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塑造,水圈参与全球物质、能量的交换、循环。地球上的水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之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海洋是水圈主体,面积占地球71%,水量占97%以上。
1、水循环
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蒸发是初始的、最重要的环节,海陆表面的水分在太阳辐射下蒸发进入大气,条件适宜会凝结降水(大气原理—大气水分与降水部分)。分为三个过程,海陆间水循环(最有意义)、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陆上内循环。海洋是大气水分的主要来源,海洋蒸发的水汽降水回到海洋,为海上内循环。陆地蒸发的水汽降水回到陆地,为陆上内循环。海洋蒸发的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大气环流),以雨雪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地面会出现四种情况:一是通过蒸发、蒸腾返回大气;二是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潜水;三是内流区径流不能回到海洋,水分通过河流和内陆湖泊蒸发再次进入大气;四是以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形式最终注入海洋,第四种情况即为海陆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都是自产自销,海陆循环是在大气环流的推动下形成的陆地、海洋水分交换]注意只有外流河才参与海陆水循环,内流河不参与海陆水循环(如伏尔加河)。
外流河流向海洋,内流河不流向海洋。此处需要注意叫海但不是海的内陆湖。例如里海是内陆湖,乌拉尔河流向里海,为内流河;又如咸海,阿姆河和锡尔河为内流河,再如死海(判断是否为海关注是否与大洋连通,黑海是海)。但无论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都参与陆地内循环。注意内流河流域封闭,外流河流域延伸到海,是开放的。
在全球水循环的过程中,总量是平衡的,但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产生收支差异。左图为全球降水量、蒸发量纬度变化,0-10°N水分过剩;副热带高压区的10°-40°南北纬蒸发量超过降水量,南半球比北半球更为严重;南北纬40°-90°降水量又超过蒸发量,水分“过剩”,南半球更为突出。
水循环对人类农业、交通影响较大,古代人类发展航运,建设地表、地下水渠(新疆坎儿井,减少蒸发)发展灌溉,现代可以运用人工增雨、海水淡化、远程引水(中国南水北调)来改善水分短缺。
水循环的意义在于使陆地水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地表径流会塑造地表的形态(外力作用,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水循环的考查主要涉及盐度问题、湿地和沼泽的形成。例如东北地区多湿地的原因(酱蒸生牛排)[从水循环考虑:降水、蒸发、下渗、径流、排水(地势)]:①降水—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②蒸发—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下渗—地下多冻土,水分不易下渗;④径流—多条地表径流汇入;⑤排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再例如盐湖、盐场的问题,我国有三大盐场(天津长芦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台湾布袋盐场,海盐可以发展海洋化工工业)。天津长芦盐场的形成原因:①排水(地势)—距海较近,有大面积地势平坦的滩涂;②蒸发—春季回暖升温快,多海风,蒸发强;③降水—天津位于华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④下渗—淤泥质的海滩不利于海水下渗。台湾和海南的盐场在岛屿的背风一侧,为雨影区。
人类可影响下渗环节,城市硬地表不利于下渗,海绵城市的建设解决下渗不足的问题。降水强度小、地势平缓、地表植被丰富有利于下渗,可呼吸地面优化了下渗环节。
有一类有趣的问题考查湖泊盐度区别(例如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湖、一半淡水湖,源于中国伊犁河水的注入),盐度区别的形成源于水分收支的不均衡和湖泊形状制约造成的湖水交流不畅(交流畅通盐度均衡)。例如班公错湖的盐度差异形成:①湖泊中段连接处狭窄,妨碍湖水沟通;②径流注入情况不同(亦或是地形导致的降水差异、风力导致的蒸发差异等)。
[量化思维,采用收支分析法分析:湿地即多水,收入大于支出,收入一来自于降水,二来自于地表径流,三来自于地下水;支出一为下渗,二为蒸发,三为地表径流。收入大于支出,即收入多,支出少;支出大于收入,即支出多,收入少]
水体除了自然循环之外,还有社会循环。水体的社会循环为人类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中,不断利用其中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需要的循环过程。
2、河流
