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在一本名叫《真臘風土記》的指引下,法國生物學傢亨利·穆奧在金邊北方約311公裡處的暹粒(Siem Reap)省省府暹粒,發掘出埋沒在熱帶森林中將近400多年的吳哥王朝都城,消息一傳開來,立即震驚全世界,名列世界人類文明七大奇景之一的吳哥窟,終於再度顯露在世人眼前。
吳哥王朝遺址
當歐洲人發現吳哥時,一開始不相信這是本地文明建造的,他們總認為如此傑出的建築隻可能出自歐洲人之手,於是設想瞭歐洲文明中某個神秘團體曾經來過東南亞,修建瞭吳哥。但是,隨後發現的一個中國人的記載《真臘風土記》,卻讓歐洲人不得不信服,吳哥的建築群就是本地人的產物,柬埔寨地區上曾經建立過一個強大的王朝——吳哥王朝。
吳哥王朝是柬埔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由阇耶跋摩二世於802年建立,至蓬黑阿·亞特1431年遷都金邊為止,歷34代王,628年。蘇耶跋摩二世及阇耶跋摩七世時達極盛時,勢力范圍遠遠超過當代柬埔寨的領土,占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國及老撾大部、越南南部,是東南亞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傢。這個王朝的主體民族為高棉人,原先信奉印度教,後改信大乘佛教。在吳哥王朝期間,王朝均定都吳哥,並大興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廟600馀座,散處於4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景象極為壯觀。特別在12世紀建成最宏偉的吳哥寨,充分表現出吳哥民族的藝術成就。
最後於1432年被暹羅阿瑜陀耶王朝入侵,棄城逃往森林,從此吳哥窟便於世上消失瞭五百年,直至19世紀中葉才重見天日。
而《真臘風土記》這本書又是如何寫成的呢?
《真臘風土記》作者名為周達觀,是一個元朝時期的中國人。元德元年(1295年),周達觀作為元廷派去東南亞地區說服真臘及鄰近小國自動歸附的使團成員之一,在吳哥逗留一年的時間,回國後,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編撰瞭《真臘風土記》,詳細敘述當時吳哥的山川草木、城郭宮室、風俗信仰及工農業貿易等面貌。據他形容,吳哥王朝可說是豐衣足食之地,很多過來做貿易的中國人也不願回國,定居該處。
在元朝,東南亞是一塊特殊的地方。當蒙古人完全占領瞭中國之後,廣東、雲南和西藏就成瞭它的南部邊界線。蒙古人天生就是征服的民族,他們要征服目光所及的所有地區,當他們的目光轉向東南亞地區時,蒙古人卻在越南、印尼、泰國等地接連吃瞭敗仗。陸路上,蒙古人在越南遇到瞭阻礙,海路上進攻占婆和爪哇也不順利。甚至對蒙古人共同的抵抗,還有助於產生東南亞的民族主義。
雖然無法實際上占有這些地區,但蒙古人還是希望獲得宗主權,即表面上的臣服。於是,蒙古皇帝向吳哥派遣使團宣旨,逼迫對方臣服。
公元1296年(元貞二年),周達觀接受瞭朝廷的命令揚帆出海,前往吳哥的土地,歷時一年半,對吳哥進行瞭詳細的觀察。
他坐船從溫州離開中國,經過福建、廣東外的海洋和港口。在當時,從廣東往外的海洋叫作七洲洋,從海南島往越南方向則是交趾洋。他經過交趾洋到達占婆。周達觀從占婆再次出發,到達瞭一個叫作真蒲的地方,這裡周圍的海洋稱為昆侖洋。在越南的南部海洋中有一片群島稱為昆侖列島,昆侖洋指的就是周圍的海域。
