撞破场景。应该是齐襄公四年事,也就是鲁桓公十八年和文姜一起回到齐国,文姜和齐襄公旧情复燃那个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鲁桓公还没有死,才能“自公召之”。
- 南山 – 刺文姜、齐襄事。这时候文姜已经是大摇大摆的从鲁国回齐国与齐襄私会了,应该是鲁桓公死后之事了。
- 甫田 – 思念远人。这是《诗经》常见题材。本篇写法优美,通过描述孩子长大而侧面描写自己变老,哀而不伤,可算是齐风里少有的佳作了。
- 卢令 – 猎人的赞歌,一般是爱屋及乌,本诗却是爱狗及人。本篇注意的是猎人的毛发特征,卷发和络腮胡。说明三千年前华夏民族族群和基因情况还比较复杂。
- 敝笱 – 嘲讽文姜嫁人非偶。从鲁桓公对发现文姜、齐襄偷情一事的处理方式然后导致自己暴亡于异国来看,确实政治能力太一般。桓公之后三桓(桓公的三个庶子的后裔)长期执政,导致鲁国王权不兴,积弱于春秋战国诸雄,200年后枉费了孔子一番心机。
- 载驱 – 刺文姜回齐私会事,同样应该在鲁桓公死后。
- 猗嗟 – 赞美齐襄公的外甥,文姜的儿子鲁庄公射礼动作优美,怎么看都是明褒实贬。
齐风*鸡鸣(文姜、齐襄私会场景)
“鸡既鸣矣, “鸡已叫鸣,朝既盈矣。” 晨光充盈。”*1“匪鸡则鸣, “不是鸡鸣,苍蝇之声。” 苍蝇嗡嗡。”*2“东方明矣, “东方已明,朝既昌矣。” 红日已昌。”“匪东方则明, “东方没有亮,月出之光。” 只是月光。”“虫飞薨薨, “管虫哄哄?甘与子同梦。” 要与你同梦!”*3“会且归矣, “良会且归,*4无庶予子憎!” 别让民嫌憎!”*5
- 文姜语。本篇列于齐风之首。从前面各国风我们已知,《诗经》的编撰者对一个诸侯国诗歌整体的风格特点和最重要的主旨都有很好地把握和理解,并用置于首篇的诗歌进行总括提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 齐襄公语。上面的第1点也会非常帮助我们理解首篇的诗意。这首诗情景很简单,就是女方催男方起床出门,但男方想继续赖床。但是为什么男方要用几个侮辱性的词汇呢?“苍蝇之声”和“虫飞薨薨”在这里都显得特别的扎眼,因为《诗经》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用词基本上都是好的优美的正面的,很少用这样明显负面的词。我们对比类似场景的“郑风*女曰鸡鸣”,里面的男子只是用了“昧旦”来赖床而已。
- 齐襄公语。如果把男主角理解为和文姜偷情的齐襄公就非常容易解释了。“苍蝇之声”和“虫飞薨薨”都是用来模拟齐襄公对庶民的蔑视的。从前面长篇引用讲述的齐襄公历史,大概可以判断此诗写的是鲁桓公死后(齐襄公四年),于齐襄公六年,十一年等多次发生的于史有载的两人私会之事。
- 那这个“会”和“庶”也都非常好解释了。很多注本把“会”解释为朝会,什么“会归”是要散会的意思我从没见过古诗里面“会”是开会的意思而且即使是开会,那会都散了,还跑过去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庶”字,各注本也是百般附会曲解,什么“希望”的意思等等。只要理解了男女主角是身份高贵的文姜和齐襄公,那这个“庶”显然就是“庶民”的意思。一切都豁然开朗我实在是太佩服我自己了,自得自得。