(1)河流、水系、流域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河道)流动,是为河流。河流接纳众多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网络就是水系。河流的归宿一些流入海洋,为外流河;一些注入内流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消失于荒漠,为内流河。而河流和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地表与地下),地表的陆地面积称为流域(流域水除蒸发下渗都汇入水体),依据地形划定分水线(流域由地形决定)。
水系按干支流的相互配置和几何形态划分,众多支流汇入干流,称为扇状水系;支流均匀分布在干流两侧,称为羽状水系;一侧支流多,一侧支流少,称为梳状水系;支流和干流平行,河口附近才汇合称为平行水系。根据水系流向可划分为向心状水系(例如盆地)和辐散水系(例如山地)。[了解]
河流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为总落差,某一河段两端的高度差,为河段落差,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比降(反映地势变化)。河流的纵断面可以反映比降(落差),以落差为纵轴、距河口距离为横轴作得。
河流的纵截面图类似于地形剖面图,可结合等高线考查。河流中垂直于流向,以河床为下界、水面为上界的断面为河流的横断面,可反映河道状况(结合北半球右岸侵蚀、流水不同河段的地貌)。
河流可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五段(例如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宜宾至宜昌上游,宜昌至湖口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河源海拔最高,通常与山地冰川、高原湖泊、沼泽和泉相联系;上游紧接河源,河谷窄,落差大,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纵断面呈阶梯状,多瀑布和急滩;中游水量逐渐增加,落差减小,较为和缓,流水下切减小河床较为稳定,流水侵蚀和堆积大致均衡,纵断面呈平滑下凹曲线;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流量大,堆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滩和沙洲;河口是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高级河流处,常有泥沙堆积和分汊现象,入海、湖处形成三角洲。
[思考: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①流域面积:除干旱区外,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水量越大。②流域形状:圆形、椭圆形流域降水容易向干流集中,易形成巨大洪峰;狭长型流域洪水宣泄较为均匀,洪峰不集中。③流域高度:影响降水形式和流域内的气温,进而影响流量(冰川、积雪融水、地形雨)。④流域方向:干流方向对冰雪消融时间有影响,流域向南,降雪可快速融化,反之则推迟到春季融化
(2)河流的补给
河流的补给有五种主要形式:一是大气降水(主要补给形式),特征为降水变化与径流变化同步,一般都为夏汛(特别注意地中海气候区为冬汛)。降水补给可以考查径流的季节变化,季风气候、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雨型,径流季节变化小。[注意长江中下游7/8月的伏旱]
二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冬季才有的积雪),一般在较高纬度(有积雪才有),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季节性积雪融水河流有春汛(春季气温回暖积雪融化),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有两次汛期:小春汛(季节积雪融水)、大夏汛(降水补给)。[有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的河流的典型特征]。
三是永久性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例如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有高海拔山地和冰川是地区特征。我国西北出现时令河(夏季有水,冬季断流),永久性冰川积雪融水补给河流为夏汛(夏季气温持续升高,冰川大面积融化)。我国西北河流与东部都是夏汛,但有区别,西北河流水量较小,冬季断流。我国西北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有汛期、冬季断流)、年际变化小(影响因素主要为热量,年际融水量变化较小)。我国西北时令河,可发展绿洲农业。
四是地下水补给(最稳定的补给水源),河流与地下水一般为互补关系(特殊①地上河情况,只能河水补给地下水:黄河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②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无法补给河流)。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只需要看河水是多还是少)
等潜水位线
