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十六年(即南明永歷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的深夜,一群頭戴鐵盔、臉罩鐵面、身穿鐵甲、腳蹬鐵鞋,鎧甲上還圖畫著“朱碧彪文”的南明軍隊,氣勢洶湧的逼近清軍駐守的鎮江銀山柵欄。柵欄上駐防的清軍,從沒有見過這樣怪異的軍隊,看到之後嚇得不敢出來決戰。
把氣焰囂張的清軍,嚇到不敢出來幹仗的明軍,就是國姓爺鄭成功,一手打造的“鐵人軍”。
鄭成功為何打造這隻部隊?這隻部隊戰鬥力有多彪悍?下場又是什麼樣的呢?
1、鄭成功決意打造鐵人軍
順治十五年二月的時候,鄭成功率軍駐紮在自己的大本營思明州,並且把手下大部分將領召集回來,總結以往的戰鬥經驗。
其中提到順治十三年的護國嶺大捷(鄭成功率軍伏擊並圍殲數千清軍)時,清軍八旗極其剽悍的戰鬥力。就算是戰局、地形極其不利,那些八旗兵也敢下馬步戰拼殺,他們到底是打瞭什麼雞血呢?
鄭成功認為原因隻有一個,這些八旗兵都是身披鐵甲,所以不怕血戰:
“先年護國嶺殺敗阿格商所拾衣甲,全身披掛是鐵;所以敢下馬打死仗者,恃有此耳。”(《從征實錄》)
那麼問題來瞭,清軍穿上鐵甲之後戰鬥力激增,那咱們的士兵身披鐵甲的話,戰鬥力會怎樣呢?你們都說說看法。
“今我亦用此披掛,剿殺醜虜(清軍),諸將以為何如?”(《從征實錄》)
眾將都認為可行,但是有一個困難,那就是身披鐵甲的話,士兵的承重能力必須極高。要不然別說走路廝殺瞭,連站都沒辦法站穩,正如部將王秀奇擔憂的:
“今我兵欲以一人穿帶三十斤步行,雄壯者步伐不難,痿小者未見其便。”(《從征實錄》)
據此可見,鄭軍從清軍繳獲的鐵甲,重量是在三十斤左右的;爾後鄭軍的鐵甲重量,相比之下隻高不低,不是虎背熊腰的話,屬實穿不起來。
440dde7fd352c35a99bf9b88c9b517b2
鄭成功很認可王秀奇的擔憂,所以新組建的鐵甲軍,必須是威武雄壯的士兵才能勝任。
為瞭試驗鐵甲的效果,鄭成功找來部將王大雄,穿上繳獲的清軍鐵甲,當著眾將的面演練。因為王大雄武藝高超,力大過人,所以穿上鐵甲之後,沒有任何演練難度:
“雄手執戰椇,步伐整齊,如赴敵狀,動履如飛。”(《從征實錄》)
鄭成功對此番演練很滿意,如果這能打造成一支鐵甲軍,必然能夠“縱橫天下矣”。眾將也表示贊同,於是鄭成功命令手下工官馮澄世,以及工匠陳啟等,開爐打造鐵甲以及鐵面。同時下令給各部,挑選精壯士兵調入中軍,著手組建鐵甲兵。
2、成建制的鐵人軍什麼樣?
