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自救手冊 | 雙心治療帶你走出焦慮癥、抑鬱癥和強迫癥(上)

(本文章及相關錄音已錄制成音頻,在喜馬拉雅搜主播名稱“楊晴天Tim”即可收聽,歡迎患者朋友們添加我主頁微信進社群一起互助交流)

由於篇幅限制,本文章分為上+下兩部分,下篇文章點擊下方鏈接查看:

【1】前言:我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我曾經是一個公司老板,創業的勞累和壓力讓我患上瞭精神焦慮,然而我卻毫無察覺,直到後來第一次驚恐發作時心臟跳得非常快,那種瀕臨死亡的強烈恐懼感,把我一直以來覺得自己身體很健康的信念給擊碎瞭,從那以後,我便每天陷入瞭對死亡的極度恐懼與憂慮之中,腦海裡時常強迫性地去幻想各種有關死亡的念頭和畫面。

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軀體癥狀的折磨,比如心臟部位疼痛、手腳發麻、心率不齊、呼吸困難、心慌心悸、頭痛耳鳴等等,最後,我去看瞭精神心理醫生,並被確診為焦慮癥並發抑鬱癥和強迫癥,出於對精神藥物副作用的恐懼,我沒有選擇吃藥,而是選擇自我拯救這一條道路。

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裡,我看瞭超過20本精神心理書籍,通過不斷地感受和實踐,最終找到瞭真正有效並且符合精神焦慮癥患者的書籍和方法,其中,給我幫助最大的就是英國的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和日本的森田正馬博士,這兩位博士都主攻精神心理專業,年輕時也都曾患上過精神心理疾病,後來他們靠著自己的方法痊愈瞭,因此他們所寫的書是能真切理解我們精神心理患者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的,他們能從我們患者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問題,而不是像那些隻會紙上談兵的醫生一樣高高在上地給我們講問題,我推薦大傢購買這兩位博士的書籍放在身邊,以便隨時翻閱來安撫自己。

通過看書和實踐兩位博士提供的治愈方法,我的焦慮癥其實已經好的差不多瞭,但是偶爾會出現復發的跡象,雖然復發的癥狀並不嚴重,但也足以讓我心煩意亂,後來,我在公立三甲醫院偶然遇到瞭一位心血管內科醫生,從他那裡,我第一次知道“雙心治療”這個名詞,在他的幫助下,我的焦慮癥和軀體癥狀終於徹底的痊愈瞭!(為瞭避免醫托和打廣告的嫌疑,我不會在文章裡公佈這傢醫院和醫生的名字,請大傢放心)

如今,恢復瞭正常生活的我,深知還有很多同樣患上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在飽受軀體癥狀的折磨,因此決定寫下這篇文章來幫助大傢。

更重要的是,在自救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有關焦慮癥的文章和音頻都有制造恐慌的嫌疑,一些所謂的專傢甚至隻會照本宣科地把精神心理問題可能引發的疾病都羅列出來,就好像機械式地復制粘貼一樣,有的甚至會把情況給誇張化,比如會把抑鬱和癌癥掛上鉤,但其實兩者之間根本就沒有必然的聯系,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來說,看到或聽到這樣的信息,不僅不利於病情的康復,反而會加重精神心理壓力,使原本的情況更加糟糕。

一開始,我不明白這些所謂的專傢為什麼會制作這樣的文章和音頻,直到我添加瞭文章和音頻裡的聯系方式,並被引導進行付費咨詢和購買課程後才明白,原來他們隻是想通過販賣焦慮來迫使患者與他們產生交易,對於這樣的行為,我想說:我們患者隻是精神心理出瞭問題,但是智商卻沒有問題,對於那些真心實意幫助患者的人,我表示感謝,那些企圖通過制造恐慌來割患者韭菜的人,我表示鄙視!

我之所以寫下這篇文章,正是因為看到瞭國內精神心理領域的亂象,同時也深刻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遭受的痛苦,因此,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決定盡己所能地幫助大傢,我堅信有經歷就有發言權。

在此,我也承諾,絕不會在我所寫的這篇文章裡進行任何營銷行為,不咨詢、不賣課,隻是單純地分享我親身實踐並挑選出來的好書籍、好文章以及好方法。

我知道很多患有焦慮癥的朋友們都曾花過幾萬甚至十幾萬去治療自己的病,所以,隻要我願意收費,相信大傢也是願意支付這筆費用的,但是我並不想這麼做,原因我會在後面關於自我療愈方法的價值感療法裡會說到,到時候大傢就明白我為什麼想無償地、免費地去做這件事瞭。

由於已經有讀者向我抱怨自己上過當,所以在最後我還是想提醒大傢一句:任何沒有親身經歷過焦慮癥、抑鬱癥和強迫癥的人,他所發表的任何文章、視頻、音頻,幾乎都是為瞭引流然後賣咨詢或者賣課程的,有一個算一個,無一例外,希望大傢能多留個心眼,仔細甄別!


【2】什麼是雙心治療?

雙心治療中的“雙心”指的是“心臟+心理”,是近十年來國際醫學界提倡的一種新型問診模式,由經過專業心理培訓的心內科醫生出診,在診治患者心臟疾病的同時,對存在心理疑惑的患者進行心理咨詢及疏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對明顯存在焦慮或抑鬱情緒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從而達到心臟和心理這“雙心”都健康的理想狀態。

據統計,大約70%的心臟病患者會伴有焦慮或抑鬱的心理障礙,但是大多數患者都不會去看心理醫生,而是因為胸悶氣短、心慌心悸等軀體癥狀去看心內科醫生。同時,大約三分之一到心內科就診的患者並沒有明顯的器質性心臟病,各項生理指標也都正常,會出現類似心臟病發作的癥狀其實是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所導致的。

一般來說,需要“雙心治療”的患者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患者是精神焦慮癥患者,這種患者盡管在檢查心臟後發現並沒有異常,但是卻經常會因為自我感覺胸悶胸痛、心慌心悸等軀體癥狀而懷疑自己患上瞭心臟病,再加上由於做檢查時醫生解釋的不清楚,以及身邊總聽到有人因為心臟病而去世的消息,於是便讓患者精神壓力越來越大,變得驚恐和憂慮不安;

第二種需要“雙心治療”的患者是曾經做過心臟手術的心臟病患者,盡管手術治療很成功,但是在經歷瞭急救、手術、看見病友死亡等刺激後,再加上對疾病預後處理方式的不瞭解,從而產生焦慮、抑鬱等精神心理障礙。

我曾經去公立三甲醫院做過兩次心臟彩超檢查和兩次動態心電圖檢查,每次的結果都是正常,但是在第二次做心臟彩超的時候,看診的心血管內科醫生在看瞭我的檢查報告後,告訴我是焦慮型的神經衰弱,並且開瞭三種精神類藥物給我服用。

當時,對於心血管內科醫生會診斷心理疾病這種事,我感到很驚訝,仔細詢問下才第一次從這位醫生口中得知“雙心治療”這種問診模式。(我和這位醫生的對話錄音放在瞭喜馬拉雅,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喜馬拉雅搜索主播名稱“楊晴天Tim”收聽)

我推薦有精神焦慮癥的患者去看心血管內科醫生,如果給你看病的醫生不懂什麼是“雙心治療”,那麼我建議你換一個醫生,因為隻有懂得“雙心治療”的醫生,才能真正幫助你解決精神心理上的問題。

我之所以推薦大傢去看心血管內科醫生,而不是讓大傢去看精神心理醫生,那是因為我們大多數精神焦慮癥患者的恐懼根源是在於心臟方面的,如果隻是看精神心理科的醫生,則很難給到我們有關心臟方面的權威診斷,這也就無法給到我們真正的心理安全感瞭。


383fc00fd6ba95c0531e73f51b7419b9

【3】神經衰弱與焦慮抑鬱強迫癥的關系

知名醫學大V @丁香醫生 曾在2018年的時候發表過一篇文章,名叫《神經衰弱: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精神疾病》,文章裡面說到,神經衰弱這個詞最先是由美國醫師比爾德在1869年提出的。

當時的神經學傢把神經衰弱定義為一種慢性的、功能性的神經系統疾病,是工業化導致的神經力量損耗和衰弱,常出現在社會中上層腦力勞動者身上,後來的醫學傢們重新定義神經衰弱為一種以慢性疲勞、情緒不穩、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並伴有許多軀體癥狀和睡眠障礙的疾病,許多醫學工作者都認為,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神經衰弱的患者會越來越多。

直到1940年以前,歐美國傢都流行用神經衰弱作為診斷結果,很多癥狀都會被劃分到神經衰弱的范疇裡,比如頭痛、耳鳴、失眠、煩躁、疲勞等等,但是由於西方醫學傢們覺得神經衰弱是個籠統的疾病名稱,很多癥狀不經過區分就被冠上瞭神經衰弱的名號,使得神經衰弱像是個堆放癥狀的垃圾桶一樣,所以,到瞭1980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裡就取消瞭神經衰弱這種診斷結果,並把它細分為焦慮癥、抑鬱癥、強迫癥等更為詳細精準的醫學名詞。

後來,西方國傢已經沒有所謂的神經衰弱患者瞭,隻有焦慮癥患者、抑鬱癥患者、強迫癥患者等某個具體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但是神經衰弱卻又被中國醫生們作為診斷結果來繼續使用,並且流行至今,所以 @丁香醫生 的文章才說神經衰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疾病。

在中國,神經衰弱本質上就是焦慮癥、抑鬱癥、強迫癥等精神心理疾病的綜合體,有時候神經衰弱隻是各種精神心理疾病的初期階段,往往還沒嚴重到要被確診某個精神心理疾病的地步。

另外,在精神心理醫學的領域裡,有兩個知名的醫學博士都在用神經衰弱作為診斷結果來寫書,並且幫助瞭無數的患者痊愈,他們就是英國的克萊爾·威克斯博士,以及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森田正馬博士。

這兩位博士所寫的書籍,分別是:《精神焦慮癥的自救》(病例分析卷+演講訪談卷)、《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神經衰弱和強迫觀念的根治法》、《自覺和領悟之路》。

我的這篇文章就是以兩位博士的這5本書作為基礎,並結合我個人親身治愈經歷所寫下的,願它能幫助世上千千萬萬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脫離苦海,重回陽光快樂的生活!