河流的流向一般与等潜水位线递减方向一致(由高到低:水往低处流),与等潜水位线凸向相反为地下水补给河水;与凸向一致为河水补给地下水(作法可作潜水流向,指向河流为地下水补给河水;离开河流为河流补给地下水)。地上河的情况较为特殊(例如黄河,河床太高,只能河水补给地下水)。
五是湖泊水补给,丰水期河水补给湖泊,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水。湖泊对河流径流起到调节作用,使河流流量变化趋于平缓(可以据流量变化判断河流流向)。下图A到B湖泊削弱洪峰。
河流五种补给类型的比较
河流的补给类型往往并非单一,而是综合各种类型共同作用。
(3)河流的特征
河流的特征包括内外流分类和水文、水系特征(结合材料分析)。
(1水文特征
口诀:量季沙冰汛速能
流量:取决于补给形式,补给多流量大,一般看气候降水
水位季节变化:取决于补给形式,一般看降水季节变化(或冰川、积雪季节融化看气温)
含沙量:含沙量大小,看地势落差、流速(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强)和植被保护情况
冰期:冰期的有无和时间长短,取决于气候气温,>0℃有冰期,<0℃有冰期,常考温带海洋性气候。若有冰期并且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则会出现凌汛(例如黄河几字形拐弯西侧和入海处、松花江都会出现凌汛),凌汛为高纬结冰,低纬河水流到结冰处受阻挡抬升,造成洪水灾害(可以爆破清除冰面)。
汛期;考虑汛期的长短和出现时间,取决于补给形式。
流速:流速的快慢,取决于地势落差。
水能:取决于流量和落差(地势),可以建设水坝发电。
(2水系特征
口诀:向程网面差支
流向:河流流向,读图结合地形判断
流程:河流长度,读图判断
河网密度大小:流域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的渗水性、抗侵蚀能力是决定因素,读图判断
流域面积:读图判断
落差:结合等高线图、地形地势判断
支流形状:放射状、向心状水系等
(4)河流与地理环境
河流是流域内自然地理背景下的产物,河水是以不同形态和以不同途径转化的降水为来源的,只有进入河床的水量足以保持经常流动即足以弥补蒸发和渗漏造成的损耗(收支分析法,收入>支出),才能形成河流。湿润地区河网密集、径流充分,干旱地区河网稀疏、径流贫乏,河流的地理分布受气候的严格控制。河流的水文特征多取决于气候,水系特征多取决于地形地势。河流水源的补给形式、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与冰期长短,都受气候制约;例如降水的多少决定河流补给的来源,气温等影响蒸发量的耗损,降水时空分布、降水强度、降水中心和移动方向影响洪峰,而风和湿度对径流产生间接影响。流域海拔高度、坡度等影响径流汇聚,地表物质组成决定径流下渗,植被对径流有截流作用。河流水文情况无不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河流反映气候和地形地势。
河流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河流参与水循环,热量和矿物质也可随同水分一起输送,南北向河流输送热量,对流域气温起到调节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为外力作用塑造地貌,地表高处不断夷平,低处不断填充。河流是山地景观的重要创造者(喀斯特、丹霞地貌),也是大小冲积平原的奠基者,也是内陆和海洋盆地中盐分的积累者。
河流在荒漠可形成绿洲,人类继而发展绿洲农业。河流对交通运输、灌溉、发电和水产养殖、旅游观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5)河流的开发
河流的开发模式:五水开发(航运、水能、旅游、养殖、灌溉)口诀:航水养旅灌
可以考查修建某水利实施的优点:生活生产供水+调洪调蓄调节气候+五水开发(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调节径流量,降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使水量平稳,水位升高,有利于发展航运;增大落差,开发水能,优化能源配置结构,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污染;发展旅游观光;增大库容,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例如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发展水电和航运(水坝建设多级船闸),增加旅游景观,水能+矿产发展冶金,库容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
也可以考查某条河流的通航条件:或考查水能资源开发条件。通航有利条件:①地势平坦,水流平稳(不平稳可结合旅游地理发展漂流)。②量大季小(水流量大,季节变化小)。③沙小冰短(含沙量小,无冰期或冰期短—俄罗斯发展铁路,因为水运航道冰期长)。④通航里程长,河道呈网状。[Tip:水流平稳地平坦,河流较长成网面,含沙量小冰期短]注意通航条件好≠航运价值高(典型例为亚马孙河,通航条件考虑自然,为能不能通航;航运价值考虑人文,为有没有必要通航)。
水能开发条件一看自然条件,看水量大小和地势落差;二看人文条件,看能源需求(必须性:有没有必要开发)和科技实力(可能性:能不能开发)。但水能资源丰富地区并不一定都适合开发,还要考虑地质条件(板块交界,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脆弱)和能源需求(收入方面—能源需求小)、开发难度(成本方面—开发难度大)。