三月初一日的時候,鄭成功提拔部將陳魁為親軍左驍衛鎮總兵,陳鵬為親軍右驍衛鎮總兵,讓兩人全權負責組建鐵甲軍的任務。隨後驍衛鎮改為虎衛鎮,陳魁也就成瞭左虎衛鎮總兵,鐵甲軍也就隸屬於左虎衛瞭。
之後陳魁進入各部挑選士兵,武藝是否高強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個高、體大、有力氣。但凡是陳魁挑選出的士兵,必須經過一個舉重考試:把演武亭前三百斤的石頭舉起來,繞著演武亭走三圈。
“設一大石重三百斤於演武亭前,將選中者,藩(鄭成功)親閱,令其提石繞行三遍。”(《從征實錄》)
整個過程都由鄭成功親自監考,如果能夠完成科目,就可以進入鐵甲兵;不行的話,哪來的就回哪去。不然進來也是白搭,身披重甲走不瞭兩步路,就得累趴下。
在挑選完滿意的士兵後,鄭成功開始為鐵甲兵組建編制:
每9人,包括班長在內為一班,其中包括士兵6員(帶班長),夥夫3人。
6人士兵除身披鐵甲之外,其中2人手執雲南斬馬刀,負責全班的近程火力輸出;2人手執盾牌負責防禦;其餘2人手持弓箭,負責遠程火力輸出。其實6人都手持弓箭,但具體分工各不相同;夥夫三人除負責每班飲食外,都要攜帶鐵甲、戰裙、護臂等跟隨在後;一旦遇上敵人,就要立馬穿上鐵甲參戰;平時則可以不穿,畢竟夥頭兵帶的東西就夠沉瞭。
每十班(90人)設一員副領管轄;
每兩副領(180人)設一員正領管帶;
每四正領(720人)設一員協管統領;
每四協管(2880人)設一員虎衛鎮;
左右二虎衛鎮共5760人;
外加火攻兵1200人;
鄭成功的鐵甲兵編制合計6960人。
但根據《小腆紀年》《海紀輯要》《廈門志》等載,鐵甲兵的編制是8000人。
即異口同聲的“鐵人八千”。
29e2a29aa12ad882c805589e85e03d72
荷蘭人筆下的“鐵人軍”;但此鐵人軍非陳魁部
當然這些資料都是後世記載,而《從征實錄》這本書,則是鄭成功手下將領楊英所著;楊英跟隨國姓爺南征北戰,是鄭成功極其信任的人;所以他的著錄是一手資料。至於其他方面的記載,僅供參考,也可能加上其他輔助人員,共八千人。
其中鐵人軍歸左虎衛鎮總兵陳魁統帥;
陳魁以下統兵將領是:左協(管)林鳳、右協(管)王俊、前協(管)鄭仁、後協(管)陳蟒、火攻營倪正;
右虎衛鎮總兵為陳鵬,其下主要統兵將領為:
左協(管)黃安、右協(管)賴興、前協(管)萬宏、後協(管)陳沖等。
左右虎衛鎮都歸陳魁管轄。
鐵甲兵正式成軍,同時也有瞭霸氣的稱呼:鐵人軍。
《小腆紀年》載:“號曰‘鐵人’,望者以為神兵,左虎衛陳魁統之。”
但鐵人軍隻是個俗稱,鄭軍中很少這樣稱呼,仍然以左虎衛鎮稱之。
成軍後的鐵人軍就開始瞭訓練,鄭成功命令陳魁帶隊,士兵們每天早晚穿鐵甲兩次,進行各種體能訓練;直到他們適應這些重甲,能夠輕易進行行軍廝殺為止。每訓練一日,隔天就會進行考試,主要考試項目就是射箭,射術高的士兵能獲得獎賞。
盡管鐵甲軍很辛苦,但這是鄭成功一手組建的精銳,所以他們的軍餉極高:
“每員各給大糧月三、四兩不等。”(《從征實錄》)
這在鄭成功的部隊裡,已經算是高薪待遇瞭。
3、血戰清兵,短暫輝煌
四月初的時候,鐵人軍已經成軍訓練近一月瞭,鄭成功就給瞭他們實戰的機會。
與思明州鄰近的梧州,盤踞著一夥降清的海寇,其首領叫許龍,鄭成功決定搗其巢穴。
四月初十的時候,鄭成功親自率領,包括鐵人軍在內的大軍,出其不意的征討許龍。但許龍比較識時務,得知要挨揍之後,直接腳底抹油跑路瞭。此戰,鄭軍大獲全勝,“所得輜重米粟不計(《從征實錄》)”,並將許龍巢穴付之一炬。
此戰的主力部隊是林勝帶領的左武衛鎮,所以鐵人軍並沒有搶戲,但也是難得的實戰機會。
算是小露瞭一臉。