- 文姜、齐襄公事又参齐风后面的“东方未明”、“南山”、“敝笱”、“载驱”、“猗嗟”多篇,几占齐风一半篇幅。唉,三千年来腐儒们都说郑卫声淫,我觉得齐风才真是淫,不过这也是文姜和齐襄公那点奇葩事儿。当然啦,齐国姜姓要不是堕落到如此不堪(对不起齐桓公啊),怎么会有300年后田齐篡代姜齐(前386年)这种奇耻大辱之事呢?“鸡鸣狗盗”这个词是不是来自于此诗呢(一般认为来自于《史记》,但我觉得说不定司马迁就是因为读懂了这首诗而创造了那个词)?齐风的整体艺术水平和殷商故地的卫,以及靠近政权中心的周召二南和郑风差距都非常大,有点像现在的深圳,经济虽然发达,但生活腐化,私德堕落,人称“文化沙漠”。
齐风*还(两猎人互相拍马屁)
子之还兮, 您身矫健,*1遭我乎峱之间兮。 与我相遇峱山间。并驱从两肩兮, 齐把两巨兽撵,揖我谓我儇兮。 拱手夸咱灵便。子之茂兮, 您猎高超,遭我乎峱之道兮。 与我相遇峱山道。并驱从两牡兮, 一起猎两雄豹,揖我谓我好兮。 拱手夸咱技高。子之昌兮, 您真健壮,遭我乎峱之阳兮。 与我相遇峱山阳。并驱从两狼兮, 并肩追两匹狼,揖我谓我臧兮。 拱手夸我艺强。*2
- 齐风里除了大量讽刺文姜和齐襄公败坏私德之事的诗(6/11),就数赞美猎人的多了(2/11),不知道有什么地域背景。
- 本诗里“还(旋),儇”均为敏捷。“茂,好,昌,臧”都为泛指,反正就是夸,就是好,今译也并没有什么特别讲究,押韵就行。注意这个“臧”作“好、善”意已多见,越发显得“郑风*野有蔓草”的“与子偕臧”解成“和你一起藏起来(搞么事咧)”有多么的恶俗和卑劣,显示出腐儒们皮袍底下的小来。
齐风*著(新娘眼里出帅哥)
俟我于著乎而, 等我在门廊间,充耳以素乎而, 充耳用素线牵,*1尚之以琼华乎而。 充耳之玉华艳艳。俟我于庭乎而, 夫等我在中庭,充耳以青乎而, 充耳挂线青青,尚之以琼莹乎而。 充耳之玉亮晶莹。俟我于堂乎而, 爱人等在堂上,充耳以黄乎而, 充耳丝线鹅黄,尚之以琼英乎而。 充耳之玉闪华英。*2
- “充耳”又见“卫风*淇奥”“充耳琇莹”,我当时就猜想充耳是贵族乘坐马车时的耳塞,以暂时隔绝一部分外界噪音。这首诗各大注本都进行了详注,说明充耳用丝线坠于帽之两旁(这恰恰证明我的猜测是正确的),但是都只是说明形制,而不进一步猜测和判断其用处。唉,这些文科学者真是够迂弱的。充耳不闻成语当出于此物。
- 这里饰物的丝线颜色和玉的描写每节都在变,但我觉得这只是“诗经”的一个极其常见的写作手法而已,并不是真的在变,而且也不是出于女子在想象什么不同装饰(地点变化显然是迎亲的新郎在越来越近),它只是一种“诗经”时代词汇和写作手法比较简单的时候故意制造变化的需要而已。
齐风*东方之日(好感的暧昧表达)
东方之日兮, 东方有红日,彼姝者子, 那位女子,*1在我室兮。 在我家里。在我室兮, 在我家里,履我即兮。 轻踩我膝。*2东方之月兮, 东方有明月,彼姝者子, 那位美女,在我闼兮。 待在我家。在我闼兮, 待在我家,履我发兮。 把鞋轻打。
- “彼姝者子”最早见于“鄘风*干旄”,程注认为可以用来指“贤士”,我当时也选用了程注的说法,单用“美好”的含义。当然在邶风*静女里面“静女其姝”是用来形容女性的美好。我也不知道到底“姝”字是否可以用于男性。
- 很多注本认为是男女幽会,我很怀疑。因为如果是幽会那干嘛还正经的跪坐啊中国古代坐姿分三种:
- 正坐,也就是现在日本人那种跪坐;
- 趺坐,就是盘腿而坐,日常休闲;
- 箕踞,就是腿往前伸著岔开坐着,因为古人没有我们现代的分腿长裤,这样坐着显然会极其不雅。
