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
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
1、老街历史
清河坊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老街区,可以说是杭州的缩影。南宋定都杭州,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有中河以东的德寿宫,上华光建开元宫,后市街建惠王府,惠民街的龙翔宫等,成为杭州的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
清河坊名字的由来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张俊在明州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被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在清河坊街太平巷有他的清河郡王府,所以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
2、繁华商业
当时有个说法叫前朝后市,前朝指前有朝廷,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背有市肆,即清河坊街一带。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期,这里一直是杭州商业繁华地段,百年老店大多集中在此,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
有创始于清顺治六年的方回春堂;创办于清嘉庆十三年的种德堂;王星记扇子店;孔凤春香粉店;万隆火腿店;王顺兴面馆;翁隆盛茶庄。如今,这些百年老屋已黯淡了绝世恩宠,远去了富贵荣华,但走进店中,仿佛仍能听到算盘的哒哒声,浓浓的药香、茶香、酒香,斜阳里淡淡的浮尘,仍在向人们诉说著前尘往事。
俞平伯先生曾说,我绝不想描写杭州狭陋的街道和店铺,我所亟亟要显示的是淡如水的一味依恋,一种茫茫无羁泊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
如今,清河坊除了老字号,多了无数经营古玩字画、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杭州及各地名土特产的商铺,生意红火,特别是周末这里更是人山人海。
3、沧桑变化
修复后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步行一条街,高高的清河坊牌坊、青石板的路面、两旁的白墙粉瓦,飞簷雕窗的江南民居建筑,展示著千年古城的历史风韵。
药店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不仅有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还有流传许仙与白娘子故事的保和堂,晚清时期操纵杭州药材市场的六大药铺,就有胡庆余堂、叶种德堂、回春堂等。
胡庆余堂位于吴山北麓大井巷,以药店为基础创建而成,是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的,现在还保存完整。高墙大门,气象凝重,设计别具匠心。通体宛如鹤形,门楼是鹤首,长廊似鹤颈,大厅若鹤身,用才讲究、雕绘精巧、典型古朴,还建有供小憩观赏的方亭、美人靠曲桥、喷泉等。店内有胡雪岩亲自撰写的「戒欺」匾额,时刻提醒著伙计。在行业内有「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胡雪岩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胡庆余堂占地三千平方米,内藏文物160余件,由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养生保健门诊、营业厅与药膳厅等五大部分组成。身处其间,既能博览中医药宝库之精华,又能观赏江南药府古建筑之风貌,是国家文保单位。
保和堂是一家有着千年历史的中药铺,无偿为周边的穷苦百姓看医问药,在清河坊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胡庆余堂日益兴旺,保和堂逐渐走向衰败,关于它最有名气的非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莫属。今天的保和堂门口就立著许仙铜像,相传他与白娘子相遇的时候,正在保和堂当学徒,铜像中的许仙正准备去西湖游玩,也就是这次,他遇见了白娘子,开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方回春堂创设于清顺治六年,据说是钱塘人方清怡创建的,方清怡的名字包含着回春的意思,所以用回春为店名。方清怡出生于中医医药世家,精通药理,擅长儿科,以家传秘方–小儿回春丸享誉杭州。回春堂家底雄厚,是晚清操纵当地药材市场的六大药铺之一。民国初期,政局动荡,回春堂开始走下坡路,解放前夕濒临倒闭,1955年后并入胡庆余堂。
叶种德堂国药号创立于清嘉庆十三年,是浙江慈溪人叶谱山所创,药铺名称取自苏东坡「种德亭」诗句–名随世人隐,德与佳木长之意,宣扬乐行善事,不期名利的风气。店内挂著「刘海戏金蟾」画作,店后是工厂,按古方、宫廷秘方及祖传秘方精制多种丸散膏丹及药酒,药效很好,求医问药的人很多,闻名于浙、赣、皖、闽等地,成为当时杭州最大的国药店,后来也被胡庆余堂兼并。这些药店是清河坊的骄傲,造就了特殊的商业圈,直到今天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除了药店,这里也被称为五花儿中心,既茶楼、酒肆、青楼、赌馆、妓院。四个拐角更是百年老店的集中之地,有杭州最著名的四家店铺,各据一方,分别是翁盛茶叶店、宓大昌旱烟店、万隆南肉火腿店、孔凤春香粉店。
翁盛茶叶店创立于清雍正年间,是当时杭州最大的三家茶号之一,以经营龙井茶为主,兼营花茶和其他绿茶、杭白菊等;宓大昌旱烟店创办于清同治年间,是当时杭州市最负盛名的烟店之一;万隆火腿店是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的老店,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以经营金华火腿为主,兼营南北货、醃腊制品,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醃腊上品推万隆,其火腿选用我国名种猪,金华两头的腿肉精制而成。鲁迅任教于浙江两极师范学堂时,多次光顾这里,定居上海后,还经常托人到这里买火腿。