鐵人軍的一戰成名,則是在第二年的六月,鄭成功率軍北伐到南京,鐵人軍得以大放異彩。
順治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鄭成功親自率領左虎衛鐵人軍為先鋒,向駐守銀山的清軍發起進攻。其中鐵人軍盡200名,而且是步兵,他們要對戰滿漢八旗的800名騎兵,結果大獲全勝。
鐵人軍迎戰八旗鐵騎的時候,排成三疊陣型防守;其中300八旗騎兵進攻鐵人軍正面,身處一疊鐵人軍選擇鐵頭硬剛;任由騎兵往來沖突,鐵人軍絲毫不作躲避,擺成的陣型沒有任何松動。反倒搞得騎兵們沒有辦法,就在清軍騎兵無所發揮的時候,二疊的鐵人軍發動反擊。
“我頭疊之兵任其沖突,安然不動,被我二疊之兵並人馬砍死。”(《從征實錄》)
您還記得鐵人軍裝備的武器嗎?雲南斬馬刀!在一疊戰友的防禦下,二疊鄭軍出擊,上砍人身,下斷馬腿,打得清軍騎兵沒有脾氣。
沒辦法,清軍騎兵的一波進攻失敗後,隻好回身拉槍線,遠距離放箭,企圖殺傷鐵人軍。結果呢?一陣箭雨下來,身著鐵甲、頭戴鐵盔、臉罩鐵面的鐵人軍,絲毫不受一點傷害。八旗鐵騎引以為傲的騎射,到這裡算是吃癟瞭。
隨後鐵人軍發動反擊,清軍的步兵前來應戰,騎兵也下馬加入戰鬥;兩軍攪作一團。但鐵人軍到底是重裝步兵,所以一番血戰之後,打得清軍節節敗退,幾盡全軍覆沒:
“我師奮勇死戰,無不一以當百。虜遂披靡,齊奔下山坡,連人帶馬,跌陷無數。”(《從征實錄》)
鐵人軍一戰成名。
荷蘭人筆下的鄭軍鐵甲軍
到瞭夜裡,鐵人軍在陳魁的率領下,又摸黑進攻銀山的清軍;清軍白天就被鐵人軍血虐一場,晚上又看見這夥“不死戰神”,所以驚恐不已,絕對不敢再出柵欄迎戰。鐵人軍冒死強攻,清軍隻能放箭阻擊;結果在鐵甲面前,弓箭壓根沒有卵用,鐵人軍很快拿下銀山。
“二十二日夜,令陳魁統鐵人軍逼柵。守兵見之駭然,不敢出戰;射之,則箭不能入。鐵人冒死進,柵遂破。”(《小腆紀年》)
其後鄭成功揮師猛進,克復鎮江,兵鋒直指南京。其中鐵人軍戰功卓著,給清軍留下瞭極其恐怖的印象。
比如七月初一日,兵部中軍楊嘉瑞給鄭成功報告說,他派4名鐵人軍到蕪湖巡哨,結果遇到200清軍騎兵,雙方展開對峙;隨後又有4名鐵人軍加入,8名鐵人軍與200騎兵擺開陣勢,結果愣生生嚇跑瞭清軍。
因為清軍被鐵人軍打慫瞭,直接拍馬開溜瞭,這8員鐵人軍也是硬氣,直接追上去開打。最後竟然把蕪湖給收復瞭。8個人就收復瞭一座城池,演義小說也不敢這麼寫:
“八人乘勢追趕去南門,本縣並防守虜兵(清軍)繇(由)北門逃遁。本縣士民迎接官兵八人入城鎮守。”(《從征實錄》)
清軍屬實是被鐵人軍打出陰影瞭。
七月初三日的時候,清軍的增援部隊在副都統噶褚哈、馬爾賽等帶領下,從荊江趕來,企圖從水上解南京之圍。鄭成功令陳魁帶鐵人軍迎戰,陳魁正面沖擊清軍,在友軍的協助,再次大勝清軍。
“眾以矛搠乘之,溺斃過半,水為之塞。”(《臺灣鄭氏始末》)
此戰參戰清軍有萬餘人,陳魁的鐵人軍至少殲敵數千。
兩天後,清軍都統哈哈木再次率水陸大軍會戰,鄭軍也全力應戰,“張英、林勝督鐵人截攻(《臺灣鄭氏始末》)”。又是打的清軍一臉懵逼,清軍的箭射刀砍都沒用,但鐵人軍卻能砍的他們鬼哭狼嚎:
“矢刃不能傷,而斫足競前莫卻,駭避入壁。”(《臺灣鄭氏始末》)
七月十一日的時候,鄭軍抓獲瞭清軍的送信士兵,截獲瞭總督管效忠的求援信。其中對鐵人軍的描述極其恐怖,足見清軍確實被打出瞭心理陰影,而且這種畏懼情緒彌漫全軍:
“俱全身是鐵,箭射不透,刀斬不入,瓜、鎮二戰敗回者魂魄尤驚,策戰者鞠縮不前。”(《從征實錄》)
就沒法打嘛。
4、全軍覆沒,鐵人軍的悲壯落幕
但是此後鄭軍形勢急轉直下,由於鄭成功指揮失誤、昏招迭出,導致鄭軍被清軍反攻。
北伐大業也就徹底畫餅。鐵人軍也就葬身於此瞭。
