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
1894年8月1日,日本正式宣战,光绪帝下宣战之诏。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日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895年3月4日,日军“佯攻辽阳,实取牛庄”,围歼湘军主力。
1895年3月9日,田庄台之战,清军在辽南地区彻底溃败。
1895年3月19日,清庭全权代表李鸿章抵达北九州,中日和谈开始。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马关条约》原文明确割让辽东,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当天,沙俄(尼古拉二世)即向德、法正式建议:三国采取共同行动,劝告日本“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如日本不接受此劝告,则由三国“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1卷,第29页。)
六天后,即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拜访外务省次官林董,递交照会,“建议”日本放弃辽东半岛,限十五天内答复。
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清帝国之京畿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翻译成现代中文,即“日本占有辽东半岛,不仅威胁中国首都北京,也使大义朝朝鲜的独立蒙上阴影,阻碍远东地区的和平。”
林董马上向伊藤博文首相和外相陆奥宗光紧急报告,24日,伊藤博文立即召开御前内阁会议,提出三个方案:
第一,即便不幸增加新的敌国,此时亦断然拒绝俄、德、法之劝告;
第二,邀请列国召开会议,在该会议上处理辽东半岛问题;
第三,接受三国劝告,将辽东半岛归还清国以示恩惠。
御前会议最终大致选定第二方案。
伊藤博文当晚离开广岛,25日听取陆奥宗光在病床前的意见。
“总之,应暂先拒绝俄、 德、法三国之劝告,观察其将来会采取何等行动,深究其真正意图,然 后再采取外交上转变之策。”——陆奥宗光
不料,俄德结盟,英美中立,俄国已经进入战备状态,仿佛随时就可以开打。
1895年5月4日,京都会议召开,内阁成员正式决定接受换辽建议。
会上诸君都达成了一个共识:
“对列强可以全面妥协,对大清必须寸步不让”
舆论强烈反对政府接受这些建议以换取赔偿,"战争胜利,外交失败"的喊声四起。
政府顺势提出了“卧薪尝胆”的口号。将其转化为对俄的敌对情绪,并着手扩军(「六六舰队」计划)。
1895年5月10日,日本天皇签发关于归还辽东半岛的圣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