到瞭昆侖洋,距離湄公河三角洲就很近瞭。湄公河入海口有許多條支流,形成多個海港,周達觀的船是從第四港進入內河的,其餘的支流都因為沙多水淺而無法通大船。進入內河行駛半個月,他們在一個叫作查南的地方換瞭小船,再前行十餘日,渡過洞裡薩湖(周達觀稱為淡洋),到達一個叫作幹傍的地方,這裡距離吳哥隻有50裡陸路瞭。最終,他於當年7月到達瞭吳哥城。
4995ac1afccac37cb5cfdf6c1d645ca8周達觀航行路線圖
周達觀出使的目的是讓吳哥臣服,他們一到達,吳哥王朝明確表示要服從大國。但人們現在感興趣的不是他的外交,而是他看到的風土人情。
周達觀到來的時候,正好處在吳哥王朝最輝煌的末期,類似於安史之亂前的盛唐時光。那些輝煌的作品都已經完工,周達觀看到的吳哥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吳哥已經很相似瞭。接下來,我們就從周達觀的視角看看當時的吳哥城。
他的記述中當時的吳哥已經有一批中國人在那兒做生意,當地人稱為“唐人”。周達觀通過在吳哥王城一年多的觀察,加上在唐人群體中四處打聽,周達觀在書中將一個真實的吳哥反映給我們。
現代保存的吳哥核心區域,是由北面的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南面的吳哥窟(小吳哥)組成的。
所謂小吳哥,指的是一個帶著城墻和護城河的建築群,這個建築群由於雄偉無比,成瞭吳哥形象的代表。小吳哥的建造者是蘇利耶跋摩二世。周達觀見到小吳哥時,稱之為魯班墓,周圍可十裡,石屋數百間。
吳哥窟平面圖
為什麼周達觀把吳哥窯稱為魯班墓?這與當地的傳說有關。相傳建造這座神廟的是一位仙女的兒子,曾經在大神因陀羅天上的宮殿學習技藝,他也是柬埔寨人尊奉的建築之神。這個傳說到瞭居住在柬埔寨的唐人口中,就把當地的建築之神與中國傳說中的魯班聯系起來。至於將吳哥窟說成是墓地,吳哥窟的建造者蘇利耶跋摩二世死後,遺骨可能就葬在瞭吳哥窟之內。由此,唐人們將這兩個傳說綜合起來,將吳哥窟附會成瞭魯班墓。
從吳哥窟西門出來,渡過寬闊的護城河,向北走半裡許,在路的西側有一座小山,這小山叫作巴肯山,是整個吳哥片區的制高點,也是看日落的最佳地點。山上也有一座寺廟。周達觀稱它為石塔山,當地傳說這是魯班——自然也指柬埔寨的建築之神——一夜造就的。
從巴肯山東面的道路繼續向北半裡,就是著名的吳哥王城,也就是大吳哥瞭。如果說小吳哥隻是個廟,那麼大吳哥就是個典型的城池,是吳哥王的首都。
根據周達觀的觀察,大吳哥通王城,城墻周長20裡,有5個城門,每個門都是兩重。東墻上開有兩個門,其餘的幾面各隻開一個門。城墻之外是巨大的護城河,護城河上,在城門的位置架著壯觀的石橋,橋的兩側有54個石頭雕刻的神祇,規模巨大,面目猙獰。橋的欄桿做成蛇的形狀,每條蛇都是9個頭,54個神祇好像是在用手拉住蛇,防止它逃走。城門上有5個巨大的佛頭雕塑,面向四方,中間一個用金裝飾。門的兩側雕成石頭大象。城墻用石頭壘成,高約二丈。
這一段敘述非常精準,除瞭裝飾用的金子不見瞭,現代的人們看到的城墻、城門、橋還是和當年一樣壯觀,不管是蛇狀的欄桿、石頭神祇,還是城門上的佛頭,都還保留著。
那所謂的佛頭其實是一張張的巨型臉龐,這是阇耶跋摩七世的創造,他在主要神廟和城門上都刻上瞭巨型的人臉(有可能有一部分是根據他的形象塑造的),現代人稱之為高棉的微笑。