同時,我建議大傢去網上或線下書店購買這兩位博士的5本書仔細閱讀一遍,因為這篇文章我隻是挑出5本書裡最適合大多數患者的內容,一些不常見的內容我就沒有收集進文章裡,但是總有一些患者會出現那些不常見的情況,所以看書能更好地幫助自己。


【4】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

要想知道焦慮癥軀體癥狀的發病機制,那麼首先就需要瞭解清楚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

根據《精神焦慮癥的自救》這本書所說,人體的神經系統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是自主神經系統和非自主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系統,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由自己主動支配的神經系統,它是由大腦和脊髓組成,有許多神經從這裡伸出來並連接至肌肉,從而使我們能夠控制手、腳、頭等身體部位。

同理,非自主神經系統就是無法由自己主動支配的神經系統,是我們焦慮癥患者需要重點瞭解的神經系統,它主要控制心臟、血管、肺部、腸胃等內臟器官的活動,因此,焦慮癥患者的軀體癥狀往往就是非自主神經系統出現問題所導致的。

在非自主神經系統中,又被分為兩個小的系統,分別是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其中,交感神經系統會對我們的情緒直接做出一系列的反應。

比如,當我們感到緊張、害怕和恐懼時,大腦會發出脈沖電波去刺激內臟器官上的交感神經末梢來釋放腎上腺激素,從而讓內臟器官活躍起來,這時我們就會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腳發麻、胸口發悶、頭暈頭痛、呼吸困難、尿頻尿急等癥狀。

由於腎上腺腺體這個器官也會在交感神經的刺激下分泌出額外的腎上腺激素進入血液裡,使得交感神經的作用增強,所以,一旦焦慮癥患者對軀體癥狀過分地關註和恐懼時,就會使得身體陷入到一種不斷分泌腎上腺激素來刺激內臟器官活躍的惡性循環之中。

副交感神經系統其實就是用來抑制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從而讓內臟器官逐漸恢復平穩狀態,正常人之所以感覺不到身體有癥狀,就是因為副交感神經發揮瞭抑制作用的結果。


c29e42bc3ab7d18df0ccbbc996459b77

【5】神經衰弱的病理及成因

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都越來越大,因此不少人都有或輕或重的神經問題,而失眠易醒就是神經出現問題的特征之一,隨著癥狀的加重,就很容易發展成為神經衰弱,然而,單純隻有神經問題的人還是能夠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而一旦發展成神經衰弱,那麼往往工作和生活都不能自理。

神經衰弱是在不知不覺中就患上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某些問題所引發的壓力長時間地積累,然而,當一個人持續處於壓力狀態下時,人體就會出現四種反應壓力的方式,分別是:肌肉疲勞、情緒疲勞、腦力疲勞和精神疲勞。

肌肉疲勞很容易理解,就是當我們在托舉重物的時候,在物體重量的壓力下,肌肉持續地發揮作用並且釋放能量,當能量消耗掉的時候,肌肉就會變得疲勞,需要通過休息來恢復。

而當情緒出現疲勞並且持續處在壓力狀態下時,就會導致分泌腎上腺激素的神經變得敏感和興奮,從而出現心慌心悸、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癥狀,由於患者對這些癥狀的不瞭解和恐懼,於是便刺激瞭身體分泌更多的腎上腺激素,使得癥狀出現得更頻繁、更嚴重,導致患者陷入到持續不斷地恐懼又持續不斷地分泌腎上腺激素來刺激癥狀出現的惡性循環之中。

情緒疲勞的人往往狀態會很不穩定,心情總是時好時壞,他們會覺得自己快要瘋瞭,哪怕隻有一丁點的緊張,都會覺得受不瞭,當一個人敏感到這種程度時,他會對自己所處的狀態感到恐懼和迷惑,會不停地想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以至於最後滿腦子都是這個問題,當懷著焦慮的心情不斷地去想這些問題時,大腦就會開始變得疲勞。

大腦一旦疲勞,很多焦慮的想法就會像被粘在上面一樣,在頭腦裡轉個不停,怎麼甩也甩不掉,像得瞭強迫癥一樣,有的想法甚至會很愚蠢,這些反反復復出現的愚蠢想法會讓患者感到害怕和迷惑,甚至會覺得自己是不是瘋瞭,而越是這樣想,就越會感到緊張和害怕。

在克萊爾·威克斯博士看來,患者們與其這樣和大腦做對抗,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倒不如順著大腦去想就好瞭,不要固執地認為“我不能這麼做”,並竭盡全力地去避免這些想法,而是應該坦然地去想任何事情,如果這些想法很可怕很愚蠢,那就讓它們變得更可怕更愚蠢就好瞭,畢竟它們僅僅隻是想法而已,想法不等於就是事實,也不等於你就會這樣做,焦慮癥患者就是錯誤地把想法當做是即將發生的事實瞭,所以才感到恐懼和害怕。

很多患者到瞭後來所關註和擔心的事,其實已經不是原來那些對自己造成壓力的問題瞭,反而是自己身體目前的狀態和即將會發生的事,這就給自己額外增加瞭更多的心理壓力。

無論出現什麼樣的癥狀,其實它們最終都會平靜下來的,但是,由於經歷過這些癥狀所帶來的瀕死感和恐慌感,焦慮癥患者會經常性地去摸自己的心跳和脈搏,因為他們害怕這些癥狀會再次發作,更害怕會出現很嚴重的後果,比如暈倒或者猝死,這就會讓他們再次回到腎上腺激素和軀體癥狀的惡性循環之中。

由於神經衰弱患者大多數具有敏感多疑的性格,所以,當患者去醫院做檢查時,如果醫生隻是輕描淡寫地說出診斷結果,而不跟患者詳細地解釋檢查報告,那麼患者很有可能會認為醫生還有事情隱瞞著自己,他們會在心底裡覺得自己還存在其他隱藏的疾病,隻是醫生沒有說出來或者醫院沒檢查出來,這就導致患者仍然處於緊張害怕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從而使軀體癥狀再次出現。

並且,當患者努力地想要在某些公眾場合表現得像個正常人一樣,不讓自己的軀體癥狀發作,結果卻反而越有可能在這些場合發作,因為當自己越是努力要去抑制時,內心就會越緊張擔憂,就越容易導致身體分泌腎上腺激素來刺激癥狀的出現。

很多正常人往往對焦慮癥患者的種種心態感到不理解,他們會覺得這純屬是我們患者想太多所導致的,認為隻要專心投入工作或者轉移註意力到其他事情上面就可以得到解決,但實際上,我們患者所感受到的恐懼感和疼痛感是正常人所沒有感受過的。

由於我們的神經比正常人更加敏感和脆弱,所以,同樣的軀體癥狀,正常人感受到的程度也許是1級,而我們患者感受到的程度卻有可能是5級或者6級,甚至可能是10級,這些劇烈的感受會不斷消耗我們的體力和腦力,導致身體越來越敏感,癥狀越來越容易發作,也就更加無法集中註意力在工作或者其他事情上面。

很多患者其實都是很勇敢的人,他們會選擇與軀體癥狀進行抗爭的方式來讓自己戰勝疾病,想以此達到痊愈的目的,但這反而是錯誤的做法,因為抗爭的心態會刺激交感神經的活躍,使身體變得緊張起來,這就會導致身體分泌並釋放更多的腎上腺激素來加重軀體癥狀。

最後總結一下,神經衰弱隻不過是一種情緒和腦力上的疲勞,而恐懼通常是引發這種疲勞並讓它持續下去的原因,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神經衰弱其實就是這種體驗加劇後的表現而已,不論處在什麼階段,面臨什麼樣的境地,隻要不再恐懼,神經衰弱就可以被治愈。

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森田正馬博士說過:對於神經衰弱,把它當做病來治療,反而治不好,把自己當做普通的健康人來對待,卻容易治好,神經衰弱的癥狀其實並不是神經方面的衰弱所導致的,這些癥狀往往是主觀意識上的精神性產物。

無論神經衰弱的程度是輕還是重,恐懼都是引發神經衰弱和軀體癥狀產生的根源,人們越是恐懼就越想逃避,越想逃避就越是恐懼,隻要認清自己所有的軀體癥狀其實都是由“恐懼-腎上腺激素分泌-更加恐懼”這種惡性循環模式所導致的,你也就不會再感到迷惑和害怕,當你知道自己是怎麼患病的,也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痊愈。


e050aeeab1a19631774a8f6b2ca0775b

【6】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上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也叫神經質,神經質這個詞是日本森田正馬博士所提出的,根據他的觀察,一般會患上神經衰弱的人往往具有疑病素質,這類人的自我反省能力特別強,經常對號入座,將事情中不好的方面都和自己掛鉤,最後在精神交互作用下,導致軀體癥狀發展得越來越嚴重。

什麼是疑病素質?

疑病素質就是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病的一種性格特質,本質上是對疾病的恐懼,害怕自己會得病,因此總是去猜測和懷疑自己是不是得病,這是人類生存欲望的表現,是人的本能,如果喪失瞭這種本能,人類就難以生存,但是,當這種心理過於強大,以致於超過瞭正常程度時,就會形成一種異常的精神傾向性。

森田正馬博士指出,人類的性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種:

內向型人格往往愛自我反省、以自我為中心,因此註意力常常集中在自己身上,從而忽視瞭身邊的環境和其他人,這種關註自我的人格一旦用力過度,很容易就會把普通正常人都會出現的一些異常現象誤認為是疾病的前兆,然後就會對這些異常現象充滿憂慮和擔心。

相反,外向型人格追求現實真相、目的明確,常常會因為實現目標而沉浸在外界的事物中達到忘我的狀態,所以容易忽略掉身邊的瑣事細節,也不太會去關註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情況,正是因為這樣,外向型人格往往會過分地操勞,以致於搞壞瞭自己的身體。

焦慮癥患者就是內向型人格過於強大,以致於超過瞭外向型人格,導致精神傾向於自我內在,而一個精神生活圓滿的正常人,一定是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互相協調的,任何一種性格的比重增大都會導致精神心理狀態的失衡,從而出現異常的精神傾向性。

有疑病素質的人,根據他的精神傾向程度和種類,可以分為死亡恐懼、疾病恐懼、吉兇恐懼等等幾十種不同的恐懼癥,而這些恐懼癥往往會引起頭痛、頭暈、耳鳴、失眠、心慌心悸等癥狀,但是,由於這些癥狀並不是真正的器質性病變,所以往往在醫院裡檢查不出什麼毛病。

很多焦慮癥患者都會這樣說:從別人的角度來看,我好像是個正常人,沒有什麼病,但隻有我才知道自己正遭受著多麼大的痛苦和折磨。

由此可見,神經衰弱的癥狀全部都是患者主觀上的感受,並不是客觀角度上可以看得到的病癥,正是由於這些癥狀實際上不是真正疾病的表現,所以把它們當做病來治反而治不好,隻有把自己當作健康人來對待才容易治愈。

另外,森田博士還表示,無論患者自身主觀上感到多麼地痛苦,也必須努力做到像正常人一樣去上學和工作,我有個朋友是因為小時候做過心臟手術而患上的焦慮癥,到現在已經有十年之久瞭,這十年裡她依然堅持上學和工作,從未停止過,由此可見,患上焦慮癥的人並不會因此而喪失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什麼是精神交互作用?

所謂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個偶然的機會,使自身出現瞭某種感覺並引起瞭自己的註意,從而導致這種感覺變得更加敏銳起來,而這敏銳的感覺又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註意力集中在這上面,這樣一來,感覺與註意力彼此促進、相互作用,使得這種感覺越來越強。

當一個人過分看重疾病,總是疑慮和擔心自己會患病時,那麼這種精神狀態就會將註意力集中在某種正常人都會有的感覺上,比如頭痛、頭暈等等,而註意力越是深入,感覺就越是敏銳,感受到的就會越強烈,這樣又導致註意力更加集中在這裡,如此惡性循環地逐漸將這種異常感覺增強並惡化下去。

很多常見的癥狀,比如頭痛、頭暈、心悸、失眠、手腳發麻、神經疼痛等等,這些是包括健康人在內誰都會經常遇到的普通生理感覺,一般正常人由於沒有對這些感覺引起過分的註意和猜疑,所以當不舒服的感覺消失後,就不會再去過多地擔心和緊張,即使曾經有過留意但也會很快就忘掉。

然而,由於神經衰弱患者存在疑病素質,所以會把這些正常的感覺當做是疾病的前兆,從而引起瞭對這些癥狀的恐懼和不安,整個人的註意力全都被吸引到對癥狀發作的恐懼上,並且還會覺得自己面臨的這些癥狀是性命攸關的重大事件,為瞭維護自己的生命,隻有棄車保帥,放棄瞭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社交活動等等,連自己的興趣和欲望也都消失瞭。

患者經常會想“像自己這麼痛苦的人,世界上恐怕沒有第二個”,這種想法也證實瞭患者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事物的性格特點,把自己完全封閉在主觀世界裡,完全沒有能力去顧及其他人,覺得其他人的病都無所謂,唯獨自己的病才是最痛苦的,由於精神交互作用,使得這種感覺逐步加深,逐漸強化和固定,以致於成為長期的癥狀。

