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早餐,吃著小馄饨,信手拿起常备桌旁的《雅舍谈吃》读起来,书中,梁先生如此写道:
“儿时,里巷中到了午后常听见有担贩大声吆喝:"馄饨–开锅!"这种馄饨挑子上的馄饨,别有风味,物美价廉。那一锅汤是骨头煮的,煮得久,所以是浑浑的、浓浓的。馄饨的皮子薄,馅极少,勉强可以吃出其中有一点点肉。
但是佐料不少,葱花、芫荽、虾皮、冬菜、酱油、醋、麻油,最后洒上竹节筒里装着的黑胡椒粉。”。
这应该就是当时北平的小馄饨的模样吧。
现如今街上能买到的小馄饨,大多一如我面前的这碗千里香小馄饨,汤底虽香,却总感觉少了一点慵懒,多了一丝匠气。
馄饨这种食物,西汉时就有记载,但当时的馄饨与现在的卖相大相径庭,是一种饼夹馅料并放在汤里煮的食物,称为汤饼。到了宋代,更是有了小馄饨的踪迹,汴京、临安到处都能见到其的踪影,《梦梁录》中记载为“六部前丁香馄饨,此味精细尤佳”。
清代大吃货袁枚对于小馄饨的吃法如他说述:“小馄饨小如龙眼,用鸡汤下之”。
现代的各地的馄饨则更是在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各地方的馄饨可说是百花齐放,风格迥异。
四川抄手常以鸡蛋与猪肉做馅,主打香软顺滑,搭配灵活多变的酱料,呼啦呼啦就能下去一大碗,吃的就是那个畅快。
广东云吞有轻纱般的皮包裹着鲜嫩弹牙的虾仁,外观雅致入口鲜爽,凸显的则是一个讲究。
福建肉燕可说是馄饨中的异类,因为连皮中都带着猪肉,馅料除了肉外,更加入了香菇和马蹄,其软韧兼备的特点以及肉加肉的组合,给人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口感。
江浙馄饨最出名的莫过于绉纱小馄饨,光听名字就能感受到它的婉约秀美。不需要大馄饨那饱满的馅料,小指甲盖那么一点肉,连着汤滑进喉咙的这种爽快,是其最迷人的地方。
大馄饨,多当正餐,吃的是个充实的满足感,稀里哗啦之间,已有吃了一顿大餐的满足感。
小馄饨,宜做点心,求的是“喝”馄饨时候的温润和小确幸。
小馄饨的皮子,要搟的极薄,以晶莹剔透、薄如绢纱为最佳。馅料以纯猪肉为多,要三分肥七分瘦,花功夫将其剁成细致的肉泥后,加入葱、姜、盐进行调味。随后由熟练的师傅用小竹片一刮一捏一折,方寸之间,一个成型的小馄饨就躺到了笼屉上。
至于汤底则更是丰俭由人,大酒楼里常用大骨高汤或者清鸡汤,小馄饨默默地躲在浓墨重彩的鲜醇汤底之后,给予你十分的满足。
小馆子可说十分简单,一点香葱、紫菜、虾皮、蛋皮,再加上点羊脂玉露般的猪油,只消加一勺白汤进去,瞬间就能满碗飘香,这时候的小馄饨摇身一变又成了主角,带领着这些朴素的伙伴,给你体会了一出色香味的宴席。
正宗的上海小馄饨,讲究汤清味鲜,似乎只有搭配质朴的汤头才更能品味到小馄饨的鲜美。
动物君记忆里最好吃的小馄饨,还要数以前家边的“柴丕馄饨”。
这是由一对中年夫妻经营的一家小店。说是店,也就是一辆推车上支著灶台、搪瓷小锅和各种调味品。点上一碗小馄饨以后就便在木质的长凳随意坐下,看着老板娘飞快的清点好小馄饨的只数,一摆手,它们就飞入了嘟嘟作响的锅子里,偶尔听到柴火劈劈啪啪的声响,都会不自觉的咽下口水。
一会馄饨便被端了过来,可爱的馄饨们一只只在锅内翻腾,汤里还飘着翠绿的小葱、澄黄的蛋皮和提鲜的虾皮紫菜,光是这汤的香气就已经让人食指大动。小时候我喜欢在吃之前散上一些鲜辣粉,再用勺舀汤来喝,几口下肚,额头就渗出汗来。随后,馄饨也多少冷了一点下来,我便可以猪八戒吃人参果之姿,趁著温热劲狼吞虎咽连汤带水的吃下这一整碗。
这种豪爽过瘾的吃法,是我儿时的最爱之一。
如今这种黑暗料理式的馄饨摊,在上海已几乎绝迹,十分让人唏嘘。
什么时候,才能再吃上一碗柴丕馄饨呢。
文 || 王大喵
编辑 || 小狼
校对 || 小蛋&小虎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