自古以来,杭州就是我国扇子的主要产地之一,王星记扇庄创设于清光绪元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造出传统的名扇–黑纸描金扇、檀香扇。黑纸描金闪选料讲究、做工精巧、木扇骨光洁、花纹自然、柔软而富有弹性,扇面质地棉韧细洁,色泽黑透亮。
杭州剪刀也是名扬四海,这要归功于清初的张小泉,现在张小泉公司仍是国内剪刀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的剪刀生产企业。它历史悠久,康熙二年,张小泉带儿子张近高来到杭州,在当时繁华的吴山脚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锻打剪刀,这就是张小泉剪刀的前身,张小泉制作剪刀的手艺是家传的,采用制作龙泉剑的优质钢锻造,锋利轻巧耐用,式样、品种、规格都有所改进,于是生意兴旺,销路越来越广。
今天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不仅老字号散发著光彩,还有一大批店铺延续著各自的光荣。吴越人家展示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出售以蓝印花布为主的各类生活和装饰用品;万剑楼是专门经销龙泉宝剑的,是国旗护卫队指挥刀专利人指定的经销商店。
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的千年老街,中国画的存在必不可少。老街上画铺众多,兰亭书画院就是其中之一。
浙江是古陶瓷生产的源头,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就把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时期使用已非常广泛,实用性、艺术装饰性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由陶过渡到硬陶再到瓷器,发展至今七千余年,古陶瓷的演变发展体现著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发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清河坊历史街区上的浙江古陶博物馆收藏的四百余件珍贵历史文物,反映了浙江七千年人类发展历史演变过程。
4、老街建筑
在清河坊历史街区上,有众多的古建筑。胡雪岩故居、钱塘第一井、鼓楼就是代表。胡雪岩凭借自己的精明干练和与左宗棠等人的密切关系,富甲一方。胡雪岩故居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是杭州现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之一,和清河坊历史街区中的元宝街石板古巷相依存。
它占地10.8亩,建筑面积5800平米,共耗费白银十多万两,建筑呈长方形,由十三楼和芝园组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构思巧妙,砖雕、木雕、石雕等都是精品,选用木料令人惊叹,紫檀、酸枝、楠木、银杏、南洋杉、中国榉等高档木料比比皆是,堪称晚清中国巨商第一宅。故居中的十三楼主要用于安置众多妻妾,以烽火墙相隔,各自独立;芝园是主体建筑,有「擘飞来峰一支,似狮子林之缩本」的美称。园中假山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
钱塘第一井位于大井巷内,据史料记载,它是吴越时期的一位国师开凿的,因为不杂江湖之水,水味为钱塘第一,因而得名。虽然历经千年,井水依然清澈,遇旱不干,久雨不溢。
鼓楼位于吴山东,南接十五奎巷,北临大井巷,东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鼓楼古代是滨海敌楼,始建于南朝,距今约1400年左右,先后名为新城戌、朝天门、拱北楼、来远楼、镇海楼,民间俗称鼓楼。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平陈,罢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此地也被命名为新城戌。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出于军事和政治经济上的需要,钱缪多次拓展和营建杭州城,并在隋城基础上筑杭州罗城,周长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门,将新城戌改建为朝天门。元大德三年,经重新修建,改朝天门为拱北门,明代后期改名为镇海楼。正德年间,因日本没落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威胁杭州,在镇海楼置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嘉庆三十五年,浙闽总督胡宗宪为防御倭寇侵扰,重建镇海楼,聘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徐文长撰写镇海楼记,立碑于鼓楼。文革时期鼓楼被拆除,重建后的鼓楼单体占地86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高19.47米,城基内展览厅260平米,仿照明代鼓楼建筑形式,采用五开间、二重簷、歇山顶风格,木斗拱装饰,为保护原有城墙遗址,鼓楼城基部分采用抬的办法,并充分利用架空的鼓楼城墙墙基,展示鼓楼城墙遗址,重建的鼓楼已经成为了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与吴山西面的城隍阁遥相呼应。
走进清河坊历史街区,如同走进杭州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浓浓的江南市井气息向四面八方弥漫,在这里可以尽情体味与西湖不同的繁华中的文化,体味天堂杭州遥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