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000字,閱讀需要5分鐘)
最近國傢一直在提倡糧食安全,今天咱們就來聊點和糧食有關的歷史話題: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大饑荒。
這是英國的地圖,除瞭兩個大島,中間還有個小島,叫馬恩島,大傢用放大鏡才能看到,合起來叫英倫三島。在很早以前,都是凱爾特人的地盤,後來盎格魯撒克遜人來瞭,把土著凱爾特人趕到山裡去瞭。
我們如今的世界體系,是長期處在英美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統治下的產物,英國作為昂撒的先驅,對世界上的眾多國際歷史有著重要的影響。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不是有點奇怪?怎麼有一個北愛爾蘭?那南愛爾蘭呢?答:獨立出去瞭。
1801年,愛爾蘭王國和大不列顛王國統一,愛爾蘭並入英國。然後在100多年後的1921年,英國允許愛爾蘭南部的26郡成立“自由邦”,成為瞭今天的愛爾蘭。愛爾蘭獨立有很多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發生在1845年的愛爾蘭大饑荒。
愛爾蘭剛剛加入聯合王國之後,行政機關的權利被英國政府掌握。根據當時的法律,愛爾蘭選出瞭28人參加英國上議院,而且70%以上的議員,都是地主或地主的兒子。
本來英國當時的法律就已經缺乏對農民權益的保護,結果地主還參加瞭議會,他們自然要想辦法維護自己的特權,搞到最後,地主們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比較著名的是盧肯伯爵的莊園,超過240 km2,半個北京朝陽區的面積。
地主們的莊園面積越來越大,底層農民的土地面積自然就越來越小,但是上面又沒有人,於是愛爾蘭的農民們隻能忍氣吞聲地看著自己的權益不斷被侵蝕,底層農民的貧困現象在愛爾蘭非常普遍。
為瞭養活自己的傢人,農民隻能去租地主的土地來種,但是土地的租金卻被地主和中間商們搞得奇高無比,農民們可以租賃的耕地面積很小,在支付瞭地主地租之後,甚至難以養活自己的傢庭,但是好在這個時候有一種神奇的東西,可以勉強支撐農民的生活,沒錯,就是土豆。
4ae26bea8fdccc1da9e15f7d13a85d92
土豆,又名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16世紀中期,英國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順便把馬鈴薯種子也從南美洲被帶到歐洲。
一開始,隻是因為馬鈴薯花朵相當美麗,於是貴族們紛紛把它當花園作物,把馬鈴薯花當裝飾品。後來英國人發現,這玩意結的果實竟然是可以吃的,於是馬鈴薯的大面積種植得到瞭地主和王室成員的支持。當然,地主和王室成員的餐桌主食可不是馬鈴薯,而是各種黃油、牛奶和其他的谷物制品。
其實愛爾蘭是有著大片的牧場的,從幾個世紀以來,就被凱爾特人用來放牧牛群。但是在英國開始統治之後,地主和貴族想盡辦法侵占土地,把愛爾蘭人的大部分農村變成瞭一片廣闊的牧場,隻不過這些牧場產生的牛是為英國國內的市場準備的,奶牛擠占瞭愛爾蘭的大部分地區。
馬鈴薯一開始在愛爾蘭並不受歡迎,但是英國人為瞭滿足自己對牛肉的喜好,把愛爾蘭人被趕出瞭最好的牧場,普通愛爾蘭農民的土地又小又貧瘠,大傢沒有辦法,隻能選擇耕種馬鈴薯。因為馬鈴薯的種植環境要求不高,可以在較差的土壤中大量種植,甚至可以種植在山邊或潮濕等的土地上。而且英國、愛爾蘭那邊的氣候非常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同一片土地的馬鈴薯產量,遠遠高於其他谷物,在一英畝半土地上,種植馬鈴薯可以為五六口之傢提供一年的食物,而種植同等數量的其他谷物,則需要的種植面積是馬鈴薯的四到六倍。
農民們為瞭填飽肚子,紛紛開始把馬鈴薯當作主食。好在馬鈴薯富含大量維生素,可以幫助人體獲取每日的基本營養。農民們就這樣以馬鈴薯為主食,維持著最低生活水準為代價,繼續為地主和貴族們提供著廉價的勞動力。順便一提,大約有33%的馬鈴薯還被廣泛用作牲畜的飼料作物。嗯,不僅人能吃,連牲畜也能吃,真完美。
但是有個隱患,那就是愛爾蘭農業種植馬鈴薯的方式是單一種類栽培,導致馬鈴薯植株缺乏遺傳變異,一旦遇到植物疫病,抗風險能力會變得很差。
