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這座介於傳統和現代之間擁有摩登之美的國度。看盧浮宮就知道瞭,入口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進去是路易王朝留下的纖細而繁復的建築、畫作以及傢具裝飾。
假如我們到蒙馬特街頭走一走,路過聖心堂、紅磨坊,梵·高筆下著名的露天咖啡館的景象會讓你感到親切,時至今日,這裡仍然聚集著許多藝術傢。但是巴黎不止有盧浮宮,也不隻是印象派大師們的聚集地,在巴黎第四區,拉丁區北側,塞納河邊還佇立著一座重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本期ETN遊學帶領大傢去往蓬皮杜藝術中心。
●●●簡介
蓬皮杜藝術中心,是一棟座落於法國首都巴黎第四區的復合建築。在1969年時,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為瞭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倡議興建的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但是因為喬治·蓬皮杜於1974年因癌癥逝世,所以建築於1977年1月31日完工啟用後,就命名為蓬皮杜中心來紀念他。
●●●建築特色
蓬皮杜中心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鋼骨結構以及復雜的管線。建築興建後,引起極端的爭議,由於一反巴黎的傳統風格建築,許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但也有文藝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高技派”(High-tech)風格。
這些外露復雜的管線,其顏色是有規則的。空調管路是藍色、水管是綠色、電力管路是黃色而自動扶梯是紅色。
盡管有這些極端的爭議,但開館二十多年來,蓬皮杜國傢文化藝術中心已吸引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次入館參觀。它不僅成為瞭巴黎人享受午後陽光的地方,也同埃菲爾鐵塔、盧浮宮一樣,成為世界遊客旅遊清單上難以舍去的一處建築。
●●●評價
蓬皮杜中心打破瞭文化建築所應有的設計常規,突出強調現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系,是現代建築中高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它是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的知識、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寶庫。人們在這裡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吸收知識、欣賞藝術、豐富生活。
“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不僅內部設計、裝修、設備、展品等新穎、獨特、具有現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結構也同樣獨到、別致、頗具現代化風韻。這座博物館一反傳統的建築藝術,將所有柱子、樓梯及以前從不為人所見的管道等一律請出室外,以便騰出空間,以供內部使用。整座大廈看上去猶如一座被五顏六色的管道和鋼筋纏繞起來的龐大的化學工廠廠房,在那一條條巨形透明的圓筒管道中,自動電梯忙碌地將參觀者迎來送往。當初這座備受非難的“龐大怪物”,今朝已為巴黎人開始接受並漸為法國人喜愛。
如果說盧浮宮博物館代表著法蘭西的古代文明,那麼“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現代巴黎的象征。蓬皮杜中心收藏超過10萬件作品,有視覺藝術、繪畫、攝影、新媒體、實驗電影、建築、工業設計等。中心內最著名的就是20、21世紀藝術作品展,包括斯、畢加索、杜尚、達利、安迪沃霍爾等大量傑出藝術傢的作品都展覽於此。
●●●部分館藏賞析
《繆斯》,1935,畢加索
青年時代移居巴黎,畢加索先後度過瞭以表現深沉、憂鬱主題為特色的“藍色時期”和“粉紅色時期”。之後,他又與喬治·佈拉克一起創立瞭立體主義。
就在那時,畢加索受到一位姑娘的靈感激發,開始采取超現實主義的畫法。那姑娘就是瑪麗-特蕾莎·沃爾特。1927年,畢加索第一眼就被17歲的瑪麗吸引住瞭。1935年,瑪麗為畢加索生下一個女兒,《繆斯》便是瑪麗剛懷孕時畢加索為其繪就的。
《自行車輪圈》