過瞭城墻,在吳哥王城中,最引人註目的建築叫作巴戎寺。巴戎寺上也雕刻著200多張石臉。這些石臉和眾多的塔尖,將巴戎寺塑造成世界上最詭異、最神秘的建築。周達觀將之稱為金塔,這說明當時巴戎寺的主塔曾經用黃金包裹,但周圍的20餘座副塔卻仍然是石頭的。
根據他的敘述,巴戎寺的東大門外有金橋一座,金橋左右有金獅子兩個。在旁邊的石屋裡還有金佛八個。這些黃金制品,以及橋梁的痕跡,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至今沒有找到。
在巴戎寺的西北方向是巴方寺。從規模上來講,巴方寺的高度是超過巴戎寺的,周達觀稱巴方寺為銅塔,表明當初寺表面覆蓋著銅。
再往北就是吳哥王的宮殿瞭。由於宮殿是木制的,現在除巨大的石臺之外,什麼都沒剩下。但在宮殿的園子裡有許多土黃色的陶片,或許可以證明周達觀稱隻有國王宮殿和大臣的主屋才能用瓦覆蓋的說法是正確的。
雖然木質結構無存,但在王宮的花園中,也有一座石頭的塔,這座塔保留瞭下來。周達觀也稱這座塔為金塔,表明當初它也覆蓋瞭黃金。
在吳哥王城之外,還有三個巨大的池塘,分別叫作東池、西池和北池。周達觀也記載瞭其中的東池和北池。
從周達觀的描述來看,吳哥王朝是一個等級森嚴的集權制國傢。他在書中描述瞭吳哥王權的威嚴。
國王出行時,除前面的軍馬和旗幟鼓樂之外,還有宮女三五百人穿花執燭,自成一隊。又有宮女帶著金銀器皿及文飾之具,還有宮女手執標槍、標牌作為內兵,又成一隊。
後面是羊車、鹿車、馬車,以金為飾。大臣、皇親騎象,紅涼傘不計其數。國王妻妾,或轎或車,或馬或象,用的是銷金涼傘。
接著才是國王的儀仗,他本人立於大象之上,手持金劍,象牙套著金子。國王用銷金白涼傘20餘柄,傘柄都是金做的。國王四周簇擁著許多大象,大象之外是軍馬。
對於吳哥的等級制度,周達觀也有著細致入微的觀察。比如建築,他不吝筆墨地敘述瞭國王宮殿的奢華,然而,國君以下的房屋卻顯得簡陋無比,甚至大臣的房屋也不允許全部使用瓦片,而尋常百姓人傢更是片瓦不留,隻準用草蓋上屋頂。
在服飾上,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國王可以戴金冠,穿花佈,但普通人隻能纏一塊圍腰。
在柬埔寨所有的風俗中,最令周達觀感到有趣的,是一種破處的儀式。在漢地,由於孔孟儒教和程朱理學的影響,對於處女看得非常重。漢地的周達觀來到吳哥,卻發現這裡的風俗不僅不看重結婚時是否是處女,還刻意要在女孩小時候找來僧道把她的處女膜刺破。
在歷史上,許多國傢由於文獻不全,其歷史和建築往往要從中國文獻中尋找痕跡。人們對於中國文獻的重視,除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之外,就屬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瞭,其記載之詳細和準確,讓人們完全可以對號入座,一一尋找到吳哥周邊的建築。《大唐西域記》對於印度的部分記載得還不夠詳細,常常讓人們猜測不已,但《真臘風土記》這本書即便現代人都可以作為旅行指南使用。從這個意義上,它的確是蒙古帝國時代中國人對外部觀察的一大成就。
然而,周達觀隻是作為一個使臣去往海外,他的使命是有期限的,他生活的區域也主要是在國內。他雖然記載瞭吳哥地區生活著一些唐人,卻沒有更詳細地去考察這些人的生存狀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