當註意力與感覺相互作用時,就會越發引起自身的敏感,即使癥狀早已經消失瞭,患者仍然會把痛苦的感覺殘留在主觀意識上,於是便呈現瞭和疾病相同的癥狀,最終形成習慣性頭痛或者習慣性心慌心悸等情況。

精神交互作用最為典型的就是精神性心臟病,當看到有人因心臟病而去世時,焦慮癥患者會產生極大的恐懼感,會去思考自己是否也會變成這個樣子,並因此出現持續性的焦慮不安,最後引起心慌心悸的發作,有時候在感覺到心臟跳動有異常時,便立即把這種異常情況和以前見到過的心臟病案例聯系起來,在精神交互的作用下,就會因此引起心慌心悸的發作。

並且,由於這種心慌心悸的癥狀經常反復發作,患者便常常處在這種恐懼的控制下,註意力也經常被吸引到心臟這個部位,因而就越是增加發作的頻率和強度,簡單來說就是“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生活體驗。

總結

神經衰弱患者在發病的初始階段,由於自身存在疑病素質,而把一般正常人都會有的感覺去進行猜疑和憂慮,錯誤地認為這種正常人都會出現的普通癥狀是一種異常的病態現象,並因此在心裡耿耿於懷,甚至恐懼某個癥狀的出現和發作(比如心慌心悸)。

並且,患者還會對這些癥狀的發作情景進行預先的想象,而這種預先想象又和之前經歷過或者看到過的某些案例進行瞭聯系,於是就感覺癥狀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在精神交互的作用下使得自己陷入瞭主觀幻想的世界裡不能自拔,最終導致癥狀發作的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強烈。

患者越是想讓自己不去擔心,就越是會下意識地去關註這些癥狀,越是想放松自己,就越是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到悲觀,這樣下去,越憂慮就越覺得病情加重,從而更加憂慮起來。

森田博士指出,神經衰弱癥狀的痛苦,其實並不是實際的痛苦,而是因精神交互作用,自然地造成瞭惡性循環所引發的觀念性痛苦,它們是主觀意識上的產物,當停止對癥狀進行想象,並且任由癥狀痛苦到極點時,就能終止精神交互作用,同時,不要經常向人訴說自己的癥狀有多麼痛苦,因為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憐憫,它會不斷加深痛苦的感覺,讓痛苦的感受越來越強烈。


【7】自我療愈方法

克萊爾·威克斯博士的八字療法

八字指的是“面對、接受、飄然、等待”,八字療法就是說當癥狀出現時要去面對癥狀,不要因為恐懼而逃避,同時接受癥狀的出現並與它們共同生存,並且飄然地對待癥狀,任由恐懼感席卷你的全身,但你卻不為所動,最後靜靜地等待身體和心態恢復平靜,這是針對“恐懼-腎上腺激素分泌-更加恐懼”這個惡性循環所創造出來的療法。

很多患者在出現軀體癥狀時,會因為恐懼和擔憂而下意識地想去逃避這些感受,就算是不逃避、勇敢地面對瞭,也是采取抗爭的方法,這使得自己依然處於一種對抗的緊張感中,導致身體持續分泌腎上腺激素來刺激癥狀的產生。

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創造的八字療法,就是在看清瞭所有軀體癥狀都是紙老虎這個真相後,鼓勵患者面對自己的癥狀,甚至可以大聲地向自己描述身上的每一種感受,比如“我現在感覺心跳有些快、雙手有些發麻”等等,然後全然地接受這些癥狀的出現,以一種飄然的心態去度過癥狀發作的時間段,心甘情願地向恐懼低頭,即使癥狀發作瞭也毫不在意,繼續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過分地去關註那些癥狀,並且順其自然地耐心等待,直到腎上腺激素減少分泌後,癥狀自行消退。

威克斯博士也在書中說明瞭分泌腎上腺素的那些神經,它們的威力其實是很有限的,不信的話你可以把註意力集中在每一種癥狀上,並且努力讓這些癥狀變得更嚴重,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並不能做到這一點,甚至可能還會讓癥狀減輕,這是因為當你集中註意力在癥狀上並讓它更加嚴重時,你的心態並不是緊張和恐懼的,而是一種帶著好奇、有趣甚至是挑逗的心情來看待癥狀,這就跳出瞭神經系統的惡性循環,因為隻有緊張和恐懼的心態才會加重癥狀,其他的心態都不行。

接下來再說說如何飄然和等待,舉個例子,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因為害怕軀體癥狀的發作而放棄做某些事,比如害怕心慌心悸而不敢坐公交車和地鐵,害怕雙手疼痛而不敢拿重的東西等等,這個時候,飄然的狀態就能產生出神奇的效果。

要知道,焦慮癥的軀體癥狀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的神經過度活躍以及太敏感所導致的,但是我們的身體在醫學上卻是非常健康的,很多你以為自己做不瞭的事情,實際上都能做到,而且還可以做的很好,隻是你內心對癥狀的恐懼感束縛瞭你的行動,讓你停止瞭前進的腳步,那麼,如何克服內心對癥狀的恐懼呢,這就需要飄然的狀態瞭。

飄然這個詞,顧名思義就是讓你把自己的身體飄起來,假如你害怕心慌心悸而不敢坐公交車,那麼你就想象自己是飄著進入車裡的,然後飄著穿過車裡的人群並且坐下,也是飄著等待到達終點站,最後飄著下車,這個做法聽起來雖然挺可笑也挺幼稚的,但是它確確實實可以幫你克服一些心理障礙,幫你去做一些你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我曾經就試過用這個方法,讓自己重新坐上瞭地鐵,並在地鐵上待瞭一個多小時而沒有發作。

在我看來,這個做法之所以有效的原因是它對註意力產生瞭轉移,因為在想象自己飄著的時候,註意力就會集中在飄著的狀態和感受上,從而忽略瞭原來所擔心的癥狀,讓自己放松下來。

而且,飄然的運用並不止是在軀體癥狀上,對待腦子裡經常冒出的一些不好的想法也可以用這種做法,我知道焦慮癥患者的大腦裡會經常出現可怕的想法,有時想法像得瞭強迫癥一樣,怎麼甩也甩不掉,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克萊爾·威克斯博士也在書中說瞭,可怕的想法對於一個疲勞的大腦來說是很頑固的,甚至是帶有強迫性的。

當大腦出現強迫性想法時,可以想象身體裡有某種通道,讓這些想法飄然地離開,比如不好的想法化成瞭一縷青煙從耳朵裡飄出,或者成為瞭液體隨尿液排出等等,盡管方法依然幼稚可笑,但是隻要對病情有幫助,任何方法都值得我們嘗試,畢竟比起癥狀的折磨,這點幼稚和可笑又算得瞭什麼,活著並且舒服才是硬道理。

最後說說如何等待,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就告訴瞭兩點,一個是有意識地無作為,另一個是放松的心態,這兩點通過前面的講解其實都不難理解,說到底就是讓你面對癥狀時徹底放棄抵抗,放棄想要控制恐懼的努力,以及不斷分析自身癥狀的想法,因為這些做法隻會讓你更加緊張,從而陷入神經系統的惡性循環之中。

你需要做的,隻是做好心理準備去迎接自己的軀體癥狀會出現甚至會加重的情況,然後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慢慢地,你的頭腦就會開始放松下來,接著身體也會跟著放松,最後癥狀自然而然地減輕或者消失,在這個過程中,你所需要做的隻是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後等待就行瞭。

人一旦有事情可以做,他就能夠將自己的大腦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承受著癥狀帶來的痛苦,另一部分則開始接受並飄然地等待康復,但是,千萬不要為瞭轉移註意力而沒事找事做,一定得是自己真的有事可做,否則一味地追求做事的狀態,本質上還是一種逃避癥狀的心理,如果把工作看成是對抗癥狀的手段,那就隻會讓自己的身心更加地疲勞。

克萊爾·威克斯博士也在書中說到,一個人的身體會在他大腦安寧的時候得到康復,而大腦更有可能在有事可做的時候獲得安寧,比起輕度的活動,躺在床上胡思亂想和發慌會消耗更多的能量,有時候你也許會覺得很疲憊,但隻要你的興趣集中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是集中在身體的狀態上,那麼身體是隨時可以滿足你的合理要求的,不用擔心它會過度勞累。

在運用八字療法的過程中,你難免會經歷失敗,甚至會開始質疑八字療法是不是真的有用,在這裡我可以向你保證,八字療法絕對能夠讓你度過90%的癥狀,直到徹底痊愈,我也曾經失敗過無數次,每一次被癥狀占據瞭上風後,到瞭下一次我依然會選擇相信威克斯博士,並且重新再嘗試一遍八字療法。

很多人在恢復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癥狀復發的情況,原因是腦子裡的記憶時常會喚起某些想法並引發某種特定的感覺,但這隻不過是記憶用來嚇唬患者的小把戲而已,當癥狀復發時,患者越應該勇往直前,這時復發就可以成為前進的機會,經歷過復發的患者還能夠建立起更堅定的信念,有瞭這種信念就意味著康復的開始。

當一次次成功地從失敗中走出來,這種信念就會得到強化,而這種信念隻有通過面對、接受、放松並耐心等待才能獲得,多次的復發可以讓患者逐漸熟悉擺脫復發的方法,以致於讓患者不再害怕復發。

復發隻是恢復過程中的停滯,它是恢復過程的一部分,並不意味著恢復進度發生瞭倒退,每一位患者都必須去經受復發的打擊,必須克服它,無論復發時有多麼可笑的或令人恐慌的想法,都必須去接受它們,把它們視作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想什麼都沒有關系。

另外,在療愈癥狀的過程中,你一定不能自我憐憫,不要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倒黴最痛苦的人,也不要覺得身邊的人多麼不理解你,這種做法會把你封閉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世界裡,無法客觀地看待你所處的狀態,這樣會導致你陷入更深的負面情緒中不能自拔。

其實你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可憐,世上沒有患焦慮癥但是比你活得痛苦的人多的去瞭,比如那些後天殘疾的人以及傢庭不富裕但是患上瞭大病的人,如果你總是活在自我憐憫的情緒中,那就會浪費你的時間,消耗你的精力,也無法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八字療法的狀態中。

而且,你也許會在康復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雖然不會再對癥狀感到害怕瞭,但是總會隱隱地有一種焦慮感,好像有什麼不好的事要發生一樣,這一點,威克斯博士也在書中有提到過,它其實就是一種長年累月的焦慮感所引發的習慣性情緒,是你習慣性地去焦慮罷瞭,這種感覺隻要等待和接納就能消除,你並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但是你需要改掉自己杞人憂天和凡事想太多的毛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想想其他的事,走出傢門和其他人接觸,變換一下心情,轉移自己的註意力。

關於八字療法的“面對、接受、飄然、等待”,相信你已經清楚地瞭解並且感受到它的實用性瞭,你隻需要在癥狀出現時不斷地去練習八字療法就可以完全地學會他們,下次癥狀再出現時你不需要恐慌,你要告訴自己這又是一個練習八字療法的好機會,畢竟軀體癥狀最終是會消失的,所以你應該對自己還有練習的機會感到高興才對,如今我能練習八字療法的機會越來越少瞭,因為我的軀體癥狀已經好久沒來拜訪我瞭。

還有一點,希望你能註意,那就是癥狀的消失不叫痊愈,癥狀變得不再重要才是痊愈,痊愈的病人往往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我們所有人在一生中都會因為壓力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癥狀,痊愈意味著自己懂得如何去接受,如何去經歷,以及如何去應對,這樣就不會再把癥狀看得很重要,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痊愈的人能夠承受對過去的記憶以及隨之而來的癥狀並完全接受,因為這對他來說已經無足輕重瞭,這就是康復,這就是痊愈,記憶肯定還會回來,但這並不意味著癥狀也要回來。