- 盘腿坐显然膝盖翘起,脚跟内含,别人也根本踩不到。而正坐时膝盖在前,脚尖在后,别人正好都可以踩到碰到。那既然男子在正坐,显然这里的场景就不是两人的约会,而是家族的正式聚会,亲族里的表亲姐妹路过身边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轻碰端坐男子的膝盖或者脚尖表示好感。
- 箕踞在论语里面有,《宪问》篇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是孔子小时候就认识的死党,夷俟就是箕踞坐着。孔子也不客气,把原壤臭骂了一通,骂得好狠。
齐风*东方未明(非常难解的第三节,连带其实前两节也难解。我觉得还是刺文姜事)
东方未明, 东方未亮,颠倒衣裳。 颠倒衣裳。颠之倒之, 衣服颠倒,自公召之。 鲁公在召。*1东方未晞, 东方星稀,颠倒裳衣。 颠倒裳衣。倒之颠之, 衣裳倒颠,自公令之。 鲁公讨嫌。*2折柳樊圃, 折柳园圃,*3狂夫瞿瞿。 男主嫌恶。*4不能辰夜, 不能安睡,*5不夙则莫。 欢娱无处。*6
- “公”到底指什么?一般注本都认为是泛指的公家,公务公事?我很怀疑。我觉得应该是指文姜那被戴绿帽子的老公“鲁桓公”。此事应当发生于齐襄公四年,鲁桓公十八年,也就是鲁桓公带文姜去齐国会见齐襄公,文姜和齐襄公旧情复燃。肯定文姜身边有人走漏了风声给鲁桓公,鲁桓公责骂了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襄公把鲁桓公灌醉,让公子彭生扶鲁桓公上马车的时候将其勒死。
- 《诗经》“公”字考 – 目前出现的“公”字有:
- 周南*兔罝“公侯干城”,周南*麟之趾“振振公族”,
- 召南*采蘩“公候之宫”“夙夜在公”,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召南*小星“夙夜在公”,
- 邶风*简兮“公庭万舞”“公言锡爵”,
- 卫风*硕人“谭公维私”。
- 其中只有“夙夜在公,退食自公”里的公可以解作“公家”,其他均毫无疑义的指“公候”,也就是齐襄公,鲁桓公这样的一国之君。
- 但“夙夜在公”有两处,采蘩里的“夙夜在公”显然是指公候宫殿(参考“公侯之宫”)。所以从这个cross reference来看,基本上可以确认“退食自公”的公也应该是公侯,因为只有在这个地方吃饭最值得骄傲和显摆对吧。
- 所以“公”在诗经里应该都是公候的意思(当然,这个结论很仓促,也不严谨,只是我的感觉而已)。
- “折柳樊圃,狂夫惧惧”字词的本意是“折断柳枝在篱笆和园圃,发狂的男子瞪大眼睛惊惧状”。这两句非常难解,完全的莫名其妙,我翻了五本注本都还是众说纷纭,我也不一一摘抄了,比较晚的新解也是来自于闻一多,他解作“男子怕老婆招惹外人,因此被公召出门后,折柳做了篱笆,然后还瞪着眼睛隔着篱笆偷窥他老婆在里面干什么,有没有要偷人”。不知道你怎么想,我是彻底被这种解释的恶趣味给震惊了。
- 如果本诗解作文姜偷情事,我觉得这两句可以理解为“齐襄公在偷情的地方(樊圃)送别文姜,折柳(留)以作依依不舍态,齐襄公(狂夫)虽然做贼心虚,但还瞪着眼睛痛骂鲁桓公”。从同年襄公因个人私怨杀郑君的行为来看,“狂夫瞿瞿”这个词形容齐襄公很合适,两眼突出按古代面相学来说是脾气焦躁的恶死之相。