[补充:等潜水线]等高线一般为实线,等潜水线一般为虚线。等潜水线的应用:①可判断地势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基本与地形起伏一致(为地下水在不渗水层上形成的自由重力水位),潜水位比等高线变化和缓。②判断河流和地下水补给关系,取河流与潜水位线相交点,作切线,判断河水和两侧水位高低(适用凸高则低和凸低则高),进而判断补给关系。
③判断潜水流向、流速(类似于等压线):垂直于等潜水线,由高流向底,密集流速快、稀疏流速慢。④判断水井的深度:等高线数值-等潜水线数值(类似于高差计算)。
3、海洋
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四部分。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深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1)海水性质:温度、密度、透明度(了解)
海水的温度决定于热量的收支状况,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大气对海面放出的长波辐射、海面水汽凝结、暖于海水的降水、大陆径流和地球内部热源也是海水的热量来源。海水温度的消耗主要为蒸发、对大气的辐射、与冷空气的对流热交换。海水表面接受热量后,会通过热传导传播至深海。
海水温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北半球2-3月温度最低,8-9月温度最高,温带海洋水温变化最为明显。
温带海洋冬季普遍存在混合层(温度相同),春季形成较弱海水温度梯度,夏季温度梯度最大,进入秋季海水表面温度下降,混合层加深,形成突出的变温层(联想地下温度与地表温度的比较,夏季地表温度高于地下温度,冬季地下温度高于地表)。
海水温度日变化受太阳辐射日变化影响(天气也有一定影响),水温最低通常出现在4-8时,最高水温出现在14-16时,但日较差不超过0.4℃并且只表现深度10-20m水层中,在晴天或静风时,邻近大陆的浅海区,日较差可超过1℃。
海水表层平均温度变化于1.7℃-30℃之间,最高水温出现在赤道以北(与太阳辐射有关),称为热赤道,水温由热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半球多陆地,等温线较不规律,南半球近似平行纬线。北半球同纬度水温比南半球高。不同性质的洋流交汇处,海水温度梯度大,等温线特别密集。
海水的密度约为1.022-1.028g/cm3,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有关。温度升高密度减小,盐度增加密度增大。纯水密度在温度4℃最大,随盐度增大,使密度最大的温度降低。
海水的颜色取决于海水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红光、橙光、紫光20m深度就被吸收,绿光和黄光更深,极少蓝光可以达到1000m,射入海水的光线被吸收和散射,只剩下蓝光。海水的颜色也与生物类型和泥沙有关。
海水的透明度离大陆越近越低,离大陆越远越高,与海水颜色、浮游生物、悬浮物质(如泥沙)、海水涡动(运动)、入海径流有关。
(2)海水运动
(1潮汐 潮汐是由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为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为落潮。涨潮时海面最高为高潮,落潮时海面最低为低潮。高潮与低潮的差值为潮差,潮差以月(农历的朔望月,了解即可)为周期变化。
潮汐是受月球和太阳引力形成的,月球质量虽小但距离近,对地球引力较太阳大,这种引力使水面升高形成潮汐。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一日内朝向太阳、月球和背向太阳、月球各一次,一日内发生两次涨落潮,高低潮间隔6h。
(2潮流 潮汐涨潮、落潮形成潮流。潮流的流速、水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①风力大;②喇叭口形状;③河水的顶托作用。我国的钱塘江口、亚洲的波斯湾、南美的麦哲伦海峡、北美的芬地湾都以潮高著名。
潮流对航运和发电有意义,大型船舶可在涨潮时进出港口和河流,潮流可以用来发电。
(3波浪 波浪按成因可分为风的作用形成的风浪、地震或风暴产生的海啸、潮汐形成的潮波、气压突变产生的气压波、轮船航行形成的船行波等。
波浪最常见的为风浪,波浪的大小与风力、风向、地形等因素有关,也与风与水面的作用距离有关(可看作是风推动水,风做功,与力度大小、作用距离相关)。近岸波浪较高,远海波浪较缓(波长大)。
(3)洋流
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大规模水平运动就是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海底起伏(海底陆地的地形)也会对洋流造成影响。大陆使洋流转向(地转偏向力影响转的方向),岛屿使洋流产生分支。
(1洋流的成因与分类
按照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寒流与暖流为相对概念(并非绝对温度比较),暖流比流经海区海水温度高,寒流比流经海区海水温度低。高纬流向低纬通常为寒流,低纬流向高纬通常为暖流。
寒流与暖流可与等温线结合,考查等温线的数值、递变、弯曲方向与洋流的关系。
等温线数值递变判断半球,洋流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结合数值递变可判断寒流与暖流。洋流流向+半球=洋流性质,洋流流向+等温线递变=洋流性质。