患者在痊愈前會有很多奇怪的感受,而每種感受都應該無條件地去接納,並且帶著這些感受去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你現在正踏上我曾經走過的路,所以,好好練習八字療法,相信自己一定會痊愈的,我就是最好的成功案例。

森田正馬博士的靜臥工作療法

森田正馬博士一生中嘗試過幾十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在試驗方法的過程中,他發現很多醫生在治療患者時,都隻會片面地探究生物因素,或者單純地用藥物進行治療,這種隻盯著疾病而忽略患者精神心理狀態的治療方法,其實是一種呆板的治療模式,在森田博士看來,一種疾病必然經常表現在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所以他在給患者做治療的時候,往往傾向於結合患者的精神心理和生活實際情況來看待問題。

森田博士所創造出來的“靜臥工作療法”,本質上是一種精神療法,這種療法的重點是對疑病素質的調整,以及對精神交互作用的破壞和去除,按照一定的方法對患者的生活行為和精神態度加以指導,並對患者得到的體驗進行分析評價,指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判斷和應用。

由於神經衰弱患者的性格特質裡,關於生的欲望非常強烈,而另一方面自我的反省力又較強,所以,在自身的欲望與自我反省之間,很可能誘發起一種內在的精神沖突,由此形成各種痛苦的癥狀,“靜臥工作療法”就是在於針對以上特點,破壞患者的這些幻想或誤會,調和其精神沖突,使患者發揚自己原來那純真的性格,能做到這樣的話,患者的癥狀就會自然消失而得到痊愈。

“靜臥工作療法”主張的是“順其自然”,很多人不懂什麼叫自然,比如夏天熱冬天冷,這就是一種自然的狀態,然而,希望夏天不熱、冬天不冷的想法則是人為的妄想,如果一直抱著這種妄想,隻會讓自己持續陷入到一種欲望無法被滿足的痛苦感受裡。

森田博士認為,神經衰弱的治療方法必須要打破這種違背自然的思想矛盾才會有效果,所謂打破思想矛盾,就是對待寒冷則必然會感覺到它寒冷,對待痛苦和恐懼也必然會感覺到它痛苦和恐懼,不要徒勞地做愚蠢的事,也就是我們要順從自然,要絕對服從客觀事實和真理的意思。

對待焦慮癥的軀體癥狀也是如此,癥狀的出現本來就是會讓人覺得不舒服,讓人覺得難受的,如果能順從癥狀並且忍耐住癥狀的折磨,單純地把痛苦當做痛苦那樣去忍受,那麼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去忍耐寒冷,夏天的時候去忍耐炎熱,這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

一句話概括地說,就是放棄人為的笨拙意圖,而應該順從任何情感客觀存在的自然狀態,企圖依照人為的設計,隨意支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不僅不能如願以償,反而會徒增煩惱,而這也是必然會失敗的事實。

當患者學會順其自然地去忍受癥狀時,就會不知不覺地從癥狀的痛苦裡跳出來,甚至會忘掉癥狀的存在,比如近視是一種眼睛出現異常的癥狀,但是你卻很少見到有人因為自己的近視而恐懼憂慮的,那是因為在近視患者的心裡,他們覺得近視是隨著年齡增長所必然會出現的東西,所以他們順其自然地接受瞭近視這種異常癥狀,照樣去過自己的生活,不受近視的影響,也不會出現憂慮、恐懼等負面情緒。

森田博士還指出,人的情緒在某種刺激下持續地存在時,就會逐漸強化,例如吵架之所以越吵越兇就是因為持續施加瞭憤怒這個刺激,同樣道理,當焦慮癥患者向傢人朋友訴說自己的癥狀和痛苦時,越是說得仔細,就會越加深他自己對癥狀的註意力,在此基礎上又會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夠同情,通過不斷地增加這些負面情緒刺激,結果反而會加重自身癥狀的痛苦感受,從而越來越把自己封閉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世界裡,喪失瞭自己對於客觀事實的正確判斷能力。

森田博士表示,人類任何情感的演變過程都像山峰一樣有高有低,情緒會在一升一降後再逐漸消失,所以要順從情感的自然發生,對於痛苦和憂慮等情緒,也要任其自然發展,要忍受這一過程,不久它就會逐漸消失,直到感受不到,這就像是用熱水泡腳,剛放進去的時候會感覺水很燙,但是放久瞭,適應瞭水的溫度後,反而感覺不那麼燙瞭,對待軀體癥狀也是這個道理。

下面說說“靜臥-工作療法”的具體實操過程和註意事項:

第一期:靜臥階段(4-7天)

靜臥階段一般持續4-7天,靜臥的意思就是靜靜地躺在床上,它是治療神經衰弱最重要的階段,在此期間,要完全將患者與外界隔離開來,禁止患者和別人見面、講話、讀書、吸煙及其他一切解悶或者打發時間的活動,除吃飯、洗漱和大小便外,患者幾乎要絕對地躺在床上,並且保持絕對的安靜。

靜臥的目的就是要讓患者單純地去體驗痛苦到達極點的感受,並且剝奪患者長期以來想要去治療疾病和逃避痛苦的念頭,使患者對自身的痛苦采取無可奈何的忍受態度,讓患者順其自然地安靜休養,調整身心的疲勞,最後通過人類情感的自然演變過程,使憂慮和恐懼的情緒逐步消失。

靜臥療法對神經衰弱的失眠患者具有很好的效果,因為神經衰弱患者的失眠是由對失眠的恐懼所引起的,並不是真正的失眠,患者自己越是努力想睡,精神就會越緊張,有的患者甚至還嘗試過各種辦法,結果反倒使得精神愈發活躍起來,更加難以入睡。

靜臥的過程中,如果感到想要睡覺,那麼不必選擇固定的時間,隨時都可以睡覺,如果睡不著,連續一周不睡也沒關系,千萬不要自己想辦法勉強去硬睡,在這期間,患者很快就能打破對失眠的恐懼,經過3-7天的時間,基本就可以解除失眠的痛苦,而且也不會出現白天睡瞭晚上就睡不著的現象。

一般來說,靜臥階段到瞭第二天,患者就會變得像一般人那樣,沒有什麼痛苦瞭,也不再為癥狀分心,開始自然而然地出現一些聯想,比如想著關於自身的問題、疾病的問題、過去和將來的問題等等,並且對這些問題出現預先的幻想並感到恐懼,由此而成為心裡的痛苦和煩惱。

對於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幻想或著痛苦,患者絕對不能想辦法去掩飾,要停止一切企圖消除或忘掉煩惱的想法,應該順其發展,放任大腦去想象、去苦惱,即使出現瞭痛苦難堪的情況,也要咬緊牙關,靜靜地忍受。

痛苦煩惱越是加劇,反倒更能實現治療的目的,在痛苦達到極點的時候,會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內迅速消失得無影無蹤,一般這個過程在2-3小時內就會實現,也有的人持續到靜臥階段的第4-5天才實現。

當患者已經脫離瞭原來消極的痛苦和煩惱後,就會開始感到無聊,心底裡會冒出想要外出參加活動的欲望,從而形成一種欲望不能被滿足的痛苦,這一時期就是“無聊期”。

森田博士表示,但凡是健康正常的人類,絕對不會待在床上什麼想法也不出現,什麼事情也不想做,當患者充分體會到這種沒有活動的痛苦後,就可以從第二天開始讓他下床活動,進入第二期的輕工作階段。

第二期:輕工作階段(7-14天,因人而異)

輕工作階段一般持續7-14天,具體天數因人而異,同樣還是采取隔離的方式,禁止患者聊天、遊戲等娛樂活動,臥床時間限制在7-8小時,其他時間一律不得再躺床上,同時制止患者自己測試病情和想辦法治療等行為,以免胡思亂想而導致憂心忡忡的,什麼事都做不瞭。

在輕工作階段,患者白天必須要到戶外接觸陽光和空氣,醒著的時候必須連續不斷地做事,每天晚飯後都要寫當天的日記,每天早上洗完臉和晚上睡覺前都看一次書,看書不是為瞭學習,而是讓患者的精神在早上的時候活躍起來,在晚上的時候可以脫離雜念。

輕工作階段的第1-2天,患者可以做掃地、洗碗、擦東西之類的簡單工作,必須禁止一切讓肌肉勞累的體力工作,其他的散步、做體操、吹口哨、唱歌、玩耍等所有解悶散心的活動都必須禁止,對待身體的不舒服感或者腦子裡的強迫想法等感受,都聽之任之,不多過問,要順其自然任由身體狀況自然地發展,以靜心等待、安心忍耐的心情對待它們。

這一方法的目的在於使患者順應各種癥狀並安靜地忍受下去,另一方面,使患者身心感到無聊,以促進其內心想要活動的欲望,通過這種輕工作療法解決所謂無聊的問題,就是要讓患者對待哪怕看起來毫無價值的事情,也要在即使很痛苦的情況下親自動手去完成。

需要註意的是,任何事情都必須得是患者發自內心地想去做,如果工作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以佈置任務的方式命令他去做,那麼患者可能會在完美主義的性格影響下,感覺工作困難和害怕不能按時完成,因而不肯著手去做。

如果使患者的一切全都聽任某種外力的指引,而不是順應他內心自然發展的趨勢,采取任其發展的態度的話,治療的效果就不會理想,也絕不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治愈。

到瞭輕工作階段的第3-4天,開始逐漸減少對工作的限制,可以讓患者開始做體力勞動,這時患者的活動欲望會逐漸增強起來,並且脫離預期情感,隻對勞動本身感到愉快,若患者越來越渴望得到較重的勞動,則可以開始進入第三期的重工作階段。

第三期:重工作階段(7-14天,因人而異)

重工作階段一般持續7-14天,具體天數因人而異,在此期間要註意排除患者對工作的預先考慮和價值觀問題,一般人能做的事情,都要讓患者親自去做,因為患者對於自己要去做的事情常常有期求過高價值的願望,所以才時常伴隨產生強烈的預期情感。

重工作階段的目的是指導患者在興趣的驅使下進行勞動,並且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養成對工作的持久耐力,在獲得自信心的同時,使患者反復體驗對工作取得成就後的愉悅感,以培養其持續發揚的勇氣。

第四期:生活實踐階段

生活實踐階段目的是要消除患者的興趣主義和把註意力集中在身體癥狀上的狀態,這時可以脫離一切條條框框的規章制度,開始對患者進行適應外界生活變化的訓練,為回到實際生活中去做好準備。

在這一時期允許患者外出和讀書,但隻有買東西或者有必須的事情時才可以外出,散步或者嘗試性地外出試試看等情況都不允許,讀書要排除所有娛樂性讀物,也不要讀哲學、文藝等思想性讀物,可以讀心理學、歷史傳記等平鋪直敘、一看就懂的科學性讀物。

關於讀書的讀法,建議最好是隨便摸過一本書,翻開就讀,不追求理解,也不必用力記憶,不求甚解地一直默讀下去,當覺得讀書讀到厭煩時就合上書停止閱讀。

患者常說讀書時記憶力和理解力不好,精神渙散,註意力不集中,這實際上絕不是神經衰弱引起的,而是由患者的價值觀和完美主義性格促使,是患者希望最有效地讀書這一種內在想法引起的,患者讀書時精力常常不集中在書的內容上,反而是不斷揣測自己的心情,或者考慮以前的事,導致情緒焦躁不安,無法把書的內容看進去。