-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原意是“不能好好安睡一晚,不是早(夙)就是晚(暮)”。各注本一般都结为劳苦大众对统治阶级的埋怨。但是“诗经”压根儿就全是大小贵族落魄贵族写的,没有老百姓写的。按照两人于襄公四年私会场景来理解就很通顺了。正是因为这种恨意导致襄公很快对鲁桓公下了杀手。
- 引申一句,为什么鲁国会有三桓?这样就非常好理解了。庄公是桓公与文姜的儿子,但有各种传言说他其实是文姜与齐襄公的儿子(《春秋》和《左传》无时间证据)。而三桓是鲁桓公庶出(与其他嫔妃,非正妻)的三个儿子,虽然庶出(其实也就是个名分),但肯定是鲁国血脉。一般来说,庶出的儿子地位都不高,但碰到一个这么奇葩的事情说不清道不明的正妻的娃,那难怪桓公三个庶出的儿子逐渐在鲁国政坛把持实权,架空了庄公这一支。原来如此,可惜了孔子约两百年后欲废三桓重振鲁王室的努力。
齐风*南山(刺文姜、齐襄事)
南山崔崔, 南山崔嵬,*1雄狐绥绥。 雄狐徘徊。*2鲁道有荡, 鲁道平坦,齐子由归。 齐女嫁归。既曰归止, 既已嫁归,曷又怀止。 挂念何为?葛屦五两, 葛鞋两双,冠緌双止。 帽带两行。鲁道有荡, 鲁道平坦,齐子庸止。 文姜嫁从。既曰庸止, 既然嫁从,曷又从止。 为何放纵?蓺麻如之何? 怎么种大麻?衡从其亩。 横纵按亩。取妻如之何? 娶妻怎么办?必告父母。 要告诉父母。既曰告止, 既已告诉,曷又鞠止。 又不管束。析薪如之何? 怎么去砍柴?匪斧不克。 斧头能克。取妻如之何? 娶妻怎么办?匪媒不得。 媒约能得。既曰得止, 既已娶得,曷又极止。 放纵为何?*3
- 如果说“鸡鸣”和“东方未明”是刺文姜、齐襄事是我的个解(我非常自豪,没见过哪个注本和我一样),那么这篇是众口铄金的都指认为刺文姜、齐襄事了。诗意直白,就是把几个字弄明白就可以了,比如“五两”的五通伍,行列的意思,所以“五两”其实是两五(行)鞋子(葛屦)的意思。“庸”即“用”,女性的用,当然也就是出嫁了。“从”同“纵”,放纵。“鞠,极”也都是放纵不加管束的意思。
- “绥绥”又见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对比参照来看,应该都做悠闲踱步走。
- “怀,从,鞠,极”指谁?应该是指文姜、齐襄两个人都可以吧。
齐风*甫田(思念远人)
无田甫田, 别耕大田,维莠骄骄。 杂草太高。*1无思远人, 别思远人,劳心忉忉。 忧心烦躁。无田甫田, 别耕大田,维莠桀桀。 深深草杂。无思远人, 别思远人,劳心怛怛。 瞬息芳华。*2婉兮娈兮, 娃儿温婉,总角丱兮。 辫子两瓣。未几见兮, 何时得见,突而弁兮。 忽已戴冠。*3
- “甫”,大也。春秋时公候的田是经过兼并集中的大田才能称“甫田”。甫田田大,杂草高杂,耕一次需要很长时间。但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引用这个意象只是用于比兴,她的远行的丈夫应该不是真的是去给公候种田去了,注意一下《诗经》各诗作者的身份地位。第三节她的娃成年会戴冠,这显然不是古代农奴子弟能享受的。
- 这里用意译,也是和第3节表述连贯。
- 本诗最妙的就是这个第3节,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写时间的飞速流逝,对于没有高铁的古人来说,出趟远门几月甚至几年回来也是常见。我总感觉唐诗里面应该很多这样的篇什,但就是一句也想不起来,毕竟俺不是钱老那种记忆能力妻子思念远行丈夫的诗已多见,见“王风*君子于役”的小结,我觉得本篇的艺术水平最高,哀而不伤,只是简单的陈述了岁月的流逝和娃儿的成长。另外请注意当然诗人自己的年纪肯定也同样增长,但却完全不言及,只是说娃的英姿增长,但那背后肯定是女诗人自己的衰老和芳华逝去。真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般的痛彻心扉。
