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行走的骨頭丨健康全記錄整理(有刪改)
腫瘤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一般會在一個療程、三個月等進行一次評估檢查,在檢查報告上經常能看見:結合臨床、註意隨訪等等。
可能有人會覺得既然已經治療完成,說明病情已經得到瞭控制,“隨訪”應該不是很重要吧?
其實,隨訪很重要!
腫瘤不同於其他疾病,通過定期隨訪瞭解病情變化,才能夠讓免受腫瘤更大的傷害。前面提到的結合臨床和註意隨訪,事實上這是在當前當次檢查證據不足以明確病變或狀況。結合臨床指要考慮歷史病因綜合考慮。註意隨訪是指狀態不明顯需定期觀察。
國內腫瘤治療對副作用的處理非常少,副作用的反應讓病人苦不堪言,大部分病人會覺得能不去醫院就不去,信息的差異讓患者和傢屬更容易輕信謠言拒絕科普內容,導致最終錯過最佳機會,實在可惜。
這個問題被無數次提出,那是因為腫瘤的發病復雜,醫學也不是“無所不能”。
千萬別因為害怕去醫院檢查,而選擇自己喜歡聽到或者猜想好的結果,而放飛瞭自己不定時復查。
雖然醫學水平在不斷進步,檢查設施越來越先進,但醫生依舊無法清楚的辨別所有的“結節”、“陰影”、“不明確的病變”等,因此,“註意隨訪”是醫生能夠給出的最為負責的建議,通過定期的“隨訪檢查”,醫生能夠把握這些病變的動態發展,進一步明確病變的良惡性,在它們變得更糟之前,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對人體的進一步傷害。
大概八個項目:腫瘤標記物,CT,MRI,血常規,生化、內窺鏡、血生化、體格檢查。
不是說所有的復查都要做以上所有的檢查, 個人覺得檢查的價值排序: 影響報告>腫瘤標記物>體格檢查>血常規>血生化。
不是說排後面的不重要,而是在同等條件下,對前者存在問題的警惕性要更高。病人倒是根據檢查的周期以及病種不同,自身身體狀況加減檢查項目。
比如有些肝癌患者檢查腫瘤標記物依然正常,但影像上(MRI)可以明確看到病灶,故影像價值要比腫瘤標志物大。
患者多跟主管醫生溝通,瞭解自己的隨訪計劃,自己一記錄一個表格,不把希望全部都寄托在醫生身上。醫生很忙,可能管理幾十上百個病人,而自己對自己健康負責,特別要註意體重變化,淺表淋巴結的變化,定期監控身體狀況,如有情況幾十匯報給醫生,更好地實現延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