用靜臥工作療法治愈神經衰弱癥狀後,患者常常記不清自己的病是什麼時候好的,無論是一般神經衰弱或者是強迫觀念,按這個療法,差不多同樣的治療天數就可痊愈,神經衰弱患者的所謂治愈,關鍵在於排除患者把註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癥狀上,讓患者忘記自我感受到的癥狀,正因如此,當患者想自己動手來治好自己的病時,卻往往不能如願,反而會加重病情。

價值感療法(重點必看)

價值感療法是我基於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和森田正馬博士的理論,深入思考後總結出來的一個新療法,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的人生產生價值,從而超脫生死,把自己從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

患上焦慮癥的人應該有很深的體會,那就是無論自己身上出現什麼樣的癥狀或者去做什麼事情,總是會胡思亂想這些癥狀和做的事會不會讓自己不小心死掉,所以,焦慮癥患者的這些擔憂和恐懼,本質上其實就是兩個字——怕死。

一個人對死亡有多恐懼,那麼他對生的欲望就有多強烈,當生的欲望逐漸減小時,對死的恐懼也會隨之減小,如果自己不再害怕死亡,那麼無論癥狀發作得多麼嚴重,出現得多麼頻繁,自己也依然能夠做到平靜和淡然的心態,生活起來也就不會再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瞭。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貪生怕死是每個人的天性和本能反應,就連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祖也是因為苦惱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所以才選擇舍棄王位出傢修道6年,最終走出對生老病死的恐懼,修成正果,那麼普通人要想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瞭。

我曾經在這一點上思考瞭很久,總是找不到那個可以讓人從容面對死亡甚至敢於走向死亡的方法,直到某一天,我遇到瞭《金剛川》這部電影,在看到電影的結尾,志願軍戰士們勇敢地跳進河裡,用人踩人的方式搭起瞭一座人肉橋梁讓戰友們通過時,我深深的被震撼瞭,那一刻,我問自己,如果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我願不願意跳進河裡被人踩著,然後默默地死去,出乎意料的是,我當時給自己的回答是——我願意。

我緊緊地抓住這個機會,深入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我突然變得不怕死亡,是什麼東西讓千千萬萬的戰士們敢於沖鋒在前,哪怕倒地長眠也毫不退縮?後來,我的腦海裡閃過一個詞,那就是“死而無憾”。

正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死可以換來一場戰爭的勝利,可以讓後人過上和平的生活,所以我覺得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死而無憾瞭,於是,我終於明白,人活一輩子,其實追求的就是一個死而無憾。

為什麼老年人很少會怕死,而年輕人卻普遍更怕死呢?那是因為老年人活瞭一輩子,該嘗試的東西他們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他們的人生已經沒有多少遺憾瞭,而年輕人卻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嘗試過,比如戀愛結婚、養育孩子、出國旅遊、升職加薪、吃喝玩樂等等,所以他們才更渴望活下去,去體驗那些未知的人生。

但是,總有一些人的壽命很短,根本活不到老年,甚至活不到中年,比如那些年紀輕輕就犧牲瞭的英雄戰士們,他們也有很多事物沒體驗過,為什麼他們也敢英勇赴死呢?那是因為他們覺得付出自己的生命,是一件值得的事,由此可知,一個人怕不怕死,歸根到底,就是有沒有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感。

當你覺得自己的死亡是有價值的時候,那麼你就不會再害怕死亡,比如當你知道自己的死可以換來你的傢人或者你愛的人一輩子平安健康和榮華富貴時,這個時候,你一定不會像原來那麼害怕,因為你覺得自己死得值瞭,所以你沒有遺憾瞭。

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並不需要我們走到這種靠死來換取價值的地步,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在活著的時候去達到這種死而無憾的境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讓你的生命活出價值感,這樣無論你什麼時候死去,你都不會感到害怕,因為你已經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價值瞭,所以會覺得這輩子沒有白活。

說到底,焦慮癥患者隻不過是把別人幾十年後會思考的死亡問題提前放到現在來思考而已,所以才會出現不恰當的緊張和憂慮,這時,要記住一個事實,那就是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天就開始向死亡走去,每個人也必定會有死亡的一天,所以死亡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最終結果,無論你現在是害怕還是不害怕,最終都是會死亡的,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麼你應該做的是好好活在當下,在當下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價值,來確保自己這輩子沒有白來人間一趟,你這幾十年的人生也沒有白活。你是願意在實現夢想和人生價值的奮鬥道路上倒下,還是願意在每天無所事事、焦慮不安又碌碌無為的日子裡倒下呢?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裡,有說到這麼一個觀點:當你知道自己現在承受的痛苦,其實它的背後是有意義的,那麼任何一種痛苦你都可以熬得過去。

比如,你現在雖然遭受焦慮癥的折磨,但是它讓你開始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你比其他同齡人更早開始學會養生,學會早睡早起、規律飲食,那麼,也許你的壽命會比你沒有患上焦慮癥時要活得更長,假如你沒有患上焦慮癥,可能你原來不健康的生活作息會讓你在幾年或者十幾年後就突發疾病而死去。

當你可以正確看待自己現在遭受的痛苦時,你就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態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所以,接下來你要做的,是去發掘那些能體現出自己生命價值的事,並把它們完成。

那麼,到底哪些事才能體現出自己生命的價值,確保自己這輩子沒有白活呢?答案依然很簡單,那就是任何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事,這些事也許會很小,但是你千萬不要小瞧它們,因為它們很可能是一切大事的起點。

有個詞叫做“蝴蝶效應”,說的是一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裡的蝴蝶,它扇動一下翅膀,在兩個星期後就會在美國引起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的本質其實就是連鎖反應,以一件小事物去推動稍微大一點的事物,一層一層地不斷遞進,直到最後推倒一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傢應該知道阿道夫·希特勒這個人,他是納粹德國的元首,曾經發動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在戰爭中迫害和屠殺瞭600萬的猶太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希特勒在17歲時的夢想其實是當一名畫傢,他兩次申請進入維也納藝術學院,但是都被拒絕瞭,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報名參軍,從此便成為瞭一個戰場上的殺人狂魔。

如果當初藝術學院的院長同意瞭希特勒的入學申請,那麼600萬的猶太人是不是就能活下來,或者說可以減少幾百萬人?在這些活下來的猶太人裡面,又會誕生出多少偉大的科學傢和大人物?他們又會對世界產生多麼重要的影響?也許到瞭今天,世界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模樣瞭。

對於維也納藝術學院的院長來說,同意希特勒的入學申請隻是一件很簡單的小事,但是卻與600萬猶太人的命運產生瞭聯系,這就是蝴蝶效應。

再舉一個例子,袁隆平爺爺大傢都很熟悉,他是雜交水稻之父,他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幫助全球十幾億人解決瞭溫飽問題,對全世界的貢獻都非常大,但是,袁隆平爺爺曾經在一次講座中說出瞭自己大學時的夢想,其實是想當一名飛行員並且他還考上瞭,結果由於當時的政策原因他沒有如願以償地當上飛行員,後來因為他讀瞭我國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詩詞散文後,對田園生活充滿瞭向往,所以才轉而選瞭農學專業,研究水稻種植。

也許遠在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也沒有想到,自己隨手所寫下的詩詞散文,居然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造就瞭一位雜交水稻之父的誕生,從而讓十幾億人活瞭下來,如果世上沒有陶淵明,或者說陶淵明沒有寫下這些詩詞散文,也許這世上就少瞭一位名叫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之父,很多人也早就餓死,而不會活到現在瞭,這就是蝴蝶效應。

所以我才說不要小瞧你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因為它們在蝴蝶效應的推動下,有可能會是未來某件大事的起點,我之所以願意花幾個月的時間寫這篇文章並錄制音頻來幫助人們走出疾病的困擾,也是基於這個原因,而選擇無償免費地做這些事,也是希望這些文章和音頻能得到更廣泛地傳播,讓更多人看到和聽到,從而增加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

如果有人看瞭我的文章或者聽瞭我的音頻後,成功地痊愈瞭,或者重拾瞭生活的希望,從自殺的邊緣退瞭回來,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是未來某個偉大人物的祖先或者前輩,這樣,我其實也是在間接地影響瞭這個世界,間接地為這個世界創造瞭我的價值,貢獻瞭我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實,不僅僅是我,很多偉大的人物都想到瞭這個道理,比如世界僅存的國際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就曾經在《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這本書裡說過一個詞,叫做“波動影響”,他對波動影響的解釋是這樣的:

還有一個偉人也想到瞭這個道理,那就是20世紀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傢馬丁·海德格爾,他曾提出一個關於生死的概念,叫做“向死而生”,他認為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

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人隻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向死而生”這個重大的死亡哲學概念,其實是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用“死”的概念來激發我們內在“生”的欲望,以此激發人們內在的生命活力,這就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因為海德格爾很清楚地知道,不在思想上把人逼進絕路,人在精神上是無法覺醒的,一個在精神上無法覺醒的人,他的存在對於這個世界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

我正是被焦慮癥的死亡恐懼逼到瞭絕路,所以才覺醒到必須在活著的時候去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來彌補遺憾這個道理,否則,如今的我也許依然是個渾渾噩噩、混吃等死的人而已。

正是“向死而生”這種倒計時法的死亡哲學概念,才讓人們明白,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長的,通過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煥發出生命的積極進取意識和內在活力,通過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質量和長度,來提高生命的效用,隻有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我曾在網上看過這麼一句話:人類的偉大,在於他是一座橋梁,而並非是終點。這句話說的非常正確,我們每個人這一生所做的事,其實都是為瞭後代在鋪路,讓後面的人能探索到更遠的未來。

當你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對身邊的人或者整個世界都不斷地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時,你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成就感與價值感,這些感覺會讓你不再恐懼死亡,甚至說不在乎死亡,因為你的腦海裡會有一種念頭,那就是“這輩子已經值瞭”。

所以我經常羨慕學校老師、醫護工作者、警察軍人等這些奉獻自身的職業,他們所做的事,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別人,也無時無刻地為社會貢獻著價值,改變著世界的未來,所以說它們是一份偉大的職業絲毫不為過,我甚至後悔自己當年沒有選擇走這些職業道路。

我曾經不止一次地想過放棄寫這篇文章和錄制這些音頻,因為它們花費瞭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我一次次地問自己“做這些事也不賺錢,到底是在圖什麼”,也許是我覺得這些事很有意義,它能幫助我把自己的人生價值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所以我才在每次做的頭痛煩躁時都選擇繼續堅持下去。

還有一個讓我堅持做這些事的理由,是有關玄學方面的,那就是人死後的世界,人死後到底會不會去到另一個世界,沒人能知道,如果沒有倒還好,可萬一真的有呢?