齐风*卢令(卷发,络腮胡的性感猎人)
卢令令, 猎狗铃,其人美且仁。 猎人美且仁。*1卢重环, 狗重环,其人美且鬈。 猎人美发卷。*2卢重鋂, 猎狗乖,其人美且偲。 猎人美络腮。*3
- “美且仁”在诗经第一次出现在郑风*叔于田,也是形容猎人。上古时期猎人地位真高,对外打仗是把好手,回家也能射鸟射兽挣钱养家,还有肉吃营养好。不担心内卷的好职业啊。唯一怕的可能就是年龄歧视,体力下降拉不动弓,但古人平均寿命也就那么多,也没事。
- 那时候华夏民族卷发基因看来还比较强烈。男人头发不打理乱糟糟的时候,如果是直发那简直糟糕,如果是卷发那就更增添风采。
- 络腮胡也在汉人基因中逐渐退化。从这首诗来看那时候也还常见。
齐风*敝笱(刺文姜所嫁非偶)
敝笱在梁, 破网捕鱼,其鱼鲂鳏。 大鱼纷纷。*1齐子归止, 齐女嫁归,其从如云。 随从如云。敝笱在梁, 破篓在梁,其鱼鲂𫚈。 捕到好鱼。齐子归止, 文姜嫁归,其从如雨。 陪嫁如雨。*2敝笱在梁, 破网在梁,其鱼唯唯。 打鱼一堆。齐子归止, 齐女嫁归,其从如水。 随从如水。*3
- 鲁桓公是破篓(网),但逮到文姜这条大鱼。齐国一直是看不起南边的小国鲁国的,虽然鲁是姬姓,而且是开国功臣周公之后(当然齐国也是开国大功臣姜尚之后,也不怵著谁)。齐国征服异族东夷,混血应该比较厉害,好像一直盛产美女,比如卫风*硕人称赞的庄姜。还有作为古代美女代称的“孟姜”。据我在山东半岛多年生活经历,这里有一部分女性确实呈现窄鼻高鼻的遗传基因(比如祖籍山东济南的巩俐),和传统塌鼻宽鼻的中原汉人不一样,而且身材高挑比例匀称。
- “如云”这个修饰常见,但“如雨”“如水”就有点怪异了,配合敝笱破篓破网捕好鱼大鱼的比兴,让整诗呈现一种莫名的暧昧感和强烈的讽刺感。后世曹植用巫山云雨比遇神女事,可能与此篇有关。
- 文姜、鲁桓、齐襄这跨国三角恋,败坏的可能是齐鲁两国的春秋国运。从这点来看,鲁桓公确实是个破鱼篓子,前对不起周公,后对不住孔子。鲁桓公十八年,鲁桓公在齐国知晓文姜回到娘家和齐襄公旧情复燃之事,他高明的做法应该是等回到鲁国再来发飙,废庄公太子位,把三桓之一扶为太子,或者更加隐忍,等到公子纠回国争位成功,那更是大功一件,这样也不会暴死于异国了,唉。。。
齐风*载驱(刺文姜事)
载驱薄薄, 驱马跳泼,簟茀朱鞹。 竹帘朱廓。鲁道有荡, 鲁道平坦,齐子发夕。 齐女发车。*1四骊济济, 四马济济,垂辔濔濔。 马缰依依。鲁道有荡, 鲁道平坦,齐子岂弟。 文姜欢喜。汶水汤汤,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行人洋洋。鲁道有荡, 鲁道平坦,齐子翱翔。 齐女翱翔。汶水滔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行人唠叨。鲁道有荡, 鲁道平坦,齐子游敖。 文姜游遨。*2