洋流按照成因划分,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风海流是风与水面摩擦推动海水流动形成。风海流即为盛行风驱动的洋流,如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冬逆夏顺)、南北赤道暖流等。下图为三圈环流与理想的风海流模式图。
密度流是由于盐度、温度等导致的海水密度差异,形成密度流(密度小流向密度大),一般形成于海峡。例如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盐度高(封闭海水交流少,地中海流入径流少,夏季蒸发强降水少),密度大,(密度大相当于重量大,下沉)表层海水水面低,故表层海水由北大西洋流向地中海。[航船冬季大西洋驶向地中海,顺风顺水]
深层海水作为补偿流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再如红海密度流,红海密度大,海水经曼德海峡流入红海;基尔运河密度流(波罗的海与北海,波罗的海密度最低,表层海水由波罗的海流向北海)。
补偿流有水平向补偿流和垂直向补偿流。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离岸风吹走表层海水,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底层海水温度低,为寒流。[信风带离岸风往往形成上升补偿流]
(2)洋流的分布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性质洋流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现阶段高考地理的洋流考查重在判定洋流的性质,放松了对洋流名称的考查,洋流的分布可以分海区掌握。
(1北印度洋海区
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由季风驱动,影响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南亚季风冬季东北、夏季西南,夏季自西向东,冬季自东向西,故洋流为冬逆夏顺(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方向可判定季节)。
北印度洋洋流冬季都是暖流,夏季有索马里寒流(上升补偿流,形成季节性渔场,夏季西南季风离岸风造成,该寒流也是索马里沿岸沙漠形成的重要原因)
(2其他海区:太平洋海区、南印度洋、大西洋海区
一看半球,二看纬度,三看陆地东西岸,使用“8”、“0”法则判定(北半球“8”南半球“0”)。
半球+纬度+海陆=流向+性质(知三求二)
用“8”、“0”模型找寻洋流分布规律
一判定半球,北半球用“8”法则,南半球用“0”法则。二看纬度,中低纬(<40°)北半球看“8”下环,南半球为“0”[中低纬洋流环流北顺南逆];中高纬(>40°)北半球看“8”上环,南半球无此种情况。三看海洋东西侧,陆地东即海洋西,陆地西即海洋东,结合“8”、“0”洋流流向判断洋流性质,即只要知道了半球、纬度和海陆位置,就确定了洋流的流向,继而进一步判定洋流性质。公式总结为半球+纬度+海陆(洋流在海洋西侧或东侧)=流向,流向+半球=性质,综合得到半球+纬度+海陆=流向+性质。北半球中高纬,8上环海洋东暖流、海洋西寒流;北半球中低纬,海洋东寒流、海洋西暖流。南半球海洋西暖流,海洋东寒流。综上,中低纬度海洋西都是暖流,海洋东都是寒流,无论半球。
半球+纬度+海陆=流向(+性质),公式可反求,例如已知某地纬度30度,在大陆西侧有一自南向北流的洋流,即已知纬度(中低纬)、流向(自南向北)、海陆(大陆西侧海洋东侧),可求半球,思考中低纬用8下环或0,8下环海洋东侧应为自北向南流,0海洋东侧为自南向北流,故此地位于南半球,寒流自然得知。
或考题结合等温线的一陆南七陆北,判断海陆。右图,已知北半球(例如结合河道侵蚀堆积,等高线判断河流方向来确定半球)纬度(中低纬),已知该区域有一寒流,虚线为等温线,判断季节。北半球中低纬用8下环,寒流可知是大洋东侧,即图中东侧为陆地,陆北为七月,北半球夏季,可结合时间分异现象判断其他问题。
从成因看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云本不动,风吹云动;水亦不动,风推水动。风推动水形成洋流(风海流),风是洋流的主要成因,风海流构成洋流的主干骨架。为弥补海域水量损失,其他海域的海水补偿流动形成补偿流。
全球洋流与风的成因模型
从赤道开始,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在赤道南北形成两个自东向西的暖流,为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海水在西侧增多,同时受到陆地阻挡,形成方向相反的赤道逆流(暖流)。
北赤道暖流遇到陆地阻隔,右偏转向北形成暖流,北太平洋海区即日本暖流,北大西洋海区即墨西哥湾暖流(注意南赤道暖流合并形成的圭亚那暖流)。南赤道暖流左偏形成暖流,南太平洋海区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南印度洋海区为厄加勒斯暖流(被马达加斯加岛分为两支,岛西侧为厄加勒斯暖流,东侧为马达加斯加暖流,此处为岛屿对洋流的影响),南大西洋海区为巴西暖流。
中纬度(30°-40°),受盛行西风影响(外加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形成自西向东的暖流,北太平洋海区为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海区为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缺少陆地,洋流长驱直入,直面南极,温度较低,为寒流,即西风漂流。
