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我校1986級校友、重慶博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新翔在母校60周年校慶之際,捐資10.3億元設立“博恩教育發展基金”。
捐贈儀式之前,校新聞中心專訪瞭熊新翔校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b45ab4c1a20769a74b807c7bad2a8da19b095793db48e51226eff4ac2499edef
對母校的魂牽夢繞是因為對哲學的刻骨銘心
記者:學長您好,您這次為母校捐贈10.3億元,是我校建校60年來接受的最大一筆捐贈。請問,電子科技大學為什麼在您心目中具有這麼重要的地位?
熊新翔:電子科技大學的一草一木,我都很有感情。每當回想起大學生活,我都感覺很溫暖。這並不是因為我曾經在大學階段有多能幹,或者是像其他人一樣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而是因為我在電子科技大學愛上瞭哲學。我也很好奇,作為一個學習“半導體物理”的工科生,怎麼會喜歡上哲學。現在回溯總結自己,我覺得可能我天性當中有這樣一種特質,喜歡思考比較抽象的問題。
那時候,沙河校區圖書館裡的哲學類書刊並不多,總共大約200多本,每一本書都被我借閱過。有的是細嚼慢咽的,有的是囫圇吞棗的。雖然無法全部消化,但畢竟受益匪淺,“辯證法”“矛盾論”“實踐論”,以及中西方哲學史上的各種思想,當時都讓我感到很著迷,甚至讓我在思想上是十分煎熬和痛苦的。但大學四年的這種煎熬和痛苦,最終幫助我實現瞭思想的跨越,讓我感到“豁然開朗”。現在越是回想,就越是覺得這段經歷的寶貴和美好。所以,我一直覺得對母校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近幾年來,我通過和李言榮校長等學校領導和老師的深入交流,對母校的接觸和瞭解更多瞭,對母校在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因此,我特別想在母校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做出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因此,為母校捐款的想法就自然而然地產生瞭。
記者:您在電子科技大學的哲學領悟,對您之後的事業發展有什麼樣的積極作用呢?
熊新翔:哲學對我的幫助很大。我現在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企業的投資管理。我發現,事業越是發展、事情越是復雜,就越需要哲學的思考和指引。早期的事業規模比較小,隻要做事勤快一些,一個或幾個專業的知識就足夠瞭,但現在不行。尤其是在做比較大的決策或規劃時,就越需要在“形而上”的層面進行思考,這些都離不開哲學。而正是在電子科技大學的四年,讓我學會瞭透過現象看本質、穿過現在看未來。現在做企業管理,最核心的就是戰略決策,是遠見和洞察。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專業的支撐和哲學的指引。隻有把握瞭規律,才能真正達到自由之境。
當今社會對“跨界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強
記者:您當時學哲學,別人會覺得“不務正業”嗎?
熊新翔:大學期間打好專業基礎是很重要的,但隻有某個專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某種程度上“不務正業”也是很必要的。我當初學習“半導體物理”,這是我此後瞭解電子信息產業的一個入口,但哲學對我的幫助也越來越大。因此我覺得,“跨界”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要理工科之間跨界,還要在理工和人文之間跨界,加強人文通識教育。
李校長講過,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培養行業領軍人才,就需要進行跨界培養,就需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尤其是要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對此,我是十分認同的。這次我們設立“博恩教育發展基金”,主要的部分還是“博恩跨學科創新發展基金”,正是為瞭支持學校在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績。
“博恩跨學科創新發展基金”將分10年(從2016年9月至2025年9月)執行。它將設立各種專項基金項目,用於支持電子科技大學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大數據以及產融結合、商業人才培養等多領域跨學科創新發展,其用途包括但不限於引進一流師資、設立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崗位、聘用專職科研人員、建設專用物理空間、設立專項發展基金等。
我覺得,讓理工科的學生兼學文科,障礙是比較小的,是具有可行性的。如果能夠文理兼修,那是最好不過的。理科主要是和自然打交道,主要是為瞭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找到事物的本源;文科和人打交道、和社會打交道,也是和自己的心靈打交道,通俗地說就是要“擺平自己”。
實現“綠色願景”需要和母校緊密攜手
記者:電子科技大學的優勢學科有很多,您為什麼對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大數據以及產融結合、商業人才培養等多領域跨學科創新發展獨有情鐘呢?
熊新翔:2015年2月份,柴靜的一部《穹頂之下》在各大視頻網站播出,點擊數超過2億次,引發瞭全民大討論。不止如此,今天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傢都面臨跟中國一樣的問題,即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日益惡劣。因此,我們把目光轉向環境保護等方面,既是公司的長遠戰略選擇,也是我們對人類傢園的一份責任和擔當。
以前我們集團主要有兩大業務,其一是投資,其二是互聯網金融。從2014年開始,我們開始密切關註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今年我們剛好制定新的“五年計劃”,所以我們把2016年定為集團的“綠色元年”。我們的願景就是,“把世界上最頂尖的技術一網打盡,肩負造福人類的使命,在環境保護、土地改良、食品安全這條道路上,堅定地走上100年”。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十分需要和電子科技大學的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相結合。我們認為,環境保護、土地改良、食品安全等是未來5-10年全世界范圍內的一個重要產業方向,如果學校能在這個方向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產學研轉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不僅對提升學校的世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我們深知,電子科技大學已經在這個方向有瞭很好的技術積累和綜合優勢,因此,我覺得這是我們和母校攜手的重要戰略共識。
未來的5-10年,我們會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兩個領域撬動幾百億乃至上千億元的投資,以培育和助推這個產業的成長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技術難題,我們十分希望通過與母校的緊密合作,跨過這些溝溝壑壑。
記者:與電子信息產業相比,環保產業目前相對比較“冷門”。從投資角度,您如何看待這種戰略選擇?
熊新翔:做投資常常會遇到的一個詞是“痛點”,所謂“痛點”就是商機,越“痛”越“剛需”。對於今天的中國和世界,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實在是太“痛”瞭。李克強總理談及食品安全話題,用到瞭“零容忍”這個詞。總理說,要以持續的努力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印度為例,流經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恒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因此,在我們看來,這個“冷門”領域,其實商機無限。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產業蛋糕將會很大,保守的估計是20萬億元。目前,我們已經在做產業佈局,未來必將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傢的廣闊市場。
圖文來源:校新聞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