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前面我們已經用幾篇文章非常詳細的介紹瞭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樂府詩,什麼又是歌行體。今天,我們來一個匯總: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如果按照時間來分類:
詩歌分為“古詩(古代詩歌)”和“新詩”兩大類:
古詩(古代詩歌)指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的詩歌;
新詩指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詩歌。
如果按照體裁來分類:
“古詩(古代詩歌)”又分為“詩”、“詞”和“曲”三大類;“新詩”又分為“自由詩”、“散文詩”和“民歌”三大類。
“詩”又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是指唐初以前的詩歌,近體詩是指唐初以後的詩歌。
“古體詩”又分為“唐朝以前的古詩(區分唐朝以後的格律詩,唐朝以前的古詩字數、句式、韻律、對仗等格式方面要求並不像唐朝的格律詩那樣嚴格)”、“楚辭”、“樂府(最初的樂府詩是包括歌行體的)”和“歌行體”四大類。古體詩相對近體詩而言,對字句數、平仄、韻律、對仗等有嚴格的要求,長短不限,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等(前面的文章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過瞭)。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
5d1f5b1de0558d693e63ec378356fa0d
歌行體的進化過程:
7e32d8f9cb97d2dfb9e92c30db7542d1
“近體詩”又可以分為“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排律/長律(五言或七言,以五言為主,八句/十句以上)”三大類。近體詩對字句數、平仄、韻律、對仗等有嚴格的要求。(我們在前面的文章已經詳細介紹過瞭)
那近體詩和古體詩有哪些區別呢?
“詞”又稱“詩餘”、“長短句”、“曲子”、“曲調”、“樂府”等。詞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按字數分可分為“長調(大於91個字)”、“中調(59-90個字)”和“小令(≤58個字)”三種;按調子的奇偶數分為“單調(隻有一段)”和“雙調(分為兩大段,兩端的字數、平仄等是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兩種。
“曲”又稱“詞餘”、“樂府”等。曲的特點是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使用口語較多。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其中的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代表作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套曲(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無賓白科介,隻供清唱)”兩種。
按照題材來分類:
大致可以分為“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懷古詠史詩”、“邊塞征戰詩”、“即事感懷詩”等幾大類:
(1)寫景抒情詩。如崔顥的《黃鶴樓》,寫景抒發思鄉之情。
(2)詠物言志詩。如王安石的《梅花》,借梅花喻自己。
(3)懷古詠史詩。如杜牧的《赤壁》,借古戰場表達對歷史的看法。
(4)邊塞征戰詩。如李白的《關山月》,描寫瞭戰場的艱苦。
(5)即事感懷詩。如張籍的《酬朱慶餘》,就是寫朱慶馀詢問張籍考試情況,張籍回復朱慶馀並借詩贊譽朱的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