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現“鄉下人”理性蒙昧方面,最典型的莫過於《蕭蕭》。它和沈從文的另一個作品《菜園》主題比較接近。在這裡,沈從文並不從正面寫沖突、矛盾以及應之而生的高潮,它們都放在情節和細節之後,他側重於人性,以寬和的態度、從容的筆致、牧歌的情調、舒緩的情節、充滿泥土味的氣息與豐富而微妙的細節,來寫勤苦、狹隘又有著質樸生機的農人們的生活,體現瞭沈從文作為藝術傢那明朗、優美的感受,帶給人新的啟示。一個平和的陳述句,就定下瞭小說的基調:“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瞭十二月是成天會有的事情。”
蕭蕭,一個純樸、天真的小女子,是個孤兒,12歲上就被嗩吶吹進瞭農傢,出嫁作瞭童養媳,丈夫才3歲,還吃奶,她叫他弟弟,她心裡並無愁煩,不想、也不懂愁煩。在抱抱丈夫、做做雜事中,她像棵蓖麻一樣原生、自然地成長。
“幾次降霜落雪,幾次清明谷雨,傢人都說蕭蕭是大人瞭。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糲飯,四季無疾病,倒發育得這樣快。”無孔不入的都市文化侵人,引起自然生活秩序的錯亂和美麗風景的污染,帶來瞭悲劇。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暗暗呈現出來。14歲,她聽從自然人性的召喚,在雇工花狗,來自城裡流浪漢的山歌聲中,變成瞭個婦人,懷瞭孕。
“她有時覺得害怕,不許丈夫走開;有時又像有瞭花狗在身邊,打發丈夫走去反倒好一點。”
一句淡淡的點染,說出瞭這個糊塗的女孩子心裡隱隱有瞭害怕與快樂的爭執。可是,道德觀畢竟是抽象的,不使她恐懼,有瞭孩子,具體的身體變化卻讓她著急、害怕,打算逃走,還沒有動身,就被發覺瞭。傢裡的人“各按本分亂下去”,婆婆傢的祖父請來蕭蕭的伯伯,商量按規矩或沉潭或賣人做妾。沉潭的規矩,也是那些荒謬的城裡讀書人定的,幸虧娘傢婆傢沒有讀“子曰”的人物,因此,伯伯不忍,蕭蕭有驚無險,就留下,等人來看、來買。但卻沒有人來,丈夫又不能離她,傢人就消極地執行規矩,蕭蕭有驚無險,又住下瞭,一直到她生下兒子,“團頭大眼,聲音宏壯”,個個都喜歡,蕭蕭就不外嫁瞭,“照規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
在整個事變過程中,蕭蕭的生命在一種無法預料其結果的人生浪濤裡浮沉,任何一種偶然因素都可能使她改變命運。然而,在蕭蕭自己,精神世界還是一片荒原,生命處於被人支配的自在狀態。除一度曾朦朦朧朧感到要逃走外,沒有任何影響自己命運安排的主觀努力,生死禍福全憑別人安排。
10年後,蕭蕭與小丈夫圓瞭房,生下第二個兒子時,全傢又忙著給蕭蕭的大兒子迎娶媳婦瞭。當接親嗩吶吹到門前時,“蕭蕭抱瞭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小說結尾處,嗩吶聲中,又一代蕭蕭進瞭門,體現瞭一種輪回,醞釀與萌芽著新的變數,一代又一代繼續著她們悲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