人們常說行善積德、多積陰德,假如人死後真的還有另一個世界,那麼自己生前做事所積下來的功德,會不會真的就成為自己死後在那個世界的一種資源或者是能量來源呢?就好比人們的祈禱和燒香拜佛一樣。

所以,趁還活著,多做一些死後也能讓自己和傢人受益的事,多做一些造福社會大眾的事,這樣即使死後也能獲得人們的緬懷,這種緬懷的力量可能會讓你在死後的世界裡獲得能量,從而在另一個世界裡過的更好。

有的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是覺得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自己去完成,覺得自己在未來會變得很偉大、很有成就,所以才害怕自己英年早逝會很可惜,但是,偉大不是靠想象出來的,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來的,隻有找到那些能體現自己生命價值的事,並把這些事情都做瞭,人才能真正地變得偉大,真正地做到死而無憾。

希望大傢能明白一件事,有時候並不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很重要,所以這些事情必須要由你來完成,而是你先完成瞭這些事情,然後你才會變得很重要,在自己沒變得很重要之前,就應該無憂無慮地活著,反正地球沒瞭誰都是照樣轉的,有瞭這樣的念頭,你在工作和生活的時候才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焦慮感也會減輕一些。

都說人這輩子總共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死亡是醫院宣佈你的死亡,這是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死亡是葬禮的結束,這代表著你社會身份的消失;第三次死亡是世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遺忘,這時你才是徹底地離開瞭這個世界。

可是,當你所做的事情正不斷地影響著別人時,那麼在某種情況下,你其實是永生的,你永遠都不會被死亡所終結,比如秦始皇統一瞭六國,影響瞭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以即使他死去瞭兩千多年,現在依然被人們所熟知和銘記在心,又比如詩人李白、醫學傢李時珍、聖人孔子等等。

如果你不在活著的時候做一些體現自己生命價值的事,並且盡可能地去影響別人,那麼你的生命對於世界來說可能如塵埃一樣渺小,甚至不值一提,這正如著名詩人臧克傢所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瞭,有的人死瞭,但他還活著”,就是這個道理。

明白瞭這個道理後,你也許會有一個新的焦慮,那就是擔心自己還沒把事情完成,就會出現意外而提前死去,確實,明天和意外到底哪個先來,沒人能知道,如果你在沒完成事情之前就死掉瞭,那隻能說明這些事註定不是由你來完成的,但是你也不需要有遺憾,因為會有人站在你的肩膀上去替你繼續把這些事做完,你所做的一切並不是沒有價值,因為你替後面的人掃除瞭障礙並且找到瞭前進的方向。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為自己的人生價值提前上一道保險,來確保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夠得到實現,上保險的方式有很多,我自己選擇的方式就是器官捐獻,這也是國際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在解釋“波動影響”時說到的一個例子啟發瞭我。

也許我不能趕在自己死亡前完成想做的事,但是我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價值,隨著器官捐獻而轉移到別人身上,比如我捐獻的心臟拯救瞭一個人,這個人也許是未來的企業傢、科學傢、醫學傢等等,他去做瞭某件改變世界的大事,或者制造瞭某個產品,從而改變瞭人們的生活,那麼其實就相當於我也在間接地改變瞭這個世界和人們,因為沒有我的器官,這個人也許根本就活不下來。

當我做完器官捐獻登記這件事後,我突然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價值已經有瞭保底,並且在我完成瞭這篇文章並錄制完音頻後,我甚至會覺得從今往後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來的,我不會再對死亡有任何恐懼,我會活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並且平靜地等待死亡那天的到來,因為我已經給社會做出瞭自己的貢獻,無論怎樣,我這輩子都沒有白來人間一趟。

我並不鼓勵大傢都去做器官捐獻,隻是借著這個例子,來告訴大傢如何給自己的人生發揮價值做一個保險的辦法,防止自己遇到意外而死去時,會在心裡面有這輩子碌碌無為、白活一生的遺憾,隻要大傢找到一件能讓自己覺得這輩子活著有意義的事,並且把這件事給完成瞭,那麼也是在給自己的人生價值上瞭一道保險。

如果你實在找不到有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實現人生價值,那麼可以選擇去做公益事業、去參加慈善活動,去無償地幫助別人,也可以選擇給我的文章和音頻多一些點贊、轉發或者加入我們的知識星球社群去分享自己的心得經驗和方法,讓它們能夠被更多後來的患者朋友們看到,這本身也是你在波動影響著別人的行為,因為有可能你不點贊、不轉發、不分享,也許別人根本就看不到這些文章和音頻,也就得不到拯救和痊愈的機會瞭。

如今,我們活在一個人人都可以發聲的時代,隻要你有能力、有想法,就絕對不存在什麼懷才不遇的情況,你做的任何事情、寫的任何文字、說的任何話,都可以被網絡傳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影響著每一個人,所以,別浪費這麼好的機會,努力去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吧!

想加入知識星球社群的聽眾朋友,可以先聽聽下面的音頻後再決定要不要加入,我希望每一個進社群的人都是真心實意的陪伴,而不是一時的好奇和沖動。


【8】癥狀分析

(註:任何癥狀都建議先去醫院做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後,再看本文章對癥治療)

胃痛

這種癥狀的起因是胃部的緊張,也就是所謂的胃痙攣,它不過是分泌腎上腺激素的神經過度敏感所導致的,在瞭解瞭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後,你就會明白,如果越是在意胃痛的癥狀並且對癥狀感到害怕,那麼就越會讓自己陷入緊張恐慌的焦慮情緒中,從而刺激身體分泌更多的腎上腺激素來加重癥狀。

對此,克萊爾·威克斯博士說,胃痛或者胃痙攣隻不過是一種奇怪的身體感受,沒有多大的醫學價值,也不會造成真正的身體傷害,它就和手腕有關節炎時會酸痛一樣,是很普通的、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感受而已,所以你不需要把胃部的不舒服看的如此特別。

根據克萊爾·威克斯博士的八字療法,也就是“面對、接受、飄然、等待”,你需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去面對癥狀,同時盡可能讓自己放松下來,對胃痛的感受進行觀察和分析,做好瞭和它長期共處的心理準備,並且要去接受這種感覺,這種接受必須是心甘情願地,而不是假裝的、帶著目的性的接受。

如果你願意心平氣和地去等待,它最終是會消失的,但是千萬不要錯誤地認為你接受瞭、不害怕瞭,癥狀就會立馬消失,因為你的神經系統已經被弄得很疲勞、很脆弱瞭,所以它需要時間恢復,而身體對新的情緒做出反應需要一段時間,正如焦慮癥的軀體癥狀一樣,並不是今天焦慮明天就出現瞭癥狀,而是焦慮情緒和壓力的長期積累後才在某一天爆發的。

所以,在你接受癥狀的一段時間內,身體反映出的仍然是前面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緊張與恐懼狀態,你隻需要保持接受的心態,不去理會癥狀,並且相信時間會治愈病痛這個真理,那麼你的註意力就會逐漸轉移到其他事情上而忘記瞭癥狀的存在,最終讓自己跳出瞭“恐懼-腎上腺激素分泌-更加恐懼”的惡性循環。

雙手出汗、顫抖、發麻

雙手癥狀的出現也幾乎和胃痛一樣,都是分泌腎上腺激素的神經過度敏感所產生的一種外在表現而已,它的原因就像膝跳反應一樣簡單,如果你敲打自己的膝蓋,你的腿就會抖動或者伸直,是因為敲打的部位上的神經末梢向脊髓發出瞭抖動的指令,你雙手出現的癥狀也是如此。

無論雙手是出汗、顫抖、發麻還是刺痛,全都打心底裡去接受它們,不管你的手出現什麼癥狀,你都可以嘗試繼續使用它去拿東西和寫字,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手依然是一雙可以使用的好手,並不會因為出現癥狀而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傷。

但是這裡有一點需要註意的,那就是甲狀腺功能亢進,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甲亢,這種疾病同樣會導致雙手出現顫抖的癥狀,所以你得先去醫院抽血化驗做一下甲亢的診斷,排除生理性的病變。

心動過速、心顫

我們焦慮癥患者最常會出現心臟跳動速度過快的情況,也就是心動過速,正常人在平靜狀態下的心率是60-100次每分鐘,而焦慮癥患者在平靜狀態下每分鐘的心跳往往會超過100次,很多焦慮癥患者都有按壓脈搏數心跳的行為,就是因為心臟曾經出現過心慌心悸,而體驗到瞭瀕死的感覺,所以才讓我們開始變得非常重視心臟的健康狀況,這也是我推薦大傢去找心內科醫生做雙心治療的原因。

對於心動過速這種情況,克萊爾·威克斯博士表示,即使心跳速度快,我們的心臟也不見得會比健康人的心臟辛苦多少,很多正常人的心臟每天也會出現一分鐘跳動超過100次的情況,但是他們並沒有什麼感覺,因為他們的神經並不像焦慮癥患者的那麼敏感,所以往往感受不到心臟的跳動速度,也可以說是他們並不在乎心跳的快慢。

威克斯博士還表示,盡管我們焦慮癥患者的心跳有時比正常人快一些,但是並不會對心臟造成絲毫的傷害,甚至還可以在這種情況下去打打羽毛球或者網球之類的運動,這樣反而有可能讓心臟平靜下來,甚至比坐著時候數脈搏的心跳還要慢一些。

其實,就心臟而言,我們焦慮癥患者都是健康的,我曾經去醫院進行過一系列心臟方面的檢查,比如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切正常,非常健康,隻不過由於我對心臟過分地關註瞭,就導致心臟部位的神經變得非常敏感,使得自己稍微一點心跳加快就會感到不舒服。

我曾經在心率一百零幾的時候覺得心臟不舒服,而我的朋友在心率130多的情況下卻覺得沒太大感受,也不覺得心跳很快,這就是焦慮癥患者和正常人的區別——是我們患者的神經太敏感瞭。

對於經常觀察和測量心跳脈搏這種做法,克萊爾·威克斯博士是不贊同的,她表示這純屬是在浪費時間,如果我們積極地面對癥狀,不去逃避,並做好瞭忍受心臟不舒服的心理準備,然後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就會發現心跳的狀況會越來越好,最終會恢復正常,正如此刻的我一樣,我現在寫著這段話的時候看瞭一下自己的心率手環,我此刻的心率是65,可以說非常健康也非常正常瞭,這就是我不去在意心跳的結果。

另外,關於焦慮癥患者經常擔心的心臟病問題,威克斯博士也表明瞭權威的醫學觀點,那就是:焦慮癥患者感受到的心臟疼痛,隻不過是由於胸腔肌肉過度緊張所產生的,和心臟無關,心臟病是不會在這個地方引發疼痛的,而真正的心臟疼痛也不會在心臟部位出現。

所以,你真的不需要對自己的心臟不舒服有過多的關註和恐慌,實在不放心就去醫院做個檢查,一旦醫生告訴你正常後,那該幹嘛就幹嘛去吧,接受心臟不舒服和你共同相處的狀態,給足夠的時間讓它自己慢慢恢復正常就好瞭,我現在每天的心率最高120最低50,平均心率在75左右,這就是最好的案例,所以你也可以。

頭痛

關於頭痛,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在書中就告訴瞭我們焦慮癥頭痛的原理,其實就是持續緊張導致的頭皮肌肉收縮,從而引起的頭部周圍或者頭頂的疼痛,並且,她還明確告知這並不是腦瘤的癥狀。

由此可見,威克斯博士確實很懂我們患者的心理想法,她知道焦慮癥患者愛胡思亂想,會把常見的普通癥狀誇張化地去和一些絕癥或者重癥疾病進行對照,這純屬就是自己嚇唬自己,所以,為瞭避免焦慮癥患者的過分擔憂,她才明確強調頭痛的感受並不是腦瘤的癥狀。

你需要做的是面對頭痛的癥狀,並且讓自己放松下來,任由頭痛的感受在你頭部四處遊走,別去管它,這樣你就跳出瞭神經系統“恐懼-腎上腺激素分泌-更加恐懼”的惡性循環,一旦你不擔憂不緊張瞭,頭皮肌肉就不會被神經反復刺激收縮,這樣你的頭痛感就會慢慢消失,但是這需要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所以你得耐心等待,它最終肯定會消失,這也是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在書中所保證的。

心慌心悸

關於心慌心悸這個癥狀,相信你並不陌生,這幾乎是每個焦慮癥患者都會經歷的癥狀,在出現心慌心悸時,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放松自己的身體,你可以深吸一口氣,然後再慢慢地呼出來,並且告訴自己,任由自己的心臟去跳動,直到它自己慢下來。