《自行車輪圈》是杜尚第一件現成物品藝術,這類藝術作品提出瞭一系列有關藝術創作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藝術的定義問題。這件作品實際上是一個“輔助性的現成物品藝術”:一件普通的物品(自行車輪圈)被稍作改動,上下顛倒著放置在另外一件普通物品之上(廚房高凳)。
杜尚並不是第一位把日常用品用於藝術創作的人;立體主義者們已經在拼貼中這樣做過,當然,那當中的造型和材料安排是需要審美判斷力的。然而,現成物品藝術包含有一種意味:藝術的產生所需要的僅僅是選擇而已選擇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物品。對於這種藝術創作的程序會帶來何種後果,人們曾持有完全相左的結論,但這種思想卻對後來的藝術傢們產生瞭巨大的影響,尤其在杜尚的藝術得到廣泛傳播的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之間。
676832e391f91f5c66270f77c9ee796f
《記者西爾維亞·馮·哈登肖像》
奧托·迪克斯這幅未作任何美化的肖像描繪瞭西爾維亞·馮·哈登的形象,擺在桌上的香煙盒刻有她的名字。奧托·迪克斯與這位女記者結識於“羅曼咖啡館”——“瘋狂年代”(上世紀20年代)裡柏林藝術和文學界知識分子的聚集地。相識時,迪克斯已在柏林生活瞭一年。西爾維亞被表現為一位思想解放的知識分子,獨自一人在咖啡館裡吸煙、喝酒。
但與她的驕傲氣質形成反差的,卻是下半身著裝的凌亂和不大自然的身姿。為瞭完成這幅細致的畫作,迪克斯從前輩大師那裡借鑒瞭釉彩技術,一種將油彩與蛋彩混合的技法,這種奇妙的混合可以同時產生古舊感和現代感。
3f2e69fb442852706501ac55a5978433
《相框》
1925年,弗裡達遭遇瞭一起嚴重車禍。12年後,癱瘓在床的弗裡達·卡洛畫出瞭第一幅自畫像。從此,她的面容特點為人熟知:兩條連在一起的眉毛如飛鳥的羽翼,唇上帶有淡淡的胡須陰影。在這幅畫作中,這張面孔被畫在瞭有劃痕的鋁箔上。頭像周圍的海藍色與鳥的頭冠、心臟處的花朵,及前景中玻璃下方的其他裝飾品相互呼應、渾然一體。
《穿羅馬尼亞襯衫的少女》
1945年12月,馬蒂斯在巴黎的瑪格畫廊舉辦瞭一場名為“穿羅馬尼亞襯衫的少女”的展覽,在展覽上,他通過裝在相框裡的大幅照片向觀眾們公開瞭創作這幅畫作的11個連續階段。最初階段,在花卉的背景中,一位梳著圓環發髻的模特身著同樣滿是花朵圖案的裙子,坐在一張格紋圖案佈面的椅子上。但在最後完成時,所有這些細節都被抹去瞭:人物形象呈現在單一的紅色背景下,她的裙子變成瞭藍色,與寬大的白色袖子形成鮮明的對比。衣服上豐富的圖案讓畫傢可以在創作中盡情地展現他的藝術。盡管表面上看不出來,這幅作品卻是長期勞作的結果,畫傢從1939年11月5日一直畫到1940年4月20日。
《紐約城》彼埃 ·蒙德裡安
在紐約,上百幢的摩天大樓如棋盤般分佈得井井有條;這一切讓畫傢蒙德裡安著迷。1942年的紐約市,畫於1940年皮特·蒙德裡安被流放的紐約。在歐洲經歷瞭一段漫長的新塑料時期後,這幅作品是彼埃 ·蒙德裡安最近研究的特色。憑借著黑色線條和紅黃藍三色圖案組成的抽象畫作,蒙德裡安早已聲名遠揚,而此時,他的風格正在改變。在紐約的創作時期,黑色的線條完全消失瞭,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的線條,這讓他的繪畫更加活潑愉悅。在不同的佈局下,各色線條交叉、重疊,增強瞭結構的視覺活力,也表達瞭對這座城的熱忱。
黑色的格柵被一個充滿活力和歡樂的結構所取代。原色和整個表面的交叉密度創造瞭光的動態。紐約的電燈和繁忙的交通對流亡的歐洲藝術傢產生瞭巨大的影響。
2c64443f29ce08fe32da2fad0ddfee3f
《藍色》
1956年,胡安·米羅定居於被地中海環抱的帕爾馬,住在他的朋友塞特建造的大工作室中。在這裡,藝術傢繪制瞭這組巨幅三聯畫中的第一幅。米羅自認為,1961年他創作的這三幅《藍色》是其之前一切嘗試的集大成者。在這個組畫中,米羅所探討的是追求無極限之感, 正如藝術傢所描繪的:“每當在一望無際的天空中看到一輪新月或太陽,我都會被深深地震撼。在我的畫裡,盡是巨大空曠的空間裡分佈著各種小的形狀。空闊的空間、空茫的地平線、空曠的平原,一切去除雕飾的東西總能讓我念念不忘。”
這座現代博物館藏著法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現代藝術珍品,並在內部建造瞭圖書館,與盧浮宮、埃菲爾鐵塔的古樸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人們喜歡來蓬皮杜讀書、欣賞現代藝術作品,人滿時人們就坐在前面的廣場曬太陽也不願離去,流浪藝術傢更喜歡在這裡表演。
當人們的物質需求滿足後,就會想擁有一份精神需求,ETN藝術遊學為您人生旅途上增添一筆無形的財富,增長閱歷和見識、培養您全球化角度的思維習慣,同時還會在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留給一份終生難忘的記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