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人的门槛精,似乎是公认的看法。至于喜欢不喜欢门槛精的上海人,除了自恋者,外人大多宁可避而远之,或者敬而远之。据说,门槛精就是洋泾浜“Monkey精”。没有人会喜欢猴子般的人物,何况,猴子再精也是猴子,只见过猴子进化为人,没听说过人“进化”为猴子的。
门槛精就是“门槛”精。“门槛”是门框下面的横木条或者石条,还引申出窍门、经验的意思,譬如“上海人做事讲究门槛”,“这个人是老门槛”,以及得寸进尺的“门槛效应”。(注释: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门槛”有高低之分、精糙之别,还能反映房屋主人的身份和智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从皇宫、大臣私宅到平头百姓的家,门槛的高低、材料的精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越雷池一步,哪家僭越了,都会遭杀身之祸。
上海人要面子,又不敢公然冒犯,就做出一种“活络门槛”,可随意撤换。平时需要低调时就用低门槛,需要装门面时就换上高门槛,体现出一种灵活变通的智慧。
清朝光绪年间,上海有个江南名医叫陈莲舫,医术高明,求他看病的人几乎踏破他家的门槛。陈家的门槛破旧低矮,与江南名医的身份很不般配,有人叫他做个活络门槛,陈莲舫又弯不下身段,后来,他索性花一大笔银子,托人到京城,捐了个刑部郎中的官衔。
张之洞
陈莲舫当官了,家里的门槛高了,上层官场的人走动也多了,后来,经张之洞等大官的推荐,他做了专给皇上看病的御医,自然家里的门槛也越做越高、越做越精致了。
陈莲舫刚到宫里时,正好碰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同时生病,而且病情症状也完全相同。当时,太医院的医师们开了许多方子,老佛爷和圣上吃了丝毫不见效,气得要砍这些太医的头。陈莲舫给太后和皇上把脉看苔后,确诊两人的病都不重,那些太医害怕杀头,一味开补药讨好,太后和皇上只是滋补过度了。
陈莲舫医案秘钞
陈莲舫坐下开方,刚提起的毛笔,忽然悬空停住了,为什么呢?原来,清宫里有个规矩,御医开的药方必须由皇上亲自过目。那时,皇上的疑心病很重,如果药方里没有滋补的药,难免会遭欺君之罪。陈莲舫左右为难,毛笔提起又放下,他将毛笔在那方端砚里捻了又捻,终于,计上心来。(未完待续)
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件趣事,一点谈资。听知沪者说那些曾经的上海故事。如果想得到音频文字版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沪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