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抓病(CSD)又稱貓抓熱,通常指被貓抓傷、咬傷或密切接觸貓後,主要由漢塞巴爾通體(B.henselae)感染引起的一種自限性感染性疾病。事實上,除瞭貓之外,犬、嚙齒動物等許多傢養和野生動物都是多種巴爾通體慢性感染的儲存宿主。蠅、跳蚤、虱子和自蛉等節肢動物也可以傳播該病原。
貓抓病臨床表現呈多樣化,輕癥病例占較大比例,主要與被感染者的免疫力密切相關[1]。
該病潛伏期為3-10天,主要表現為在抓傷部位的近端出現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部位依次是頸前、腋窩、腹股溝。菌血癥性發熱為另一常見臨床表現,患者常表現為疲乏、食欲不振及發熱。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則易發生系統疾病,如桿菌性血管瘤、桿菌性紫癜、復發性菌血癥。約有10%的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表現為腮腺炎、骨髓炎等。
此外,也有以肝脾型、腦病型表現為主的貓抓病。貓抓病的眼部表現也較多見,如神經視網膜炎、全葡萄膜炎等。眼部另一常見的癥狀是帕裡諾眼腺綜合征,表現為單側瞼結膜和球結膜水螅狀肉芽腫的形成,同側耳前局部淋巴結腫大,可引起少部分患眼的暫時失明,通常在2-3個月內自行好轉且無後遺癥[2]。
在過去,該病主要依靠臨床診斷,一般滿足以下4項中的3項即可:1)動物(多為貓或狗)接觸史,有抓傷或眼睛損傷;2)CSD皮膚試驗陽性;3)淋巴結腫大,並除外其他疾病,如結核病、佈魯氏菌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何傑金病、淋巴瘤等;4)淋巴結或皮膚的組織病理特征[2]。但確診還應獲得明確的病原學檢查結果。
常用的實驗室檢查方法包括塗片檢查、病原體分離培養、PCR檢測、以及免疫熒光抗體檢測(IFA)、酶免疫學實驗(EIA)等血清學檢查方法[3]。然而,這些常規檢查方法大多依賴於臨床預判。此外,由於貓抓病臨床表現具有非特異性、一些通過跳蚤等節肢動物感染的患者缺乏明確的動物接觸史、臨床醫生對貓抓病的認識不足等因素,易造成漏診、誤診[4]。
宏基因組下一代測序(mNGS)技術通過直接檢測樣本中的DNA或RNA,不依賴於培養及臨床預判即可快速、準確、全面的從感染樣本中檢出多種類型病原體,已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尤其在復雜、疑難、危重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識別苛養病原體、寄生蟲、非典型和罕見病原體方面具有重大優勢。
探因醫學 | 2021年4月,通過mNGS技術在某發熱待查患者的外周血標本中檢出漢塞巴爾通體特異性序列,幫助臨床快速明確貓抓病
此外,多篇已發表的病例報告均證實瞭mNGS在貓抓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5-6]。例如,2020年發表的一篇病例報告[5]中,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組織病理學等檢查結果,可明確作出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癥(HLH)的診斷。然而,實驗室檢查結果未提供任何感染的證據,難以明確HLH的原因。最終,通過淋巴結組織mNGS檢出漢塞巴爾通體特異性序列。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及其他檢查結果,考慮為漢塞巴爾通體感染(貓抓病)引發HLH的可能。給予精準診療後,患者順利出院,情況良好(原文見如下鏈接)。
預防:1)應定期清洗傢貓,並使用殺蟲劑進行滅蚤,限制或減少外出,切斷漢賽巴爾通體經跳蚤在貓之間的傳播。2)人應盡量少接觸貓,在撫摸完貓後要及時洗手。在與貓、犬接觸時應避免被抓或咬傷,不慎被貓等動物抓傷後,立即用碘酒或莫匹羅星(mupirocin)軟膏外用消毒處理,並定期觀察局部淋巴結。
治療:1)一般治療:有發熱者應臥床休息,補充營養和水分。有急性腦病表現者按神經科有關常規處理。2)抗菌治療:迄今為止,對貓抓病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一般認為,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不予抗生素治療,重癥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用抗菌藥物治療。目前口服效果最好的3種藥物是利福平、環丙沙星和復方新諾明,慶大黴素是最有效的靜脈用藥。3)對癥及局部治療:根據不同的病情,可適當進行對癥治療,如應用些退熱、止痛等藥物;清潔原發皮膚損害處,局部可以濕敷等。如淋巴結化膿時可采用多次抽吸膿液,一般不作切開引流[1]。
參考文獻:
*** 本文僅用於科普貓抓病相關研究新進展,如有需求請盡快至正規醫院就診!關註 @探因醫學,獲得更多感染性疾病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