北半球中纬洋流遇到陆地分为两支,一支向高纬,形成暖流,北太平洋海区为阿拉斯加暖流(可看成北太平洋暖流延伸),北大西洋海区为北大西洋暖流延伸(海岸线与洋流方向平行,便于洋流延伸);另一支流向低纬,为寒流,北太平洋海区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大西洋海区为加那利寒流。南半球中纬洋流遇到陆地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高纬到低纬的寒流,南太平洋海区为秘鲁寒流,南印度洋海区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南大西洋海区为本格拉寒流。(此处寒流也可看作离岸风形成的上升补偿流)
极地东风吹动下形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为南极环流,北半球北极寒流入侵低纬即在大洋西侧形成寒流,北太平洋海区为千岛寒流、北大西洋海区为拉布拉多寒流。
[总结]洋流主要由风力、密度、补偿形成,风海流是骨架,风海流既有依据三圈环流推出的大洋环流,也有季风形成的局部海流(例如北印度洋、我国附近)海陆分布和地转偏向力会影响洋流的走向。洋流分布总体呈现“8”、“0”,北半球2个“8”(北太平洋海区、北大西洋海区)、南半球3个“0”(南太平洋海区、南印度洋海区、南大西洋海区)。
(3)洋流的影响
洋流的影响分为自然影响和人文影响。对自然的影响包括对气候、生物等,洋流产生海雾对航行也有影响。
(1气候 洋流由低纬向高纬输送热量,暖流影响区域气旋广泛发育,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反气旋发育,降水少。暖流增温增湿,增盐(同纬度暖流海域比寒流流域盐度高,暖流增温,加大海水蒸发),使气候向高纬的延伸(例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寒流降温减湿(常见的沙漠附近往往有寒流),减盐,使气候向低纬度延伸(例如秘鲁寒流导致沿岸热带沙漠气候几乎延伸到赤道)。
(2渔场 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海水扰动明显,营养物质上泛,饵料集中)。海洋锋(寒流和暖流交汇形成)附近渔场较为集中。四大渔场的北海道渔场、拉布拉多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冷海水上泛,带动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丰富,例如四大渔场的秘鲁渔场和本格拉寒流形成的渔场。浅海大陆架宽广的地区易形成渔场,光照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陆地径流入海地区易形成渔场,水体扰动,陆地径流带来营养物质。
(3航行 寒流、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例如伦敦雾都,寒暖流交汇、工业发展空气污染颗粒较多。寒流、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浪,例如好望角。顺流航速加快,减少能耗;逆流航速减慢,增大能耗。
(4污染 洋流加快海水净化速度,但也扩大污染范围(例如石油泄漏),洋流的流向是污染物的扩散方向。
4、其他水体(补充知识)
(1)湖泊
地面洼地积水形成的较为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有洼地),水是湖泊形成的物质基础。地貌条件与物质基础往往不匹配,例如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为有洼地却没水,四川盆地等是有足够水量却缺乏封闭性。因此湖泊多仅占盆地一小部分,大盆地形成若干小湖。
内外力作用都可以形成湖盆,地壳断陷、下沉可以形成构造湖;死火山口可以形成火山湖;冰川侵蚀洼地形成冰川湖;山崩、熔岩、冰川阻塞河谷形成堰塞湖;风蚀盆地积水形成风蚀湖;喀斯特作用形成喀斯特湖;浅水海港被沙堤分离、河流截曲取直后形成湖泊;冻土融化地表下陷也可以形成湖泊。人工可以造人工湖。
湖泊依据不同标准分类,按湖水来源分为海迹湖(过去曾是海洋一部分)、陆面湖;依据湖泊和径流的关系分为内流湖和外流湖,内陆湖没有径流入海,常为咸水湖;按湖水存在时间,可分为间歇湖(季节性湖泊)和常年湖。
[思考:结合河流补给思考湖泊的水源补给,降水、冰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是湖泊水的补给来源]
(2)沼泽
沼泽是平坦或稍低洼但过度湿润的地面。沼泽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水体沼泽化,沿岸水生植物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有机质大量沉积形成泥炭,湖盆变浅,最后形成沼泽。河流形成沼泽过程类似,河水深度不大、水流速度不快也可以形成沼泽。
二是陆地沼泽化,森林沼泽化或草甸沼泽化,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后,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培育苔藓植物,最终形成苔藓沼泽。地表长期处于过度湿润状态(尤其是河水泛滥和其他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地下水)或地下水出露,低洼处水分积聚,草甸植物有机质积累形成泥炭层,形成沼泽。沿海涨落潮被海水淹没平坦的海岸带可以形成沼泽;高山高原冻土面上(甚至平坦的分水岭上),由于冻土阻碍下渗,即使降水不充足也可以形成沼泽。[沼泽的形成与植物密切相关]