七月二十二日,鄭軍被南京的清軍反攻,前鋒鎮等鄭軍官兵全軍覆沒,其他各部鄭軍也損失慘重。但是鄭成功沒有及時收手,認為自己還有敗中求勝的機會,所以還想和清軍掰掰腕子。
這天夜裡,鄭成功對鄭軍進行統一部署,其中陳魁的左虎衛鐵人軍,奉命列陣在札大山下迎敵。結果當晚清軍就趁勝出城,完成瞭對鄭軍新一輪的包圍,鄭軍已經是危在旦夕瞭。
二十三日天剛亮,數萬清軍對鄭軍發起猛攻,尤其是重點進攻鄭成功所在的中軍營。其他各部也被清軍分割包圍,彼此之間失去依靠,要麼就是全軍覆沒,要麼就是馬上全軍覆沒。
左虎衛的鐵人軍也陷入清軍的包圍,但畢竟戰鬥力極其彪悍,所以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左虎衛在山下整搠死敵。”(《從征實錄》)
排成隊形跟清軍玩命,但鄭軍大勢已去,左虎衛也孤立無援,尤其是軍心動搖,所以很快就被殲滅:“但大勢已潰,獨力難支,亦在戰沒。”(《從征實錄》)
同時期的鄭成功的幕僚阮旻錫,在其所著的《海上見聞錄》上也載:“陳魁在山下戰敗,全軍俱歿。”
主帥陳魁據記載是被清軍射死的:“陳魁見王師逼成功營,趨援之,中箭死,鐵人軍殲焉。”(《小腆紀年》)
據此可見,鐵人軍在被圍攻的時候,不但要承受清軍的肆虐,還想去玩命救援中軍。但最後的結果都不理想,既沒能搭救中軍,也沒能突圍成功,全部喪身在札大山下。
其實可以想見,盡管鐵人軍全軍覆沒,但必定給清軍造成重大殺傷。
關於鐵人軍如何被圍殲的,《從征實錄》沒有過多記載,隻能參考其他資料。
明末大儒黃宗羲,在其所著的,專門記錄鄭成功的傳記《賜姓始末》中,記載瞭鐵人軍被殲滅的情形:
“陳魁力戰於山下,敗;魁領鐵人,鎧重不可砍,乃輿以去、或斧以斯之。”
也就是說陳魁在最後的血戰中,因為鐵人軍的鎧甲太厚重,所以清軍的刀刃壓根砍不動。於是就換瞭種打法,顯然是有備而來的。
其實就是用重斧劈砍,就算不能破防,也能當鈍器進行重擊,造成嚴重內傷。
a6452e1898a2271636fdc739b7c2d7dd
荷蘭人筆下的“鐵人軍”
“斧以斯之”,就是用斧子劈砍;出自《詩經》中的《墓門》: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墓道門前長滿酸棗枝,揮動起鐵斧就可以鏟除掉。)
至於“乃輿以去”是嘛意思,一種說是清軍用戰車沖撞碾壓,一種說法是用鐵鏈纏繞,也有說法認為是把鐵人打倒後抬走;不一而論。
另外據《從征實錄》載,戰鬥過程中清軍是投入瞭眾多火炮的,這可能也是鐵人軍被殲滅的重要原因:“虜攻具齊備,一齊下馬打死仗,炮矢交擊,無可容足。”
再對鄭軍的分割、包圍、殲滅中,清軍裝備很充足的武器(“虜攻具齊備”),其中應該就包括針對鐵人兵的斧子,或戰車、鐵鏈等工具。而且不斷開炮轟擊,別說是鐵人兵,就算是穿防彈衣也不行,火力屬實有點猛。
而此時距離鐵人兵成軍,已經過去瞭一年零四個多月,鐵人兵也就曇花一現瞭。
最後以一首稱贊鐵人兵的詩結尾:
《臺南謁鄭延平祠(節選)》民國·吳鍾善
“直搗金陵下樓船,鐵人藤甲森戈鋌。以一當十百當千,兵勢嗟如夔與蚿。”
另外:至於後來荷蘭人畫筆下的“鐵人軍”,應該是鄭軍其他的重甲部隊,絕非最早一批的陳魁左虎衛鐵人軍瞭。
(一傢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你不註意防范,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就會增加。傢裡衣物總是晾不幹,被子濕漉漉的,地板和墻面滿是水跡,空氣中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