- 齐风啊齐风,枉称一代大国。齐襄公因为任上诸多无道行为,在位十几年就被堂兄弟公孙无知联合几位卿大夫谋杀篡位,随后齐国陷入内乱。再随后就是大家熟知的公子小白(齐襄公异母弟)和公子纠争位之事,然后就是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成为春秋首霸。齐国在这段时期因为尽享鱼盐之利国力是强盛的,可惜齐襄公太不堪,所幸后面出了个管仲。但齐国越往后越不堪,到秦统一六国时都没有像样的抵抗,有时候地理上太便利似乎也不是好事。
- 齐风11篇,涉及文姜、齐襄公事的竟然有“鸡鸣,东方未明,南山,敝笱,载驱”5篇之多(当然这里面鸡鸣和东方未明刺文姜事完全是我个人的新解,我未见其他腐儒-好像我也是-有这样解释的)。最后一篇“猗嗟”夸奖鲁庄公(吾甥),以齐襄公的身份夸奖鲁国国君,我觉得有坐实鲁庄公其实是齐襄公和文姜的私生子嫌疑(当然考据派们说文姜出嫁时间和生庄公时间间隔较长,襄公应该没机会。后来文姜再次回国已经是鲁桓公十八年,庄公已经长大成人了)。你说诗经的编者是有多恨这事儿啊。突然我又相信《诗经》确实是孔子编删的了。
齐风*猗嗟(齐国人代表齐襄公夸他的“外甥”鲁庄公)
猗嗟昌兮, 体格健壮,*1颀而长兮。 身材修长。抑若扬兮, 额头宽方,美目扬兮。 美目清扬。巧趋跄兮, 步法似光,射则臧兮。 射术李广。猗嗟名兮, 得享盛名,美目清兮。 美目灵清。仪既成兮, 仪礼既成,*2终日射侯。 射箭不停。不出正兮, 俱中靶心,展我甥兮。 不愧俺甥。*3猗嗟娈兮, 小伙美颜,清扬婉兮。 清扬俊婉。舞则选兮, 射舞轻旋,射则贯兮。 射必穿贯。四矢反兮, 四箭如返,以御乱兮。 足御外乱。*4
- “昌”仅见于郑风和齐风。“郑风*丰”(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齐风*还(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清扬婉兮”多见于郑风,卫风和齐风,似未见于二南。这些文学语言的地域性特征似乎颇有趣味。
- 这里的“仪”和下一节的“舞”都表明本诗所言“射”只是古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贵族青年的一种表演,并不是真正的打猎打仗能用上的射术,也就是贾宝玉被嘲讽的银样蜡枪头,花把式而已。
- 这个“甥”字真是…哈哈哈。请参前面齐风刺文姜多篇注解,不再多言。
- 一个贵族表演的射术就能御乱了?嘲讽之意毕显。齐风就在这么一出明褒实贬的闹剧中结束了,真是可惜了齐襄公打下基业,齐桓公和管仲一代贤君相的霸业,竟然在诗经里毫无记载。联想到《诗经》不见鲁风传世,莫非真的孔子有编删诗经,把鲁风里面讽刺鲁桓公事的诗删光了,连带着把整个鲁风也扒拉个干净?要知道孔子是特别为鲁国国君护短的一个人(后鲁昭公娶了吴女,同为姬姓,这在春秋时期是大不合礼仪之事。但陈国司寇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时,孔子只能“红著老脸”说知礼)
齐风,完全没有一丁点的大国风采,和郑风和卫地诸风不管是主题深度、广度还是文学水平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 一个可能是齐地贵族不像中原之地的贵族历经殷商文化千百年熏陶,在文字和文学上更为发达;
- 再一个可能是齐地诗歌可能被《诗经》编者编删过甚,只留下嘲讽齐襄公、文姜之事为主。
六经皆史,诚哉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