你不需要去胡思亂想自己的心臟是不是出瞭什麼問題,你的心臟一直都很健康,對於心慌心悸、心臟區疼痛等癥狀,有另一個醫學名詞稱作“心臟神經官能癥”,由此可知,這種癥狀隻不過是心臟上面的神經系統出現瞭問題而已,你應該明白越是恐懼就越會讓自己陷入神經系統的惡性循環中,這會讓心臟持續地不舒服,所以,你隻需要深呼吸然後放松身體就好瞭。

憂慮或吃驚時會出現心悸加劇的表現,這是人們生來具有的尋常現象,焦慮癥患者由於某種偶然的機會,自開始對心臟疾病發生恐懼以來,一旦有所觸及,就感覺心悸加劇,睡覺時脈搏的跳動似乎震動瞭枕頭,又似乎覺得全身到處都在搏動。越是經常測試自己的脈搏,越是感覺脈搏加速,這樣一來就越發促使脈搏變快,越是擔心,跳動次數就越多,頻率就越快,這樣就越加引起疑慮和緊張,又反過來導致脈搏跳得更快,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如果你害怕心慌心悸會讓心臟出現損傷,讓原本健康的心臟變得不健康瞭,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在書中給出的一個醫學結論,那就是:心臟能以每分鐘200多下的心率持續跳動幾個小時甚至幾天而不會有任何損害,這個結論我問過心血管內科的醫生並且得到瞭證實,另外,即便是一顆健康的心臟,它在貧血、疲勞或者壓力大的情況下也會有心慌心悸的感覺,所以這是任何一個正常人都可能會有的體驗,並不僅僅是你才有。

所以,看看你自己心慌心悸持續的時間,每次也隻不過是短短的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而已,還遠遠達不到傷害心臟的程度,在我患上焦慮癥的那段時間裡,我的心慌心悸斷斷續續發作瞭一年,到瞭第二年我去醫院檢查心臟,結果顯示我的心臟依然很健康,沒有任何損傷。

也許有時候你感覺心臟跳的很用力很強烈,好像都要跳到喉嚨那裡瞭,覺得心臟這麼用力地跳動,很快就要爆炸瞭,但是實際上,你這種心臟快要爆炸的感覺,隻不過頸部的主動脈非常有力地搏動所產生的幻覺而已,如果你去做一次心臟掃描,看到自己的心臟肌肉原來非常厚實並且強而有力的話,那你就不會擔心自己的心臟會因為這些跳動而爆炸瞭。

更何況,那些真正因為心臟病而猝死的人比你的生活作息更不規律,但是他們也達不到心臟爆炸的程度,你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當出現心慌心悸時,你就放松身體深呼吸,甚至還可以四處走走活動活動,當你慢慢接受心慌心悸的感覺與自己共同相處後,你就會發現心慌心悸的次數會變得越來越少,記得我上一次心慌心悸是在一年前,後來學會坦然面對癥狀並且完全接受它的發作後,它就離我而去瞭。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會感覺到心臟部位會有一陣陣的暖流在流動,感覺像是血液從心臟的位置流出來一樣,別擔心它會讓你的心臟缺血,這也隻是單純的神經所引起的錯覺而已。

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在寫書的時候,她的心慌心悸已經離開她30年,這30年裡,她的心臟依然好好的,所以,你真的沒必要對自己的心慌心悸過度恐慌。

心跳緩慢

心跳緩慢也是讓焦慮癥患者感到困惑和擔心的癥狀,當你在數心跳脈搏或者查看自己的心率手環,發現心跳速度低於每分鐘60次這個正常值時,是不是在害怕心臟會供血不足或者神經出瞭問題,害怕它會跳得越來越慢,最後停止不跳瞭?

其實你並不用擔心,你的心臟沒有任何疾病,而且這種心跳緩慢也不會對心臟造成任何傷害,更不會因為這樣而停止跳動,克萊爾·威克斯博士把這種心跳緩慢的情況稱為“血管迷走神經反應過度”,是副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受到過度刺激而引發的癥狀。

你還記得前面說過的神經系統工作原理嗎,腎上腺激素通過交感神經來刺激器官變得活躍,而副交感神經則是抑制交感神經的作用,從而使器官平靜下來,正是因為副交感神經的抑制作用過度瞭,所以才使得心跳變得緩慢。

如果你對這個癥狀開始感到恐慌瞭,神經系統很快就會在這種恐懼的情緒下分泌腎上腺激素來刺激心臟活躍起來,一旦你因為恐懼而陷入瞭神經系統的惡性循環中,那就會讓心臟跳得越來越快,從而使心跳緩慢變成心動過速瞭。

要知道,你的心臟是人類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而得來的,它不會說停就停,你的想法或者你的恐懼也傷害不瞭它,你沒有那麼大的本事,大自然也不可能會允許這麼精妙強壯的心臟僅僅因為你的一點恐懼和想法就受到傷害。

盡管心跳緩慢對心臟造成不瞭什麼傷害,但是威克斯博士也建議盡快控制這種情況,因為它會消耗我們的精力,讓我們無精打采、精神萎靡,從而引發其他的癥狀,比如抑鬱。

心律不齊

心臟有時候會時快時慢地跳動,這種跳動間隔不均勻的情況其實就是心律不齊,我曾經在做心臟檢查的時候問過心內科醫生,他說心律不齊這種情況雖然不正常,但是可以接受,因為很多年輕人在疲勞或者喝酒的時候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其實沒什麼大不瞭的。

無論是心慌心悸、心跳緩慢還是心律不齊,它們都不會對心臟造成任何傷害,它們隻會讓你感到有些不舒服,僅此而已,一些經常運動健身的人,由於神經和血管被鍛煉得非常發達,心臟每次跳動的泵血量比普通人更多,所以他們的心率通常是低於每分鐘60次的,有的甚至達到瞭每分鐘30或40次左右。

所以,當心臟讓你感到不舒服時,隻需要把它當做偶爾會出現的正常情況去面對和接受就行瞭,把一切都交給時間,你並不需要過度的恐慌。

肢體顫抖

有的患者偶爾會感覺到自己有一種說不出的虛弱感,它不像是心臟部位的難受,就是單純地身體發軟無力、冒冷汗和控制不住地顫抖,甚至覺得自己可能會暈倒,其實,這種情況對於那些有低血糖的正常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有些運動過度的健康人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這就是單純的低血糖發作。

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在書中說到,這種低血糖癥狀之所以會發生在我們焦慮癥患者身上,那是因為我們的精神長時間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腎上腺激素的大量分泌使得器官過度地活躍,這就加速瞭我們體內的新陳代謝和能量消耗,如果我們補充能量的速度小於消耗的速度,就會讓血液裡的含糖量下降,從而出現虛弱無力和手腳顫抖等情況。

幾年前,我還沒患上焦慮癥的時候經常去健身房,曾經親身經歷並且看到其他健身愛好者也出現過這種低血糖的癥狀,這種情況其實沒有什麼危害,當出現這種癥狀時,隻需要吃點甜的食物補充能量,然後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復正常瞭。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也是讓我們焦慮癥患者比較難受的癥狀,相信你也經歷過,就是總感覺自己的氣不夠用,會大口大口地深呼吸,根據克萊爾·威克斯博士的解釋,這種情況其實是精神緊張引起的胸部和肺部肌肉的痙攣,就像頭皮肌肉痙攣引起頭痛一樣的原理。

無論你感覺自己的呼吸多麼不順暢,你吸進去的氧氣其實都是足夠的,不要自己覺得氣息不夠就快速大口地去呼吸,這樣很可能會因為換氣過度而讓你丟失更多的二氧化碳,從而出現呼吸性堿中毒的癥狀,比如頭暈、手麻、手指僵硬等等。

如果出現瞭呼吸性堿中毒的癥狀也不用過於擔心,你隻需對著一個袋子呼氣,然後把袋子裡的二氧化碳重新吸進去就可以瞭。

喉嚨梗塞

有的焦慮癥患者會感覺自己喉嚨老有東西卡著,總是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甚至會懷疑喉嚨裡是不是長瞭腫瘤,其實,這種情況也是一種由神經緊張導致的咽喉肌肉痙攣,克萊爾·威克斯博士稱這種癥狀為“癔病性腫塊”,通俗來說就是自己精神心理出現瞭問題,從而導致喉嚨有東西的幻覺,一般身體和心理放松後癥狀就會消除,如果實在不放心,也可以去醫院的耳鼻咽喉科做一次咽喉檢查。

頭暈目眩

你是否發現呼吸困難和低血糖都有可能引發一個同樣的癥狀,那就是頭暈,而頭暈一般會有兩種感受,一種是靜止的物體動起來瞭,另一種則是頭重腳輕。

一般來說,精神焦慮引起的神經性頭暈都是頭重腳輕的感覺。克萊爾·威克斯博士表示,這種頭暈的癥狀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一旦你平靜下來並且恢復體力後,它就會迅速消失。

不過,有一種頭暈是生理缺陷所導致的,那就是耳朵裡的鼓膜或者耳咽管被堵住瞭,你可以去醫院的耳鼻咽喉科做一下檢查,確定自己不是病理性的頭暈,以便讓自己安心。

惡心嘔吐

惡心嘔吐這種癥狀雖然不常見,但是也確實會出現,我就曾出現過惡心的癥狀,對食物完全失去瞭胃口,即使東西吃到嘴裡瞭,但就是很難咽下去,最後還是靠意志力給吞進肚子裡瞭。

克萊爾·威克斯博士在書裡說瞭一個問題,那就是緊張情緒會對人的胃口產生直接但隻是暫時的影響,聽清楚瞭,是直接並且暫時的,所以,如果你也出現這種癥狀時,也許會吃的很少也吃得很慢,甚至是依靠一些健胃消食片才能勉強吃下去,但是無論如何也要吃點東西,因為不吃東西會導致營養不良和貧血,這反而會引起其他神經癥狀,比如前面說的低血糖。

然而,隻要你吃下東西瞭,你的身體就會獲得能量和營養,這會幫助你修復自己疲勞的神經,讓自己逐漸好起來,我就是這樣強迫自己吃瞭兩三天的飯菜後才開始恢復瞭食欲和精神的,相信你也可以。

體重下降

我希望你在胃口不好的日子裡不要經常去秤體重,也不要因為自己的體重減輕就害怕自己是不是病的更嚴重瞭,這隻會讓你更焦慮更緊張,也更加影響你的食欲,導致你吃得更少,體重更加地下降。

我焦慮癥期間瘦瞭差不多10斤,連朋友都看得出我兩邊的臉頰凹陷下去瞭,但是我並沒有把體重下降這件事放在心上,用克萊爾·威克斯博士的八字療法去飄然地面對體重減輕這件事,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後來食欲恢復後我的體重也上去瞭,現在我的焦慮癥已經痊愈,體重比起以前還多瞭一兩斤,所以,請你一定要記得,千萬別把體重放在心上,它們早晚會回來的。

視力模糊、眼皮顫抖

焦慮癥對視力的影響雖然比較少見,但是也確實存在,有的患者會覺得自己的眼睛變得看不清楚東西,變得模糊甚至還會出現重影,即使去重新配瞭一副新眼鏡,也依然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總是需要反反復復地去調整眼鏡的度數。

這一點其實與神經緊張程度也有關系,因為眼球四周也是佈滿瞭神經網絡的,有時候它們不僅會影響視力,甚至還會造成眼皮的跳動,這也是為什麼會有焦慮癥患者持續一段時間都存在眼皮跳的情況瞭,一般這些癥狀並不需要特別去在意。

我曾經連續2個月出現過眼皮跳動和眼袋顫抖的情況,除瞭讓我看東西時有點煩躁外,沒有任何損害,後來不知不覺中這個癥狀就消失瞭,我甚至不知道它們是哪一天消失的,因為我從來沒有在意過它們。