(3)地下水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三类。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消耗是蒸发和渗透,受气候和水文影响大,水量不大季节变化剧烈。坡度较陡地区降水易以地表径流形式流失,不易形成上层滞水,坡度缓地区易形成上层滞水。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不透水岩石形成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面到隔水层中间的岩石称为含水层,大气降水、地表水可以补给潜水。潜水面随地势起伏而发生起伏波动,降水、地表径流丰富地区,潜水面上升,潜水位高;干旱区、半干旱区降水少,大气降水补给潜水较少,河水、湖水表面往往高于潜水面,河水、湖水补给潜水(黄河地上河,补给潜水)。潜水也具有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水温会发生改变。
承压水是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在地形适宜或人工开凿可自流出露。(例如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
(4)冰川
冰川是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通常不会短期消亡。地面触及雪线高度(雪线是理想模型)是冰川发生的必要条件(还需要有水),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
冰川按照规模、地形和形态可划分为山岳冰川(中低纬山区,发育受严格限制)、大陆冰川(发育在两极)、高原冰川、山麓冰川。
南极大陆是世界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北极地区格陵兰岛、加拿大极地群岛也分布有冰川。亚洲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天山、帕米尔高原也分布有冰川。北美洲分布在阿拉斯加,欧洲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阿尔卑斯山。非洲冰川最少,因为纬度低,气温高,且降水少,雪线高。
冰川分布高度受雪线严格控制,山区在气候稳定的条件下每年最热月积雪的下线为雪线,雪线以下为季节积雪区,以上为多年积雪区(雪线以上夏季有雪,雪线以下夏季没雪)。气温、降水、地形影响雪线,气温有纬度递减和垂直递减,因此纬度越低,雪线越高;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北半球山地,一般北坡比南坡雪线低(北坡大多背风坡、阴坡,注意天山北坡迎风坡),地势较陡地区雪线可能高(因为冰川重力下滑)。雪线最高出现在副热带(气温高,降水少)。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①冰川反射太阳辐射,降低气温,影响气候。②冰川参与水循环,补给河流和湖泊。③冰川推进会破坏植被,阻碍土壤发育,迫使自然带向低纬和低海拔移动(地球气候的冰期演变),冰川退缩自然带向高纬和高海拔移动。④冰川作为外力作用,参与塑造地貌。⑤人类试验开采漂浮冰缓解淡水不足的困境(全国卷高考地理)。
[总结]水体原理承接地球圈层分化,首先介绍水圈的组成,包括陆地水和海洋水,其次介绍水循环原理,描述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大循环三个过程,论述水循环对自然气候和人文的影响(农业、交通等)。
按照水圈组成介绍陆地水和海洋水,陆地水最重要的是地表径流—河流,确定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论述河流分段及特征,思考河流的补给来源(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永久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探究每种补给类型的特点;接着介绍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量季沙冰汛速能、向程网面差支,探究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后从人文的角度考虑河流的开发,五水开发模式和发展航运、建设水电站的区位。
海洋水首先介绍了海洋的性质,如温度、密度、颜色,描述海水的运动(潮汐、潮流、波浪),随后进入洋流专题,介绍洋流的分类和成因,以洋流公式+“8”、“0”判别法解决洋流分布,以洋流成因推导记忆全球洋流,其后探究洋流的影响,包括渔场、海雾、波浪、污染。
最后简要介绍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的相关知识,探究影响雪线的因素。
地球上的水知识体系
自然地理现象时间分异:海洋水温季节梯度(夏季大梯度、冬季混合层),海水密度季节变化,季风洋流流向,潮汐海面日变化,河流补给类型的季节差异(降水、积雪融水、永久冰雪融水),湖泊地下水与河流的冬夏补给关系,水文特征径流、含沙量、水能变化。湖泊水面、潜水水位、冰川高低的季节变化。
自然地理现象空间分异:海水等温线半球分异,洋流的半球分异,洋流的纬度分异,河流水文水量、季节变化、汛期、冰期、含沙量的地带性,雪线的纬度分异变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