果不其然,從1844年開始,一種叫“致病疫黴”的病原體起源於墨西哥的托盧卡山谷,其最初在北美傳播,隨後在歐洲傳播。這種病原體直接席卷瞭整個愛爾蘭的農場,導致大量的馬鈴薯感染,人們把這個叫做“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的第一次爆發給愛爾蘭農村造成瞭極大的困難,1845年的農作物欠收耕地,所占總耕地面積的比率從三分之一上漲至一半。在1846年,有四分之三的農作物因晚疫病影響而無法收獲,於是愛爾蘭開始出現瞭饑荒現象。到瞭秋天,因為預留給1847年馬鈴薯種子很少,很多農場幾乎就沒有播種,於是到瞭1848年,全年的產量隻有正常時的三分之二。而在當時,有超過300萬愛爾蘭人完全依靠馬鈴薯為生,進一步擴大瞭饑荒的影響,餓死人的現象開始在愛爾蘭各地持續不斷上演。
5e6ee798a84a51dd063119354c539a7a
但這不是最離譜的。我們前文說瞭,愛爾蘭擁有大量優秀的農場、牧場,種植、畜牧條件相當優渥。盡管愛爾蘭本地的農民是以馬鈴薯為主食,但是他們卻生產瞭大量的食物,在1840年代期間,愛爾蘭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1,800萬人。
這麼多糧食,為啥愛爾蘭的農民不留下來自己消費,反而提供出口?因為在當時的英國土地制度框架下,愛爾蘭的農民們隻能將谷物出口用來支付高昂的地租。如果生產出來的其他谷物沒有出口而留作佃農自己消費,那麼就會因為欠租而遭到地主驅逐。
結果就是愛爾蘭在饑荒的大部分時間中,仍是糧食凈出口國。除瞭馬鈴薯之外,其他充裕的糧食卻很少留在愛爾蘭境內,一直向英格蘭出口。在馬鈴薯疫病期間,愛爾蘭境內一邊發生大饑荒,數百萬人挨餓,一邊對外出口的糧食谷物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在大饑荒最嚴重的時期,愛爾蘭的小麥進口量是其出口量的四倍。而這些小麥則主要被用作牲畜的飼料。
至於英國,當時的英國媒體則在不停地灌輸“一旦愛爾蘭陷入困境,她就成為英國門前的赤裸裸的乞丐,甚至會渴求全人類的施舍”的觀念。這種傲慢的態度,更是刺激瞭愛爾蘭農民的內心,導致很多愛爾蘭人寧願餓肚子也不願意接受英國的援助。
世界各地的慈善機構倒是想要幫助愛爾蘭,各個國傢組織開始捐款、捐物,本來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皇帝決定向愛爾蘭捐贈一萬英鎊,但被英國的外交官拒絕瞭,理由是當時的英王維多利亞女王捐獻瞭兩千英鎊,不能比女王捐贈的更多,於是削減至一千英鎊。
根據當時的救貧法,地主有義務每年為每個農民支付4英鎊或更少的繳納差餉。這些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大量佃農的地主們,需要面對差餉所帶來的巨大開銷。於是貴族地主們開始幹另一件事:大量驅逐租賃自己土地的農民。根據英國警方自己統計的數據,在1849至1854年期間,共計約有25萬愛爾蘭農民被正式驅逐。
在經過瞭天災饑荒、政府冷漠、人禍驅逐之後,愛爾蘭的總人口從1841年的817,5124人,降到瞭1851年的655,2385人,十年間累計減少瞭一百五十餘萬。據人口普查專員估計,如果沒有發生大饑荒,按照正常的人口增長率計算,愛爾蘭人口將在1851年達到九百萬。
也就是從這之後,愛爾蘭對英國地主和貴族的不滿徹底被激化。大饑荒結束後不久,愛爾蘭就開始瞭獨立運動。但是當時的英國如日中天,很快運動就被鎮壓下去瞭。
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6年,愛爾蘭人看準英國虛弱的時機,在都柏林爆發抗英的“復活節起義”,英愛兩國隨即爆發戰爭。1919年,英國議院內的愛爾蘭議員拒絕任職,他們自行組成瞭愛爾蘭議會,並於1919年1月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發佈瞭單方獨立宣言。當時,愛爾蘭沒有得到國際上的承認,在英愛戰爭開始後,雙方邊打邊談,終於在1921年12月6日,英國給予愛爾蘭合法的自治權,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屬英國,英國也就變成瞭“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到瞭1937年12月29日,愛爾蘭采用瞭新的愛爾蘭憲法,將國名正式定為“愛爾蘭”,宣佈自己成為瞭主權、獨立、民主的國傢。
至此,愛爾蘭和英國的故事也就告瞭一個段落。
(全文完,謝謝觀看,圖片來著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