耳鳴

也許你會發現自己的耳朵經常會出現一些噪音,但是又可能不同於一般的耳鳴,它是一種頻率很低,就像剛打開電視機時候的那種細微的嗡鳴聲,它並不會響一段時間就停下來,而是會一直持續地在你耳邊響起,尤其是夜深人靜睡覺的時候聽得最清楚,嚴重影響睡眠的心情。

對於耳鳴,森田正馬博士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的身體器官具有各種各樣的特性,像肌肉會收縮,分泌器官會分泌,還有肌肉反射抽搐,唾液過多分泌而流口水等等,都是各種器官的特征所致,同樣,耳朵具有聽覺,當外界沒有聲音時,耳朵自身也會發聲,耳鳴是外界刺激弱,自己在精神緊張條件下造成的。當外界刺激比精神緊張強烈時,就會感覺到噪聲,當外界刺激和精神緊張處於調和適度時,則保持平靜狀態,當外界刺激比精神緊張薄弱時,就發生耳鳴。

這種耳鳴其實也是神經性的耳鳴,與眼皮顫抖是差不多的原理,我就曾經遭受過低音頻的耳鳴長達幾個月,去醫院做瞭檢查也被告知沒有任何毛病,後來我學會瞭忽視這種耳鳴聲,方法就是持續地看書,讓自己沉浸到一種專註的狀態中,慢慢地,我就發現耳鳴雖然還在,但也隻是我去註意它的時候才能聽到它的聲音,隻要我不去註意,反而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臨睡肌抽躍

看這個癥狀名稱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但是隻要說它的表現形式很多人就都知道自己曾經經歷過,這個癥狀在克萊爾·威克斯博士以及森田正馬博士的書裡幾乎都沒有提到過,是我自己加進來的。

臨睡肌抽躍的表現就是在自己迷迷糊糊快要睡著或者剛入睡沒多久的時候,突然身體會猛地一陣抖動抽搐,感覺像是從高空掉落下來,或者是心臟被人捶打瞭一下,接著自己便會從迷糊的狀態驚醒過來,有時心臟可能會在醒來後砰砰直跳,就像是被什麼東西嚇到瞭一樣。

根據醫學百科的介紹,肌抽躍動作的發生往往在睡眠狀態,它是中樞神經系統裡某些抑制神經細胞的破壞或功能失調,導致神經元的抑制作用不足,造成運動神經元的興奮度提高因而會自發的產生異常放電現象,反映在身體上就成為肌肉的抽動,按照通俗點的說法,就是當身體進入睡眠狀態時,大腦卻還清醒著,於是便錯誤地以為你死掉瞭,所以釋放瞭脈沖電波刺激你醒來。

在我焦慮癥第一次驚恐發作前的半個月,我就持續性地出現臨睡肌抽躍的情況,可見當時我的神經系統已經開始出現問題瞭,但是我卻還沒有意識到。

現在,我的焦慮癥雖然已經痊愈瞭,但是臨睡肌抽躍的癥狀卻依然隔三差五地發生在我身上,無論是中午還是晚上睡覺,我都會被肌抽躍給驚醒,咨詢過醫生,被告知我們大多數人經歷的肌抽躍都隻是生理型的肌抽躍,往往在緊張和疲勞的狀態下出現的比較頻繁,因此,當發現自己開始頻繁地出現臨睡肌抽躍現象時,一定要警惕並且檢查自己是否患上瞭神經衰弱,否則第一次的驚恐發作很可能會讓你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

我的臨睡肌抽躍斷斷續續發作瞭快兩年的時間,但是身體檢查卻很健康,因此,對於肌抽躍這種癥狀,隻需要把它當做正常的生理反應來對待就好瞭,並不需要特別驚慌,放平心態,然後順其自然地等它自己消失即可。

便秘

在所有的癥狀中,還有一個癥狀不太容易引起註意的,那就是便秘,這個癥狀在克萊爾·威克斯博士書裡沒有提到過,而森田正馬博士的書裡隻是簡單地說瞭一些病例,並沒詳細說明痊愈的方法,所以我決定加進來並根據自己的治療經驗進行分享。

很多人即使在沒患上焦慮癥的時候也遇到過便秘的情況,所以在患上焦慮癥後,往往也不會把便秘和焦慮癥進行關聯,我之所以確定便秘在一定程度上和焦慮癥有關,那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每天定時排便的人,很少會遇到便秘的情況,自從患上焦慮癥後,就開始經常出現便秘。

在我便秘的那段時間,會頻繁出現大便不成形、顏色發黑、出血等情況,於是我去網上查瞭一下這些癥狀,結果這一查可把我給嚇壞瞭,因為網上顯示這些癥狀是肛腸癌的表現,所以我立馬跑去醫院看瞭胃腸內科和肛腸外科的醫生,在做瞭一系列的糞便檢查和肛腸檢查後,才被告知隻是單純的腸道功能紊亂和痔瘡發作。

後來我仔細想瞭想,其實不難理解,焦慮癥既然可以引起胃痛的癥狀,而腸道和胃部又是屬於同一個消化系統,那麼胃部神經出瞭問題,腸道的神經自然也會跟著出問題,這就導致胃腸道的消化動力不足,從而引起便秘的情況,至於痔瘡出血,這個就是很多人都習以為常的情況瞭,畢竟有句話叫十男九痔,連醫生也說瞭,隻要痔瘡不是特別嚴重,一般不需要特別治療。

對於單純的腸道功能紊亂這種情況,醫生開瞭幾盒益生菌給我吃,幫助我補充瞭一下腸道菌群,促進腸道的消化和蠕動,於是,在吃藥的那段時間裡,我的大便又恢復正常瞭,但是,等藥吃完後沒幾天,又恢復瞭原來便秘的情況,從那之後,我開始堅信是焦慮癥導致的腸道神經緊張而出現的便秘,所以我沒有再去醫院找醫生開藥,而是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我解決便秘的辦法,是從小孩子身上得到的靈感,因為我發現小孩子幾乎很少會有便秘的情況出現,而小孩子和我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小孩子沒有固定排便的習慣,往往是有瞭想要大便的感覺才會去排便,而我是無論有沒有感覺,都會每天固定的時間去排便。

所以,我決定向小孩子學習,不再每天逼著自己去排便,而是把排便這件事讓它順其自然,無論早上、中午還是晚上,什麼時候自己有想要大便的感覺瞭,再去排便,就這樣,我從剛開始的三天排便一次,慢慢地到後來的兩天排便一次,直到現在恢復正常的一天排便一次,而且每次排便的形狀和顏色都很正常。

正是這種不刻意去排便的心理,讓我緩解瞭對便秘的緊張感和恐懼感,也就讓我的腸道神經不再出現過度的紊亂,從而恢復瞭正常,對於排便的次數,醫生也說瞭並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每天排便這種習慣,隻要排便的形狀和顏色正常,那就是好的排便習慣。

我建議有便秘的患者一定要盡快去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大便在腸道的長時間積累會破壞腸道的功能,也會讓我們的身體不自覺地變得緊張起來,精神也會變得更加焦躁,這反而不利於焦慮癥的康復。

癥狀分析結語

現在,關於焦慮癥的常見癥狀就已經基本講完瞭,你是否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面對、接受、飄然、等待”這八字療法的重要性瞭呢?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軀體癥狀都可以用八字療法去對待,作為一名痊愈的人,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幾乎所有的軀體癥狀其實都隻是暫時性地存在而已,讓所有的癥狀順其自然地發生,再讓它們順其自然地消失就好瞭。

在沒有看到這篇文章之前,相信你自己一個人已經經歷過最恐懼、最焦慮、最糟糕的時光瞭,你的軀體癥狀正是這些恐懼和焦慮情緒所引起的,因此,在看瞭我的文章後,相信你也很難再回到以前那種恐懼和焦慮的程度瞭。

因為第一次面對軀體癥狀時的恐懼是最劇烈也最嚴重的,所以,現在已經面對瞭好幾次軀體癥狀的你,再也不用擔心軀體癥狀會讓你死掉或者損傷你的身體,如果軀體癥狀真的要奪走你的生命,那它也隻能在第一次發作的時候才有機會,否則,你面對癥狀的次數越多,你就越有應對的經驗,心態也就越不容易慌亂。

由於腎上腺激素的活動范圍總是作用在某幾個器官,這就導致瞭它的威力其實是很有限的,可以說,在你未來的人生裡,已經不會出現更多的癥狀瞭,連克萊爾·威克斯博士也在書中說道,除瞭上面說過的那些癥狀外,不會再有任何嚴重的新癥狀會出現。

現在,請你靜下心來,看看之前的自己,你會發現原來癥狀發作時的你就像一頭看見瞭紅佈的蠻牛一樣,隻懂得往前橫沖直撞,絲毫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去觀察過自己的病癥,是慌亂的內心遮蔽瞭你的雙眼,蒙住瞭你的心靈,讓你成為瞭一個隻懂得靠本能去生存的動物。

你甚至忘記瞭自己是一個人類,而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懂得去思考,陷入焦慮情緒而產生的那些可怕念頭並不叫思考,那些隻是生物本能的恐懼反應而已,真正的思考,是能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分析問題和觀察自己,如果你能拋棄“我有病”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把自己當做正常的健康人來客觀分析的話,你就會發現自己一切的癥狀其實都是由恐懼引起的。

神經衰弱的所有癥狀,既可以說它們確實存在,又可以說它們並不存在,因為它們都是患者主觀意識上對一些正常人都會有的普通感受過分地關註和猜疑,以致於產生瞭憂慮和恐懼,這就放大瞭這些癥狀的感覺,讓這些感覺變得更加強烈,然而,當患者出現一些真正的器質性疾病的時候,他就會把註意力全部轉移到真正的疾病身上,那麼這些神經衰弱的癥狀就會因為缺乏瞭關註,而自然地跟著消失瞭。

從今天開始,在“面對、接受、飄然、等待”這八字療法的幫助下,你的軀體癥狀數量隻會越來越少,出現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短,直到你痊愈,在此之前,別灰心,我已經靠這個方法站在瞭痊愈的終點站,相信你也會在某一天來到這裡。


(本文章及相關錄音已錄制成音頻,在喜馬拉雅搜主播名稱“楊晴天Tim”即可收聽,歡迎患者朋友們添加我主頁微信進社群一起互助交流)

由於篇幅限制,本文章分為上+下兩部分,下篇文章點擊下方鏈接查看: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槍響瞭!震驚古城西安的121槍案:97年董力團夥殺11人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照例聲明:本文是薩沙創作的小說,聲明完畢(你不知道的大案第68講)再多申明...

· 2分钟前

定金和意向金不可退?訂金可退?還傻傻分不清?

房產交易中的定金、訂金、誠意金、意向金,相信多數人都一頭霧水,根本搞不清它們之間的關鍵區別。究竟哪些金是可以退的?哪...

· 2分钟前

川麻開局打法淺談

“ 會打麻將的人,在碼好牌的時刻就已經構思好瞭胡哪張牌瞭。” 上次的文章主要講瞭一些我自己打牌的一個思路,不迷信運氣,...

· 31分钟前

厲害!新西蘭小黑本,全球排第5名!免簽187個……

你手上的小黑本能帶你去全球哪些地方呢?全球第5!可免簽187個國傢和地區。▼今年第三季度,亨利護照指數(Henley Passport In...

· 35分钟前

Bio-Share 工艺验证 | 生物制药的工艺性能确认(PPQ)

随着工艺验证进入QbD时代,FDA的新工艺验证指南将工艺验证分为三个阶段,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工艺性能确认(PPQ)是阶段2(工艺 ...

·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