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腳是我國武術中擅用腿法的拳種,特別在北方流傳較廣。武林中常有“南拳北腿”的說法,而戳腳又素以“北腿之傑”稱著,在流傳中獨樹一幟。戳腳的腿法非常豐富,基本功的訓練也相當系統、完整。
民國初年號稱“奉天三老”的戳腳大師郝明久、楊俊峰、胡鳳三,在沈陽傳授戳腳和翻子拳。曾任張學良將軍的副官的於伯謙,投在“奉天三老”之一的郝明久門下學習戳腳、翻子拳。西安事變後,流落西北,解放後返回沈陽傳授戳腳、翻子等拳術。本書作者張福生是於伯謙得意門生,張福生隨師學藝多年,對戳腳、翻子拳體會較深,技藝精湛,曾代表遼寧在全國比賽中三次獲得金牌。在挖掘整理中,他和學生孫靜文根據於伯謙老師遺著的拳譜,整理成書,供廣大武術愛好者參考。
本書向武術愛好者介紹的九轉鴛鴦連環腿套路,完全是按照古拳譜及於伯謙先生所傳授的套路整理的,保留著古樸無華、註重技擊的傳統風格與特點。
一、九轉連環鴛鴦腿的源流與發展九轉連環鴛鴦腿又名戳腳拳,是我國武術中以腿為主要技法的一個古老拳種。溯本求源,此拳始於何代?誰為編創者?因年代久遠,至今尚無史料可查。據民間傳說,九轉連環鴛鴦腿最初是鄧良所創,後由嶽飛發展,這一傳說無史佐證。我國武術歷史悠久,宋代時的拳術已分門別類,其中就有“枝子”門的拳種名目。傳統的九轉連環鴦鴦腿,又稱“九枝子”。
明代是我國武術發展的興盛時期,不僅一些有關武術的著作相繼在這個時期問世,作為“武藝之源”的各種拳術,也層出不窮。戚繼光所編撰的《紀效新書》卷十四《拳經·捷要篇》中記載:“古今拳傢,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傢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而其中以腿為 拳者,也不乏其例。如唐順之《武編》卷五《拳》中記載:“趙太祖長拳多用腿”,“二十四尋腿”,“六套用手用低腿”。何良臣《陣紀》卷二《技用篇》中記載:“山東李半天之腿”,“曹聾子之腿”..····由此可見,當時人們不但在“手搏”時已註意“腿”的運用,而且有高腿、低腿等用腿之法,一些以使腿用腳為主要技法的拳術套路也產生瞭。
任何一個拳種,都是在不斷地更新中完善自己而自成一傢的。有些拳種迄今還保留著古老的風貌,有些拳種則從原有的基礎上脫胎而出,形成瞭新的拳種,而難以追溯到它的根源。從上述有關“腿”的記載中,還不能直接得到“戳腳拳”的印證。然而,一些古典小說卻間接地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研究資料。成書於元末明初的《水滸傳》,就是典型的例子。
6667342c9948e8ae80bb1594fe6af2c2
在《水滸傳》第十七回、第二十九回中,作者生動細致地描寫瞭魯智深將鄧龍“一腳點翻”和武松用“玉環步,鴛鴦腳”痛擊蔣門神的精彩場面。“點”是九轉連環鴛鴦腿的術語,至今戳腳拳中還保留著“戳點”、“橫點”、“閃點”、“反點”、“二起點”等屬於點腳范疇的各種踢法。“玉環步”是戳腳拳中先防禦後進攻的步法,或“誘敵深入”的步法。
“鴛鴦腳”則是傳統戳腳拳的簡稱。由此可見,戳腳拳的一些內容在元末明初就已經存在瞭。
九轉連環鴛鴦腿,簡稱“九枝子”、“鴛鴦腳”。“九轉”是指它在套路形式上共有九趟,在演練套路時,可以各趟單練或九趟連起來練,亦可以任意在各趟間穿插互接練習。每趟套路都由“轉枝式”開始,再從中演變出不同的變化,“轉趾步”也始終貫穿於整個套路中。“連環”是指每趟或每式之間都沒有過渡式,總是一步一腿,步步有腿,連連踢擊,環環相扣。“鴛鴦腳”不是指腿法中的某一個動作名稱而言,而是指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左腳發、右腳隨,連綿不斷、成雙配偶,有如鴛鴦形影相隨的獨特腿法。
戳腳拳初傳隻有九轉十八跌。“九轉”即九轉 連 環鴛鴦腳,“十八跌”是十八滾(戳腳拳的地功技藝)。經過後人的不斷發展創新,戳腳拳流傳至今,在套路形式上已有武趟子和文趟子之分。武趟子即“九枝”,是戳腳拳的本源。“武”是取其“剛健開展,硬打猛沖”的風格之意。文趟子是在“九枝”的基礎上變化而成的。“文”是取其“緊湊靈活,棉裡藏針”的風格之意。目前流傳於沈陽一帶的文趟子,經過胡鳳三先生生前的潛心整理,在套路形式及理論方面更加系統化。
武趟子和文趟子腿法中的“蹶子腳”(又名倒輪腿),以其“顛翻倒揚”的特點,區別於其他拳術。這種腿法在演練時,都是以腳掌搓地而起、戳地而還,所以後人把這種拳術,稱之為“戳腳拳”(也有稱為搓腳拳的)。
8a9601ca54f5ae4901217152449ebb2c
當今流傳於我國北方的戳腳拳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太平軍中有位叫趙燦益的將領,在太平軍北伐天津失利後,隱居於河北省的饒陽縣。趙燦益(俗稱趙老燦)是精通戳腳拳和翻子拳的名傢,他在隱居時,以教拳為業,分別將戳腳拳和翻子拳傳授於當地的段、王兩傢。段志緒、段志勇兄弟習戳腳拳,王老梓、王占鰲等人習翻子拳。後來,兩傢互教互學。因此,後繼之人多兼會這兩門技藝。有人誤認為戳腳拳和翻子拳是一門,實際上是兩個拳種,前者以腿法為主,後者以手功見長。
1900年前後,王占鰲(人稱鐵腿王),的弟子徐兆熊(人稱鐵羅漢)到奉天(沈陽)傳藝授徒,其中佼佼者有郝明久、楊俊峰等人。在此期間,沈陽著名武師胡鳳三也從河北饒陽載藝而歸。從此,戳腳拳和翻子拳流傳於沈陽一帶。
郝明久、胡鳳三、楊俊峰,曾以戳腳拳和翻子拳聞名於東北、華北,人稱“奉天三老”。
於伯謙(1901-1981年),遼寧省復縣人,青年時期考入東北大學。他自幼習武,在大學讀書時投著名武師郝明久門下學習截腳拳和翻子拳。郝明久當時在武術界素有“怪傑”之稱(曾任奉天督軍趙爾翼傢庭教師),他授藝時非常嚴厲,經常告誠弟子“拳乃百器之母,功乃百藝之宗,萬法變於一定,學習必須心恒”。在郝明久的指導下,於伯謙練功非常刻苦,得到瞭郝明久的真傳。在此期間他又壁承瞭胡鳳三、楊俊峰的技藝(胡鳳三曾任張作霖帥府衛隊教師),深得截腳拳、翻子拳之精華,成為近代集截腳拳和翻子拳之大成者。於伯謙振轉關內,遊歷瞭長江以北的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必拜訪當地名師並和很多武林高手切磋技藝,如神槍李書文、孫文勃、陳子正、程東閣、馬風圖、馬英圖、李雨三等著名武術傢,學到瞭“劈掛拳”、“通背拳”、“蜂蜂拳”、“太極拳”、“八卦拳”等拳術。他不僅很好地繼承瞭前人的經驗,並有新的發展創造。在50年代,他對流傳於沈陽一帶的翻子拳套路進行瞭改革,充實瞭許多新的內容,並創編瞭“波浪翻”、“滾背翻”等套路。在此期間,於老積極從事武術研究、整理工作,並創編瞭新的截腳拳套路——,“截腳摘要”。這種由武趟子、文趟子腿法和翻子拳手法結合而成的戳腳拳套路,剛柔相濟、結構嚴謹,風格別具特色。它的產生,標志著截腳拳得到瞭系統的整理和發展。此外,於伯謙還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武術分支撰寫瞭“戳腳拳”一文,為發展我國武術事業做出瞭貢獻。
466e6e1aa6a82850559af085bda7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