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柯柏文 今天你戴首飾瞭沒
廢話不多說,先介紹一下溞,即枝角類這種小生物。其實看這篇文的各位估計早知道溞是個嘛玩意兒,但是為瞭表現出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儀式感(???),先來一段簡介。簡介來自360百科:枝角類(體長0.2~1mm,視具體種類而定,如大型溞可達到4.2mm左右),長圓形,分為頭部和軀部,側扁體節不明顯。除頭部裸露外,身體其餘部分包被於透明的介形殼瓣內。頭部有2對明顯的觸角,第1對觸角較小,第2對特別發達,可分為內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劃動,為運動器官。胸肢4~6對,擺動時可產生水流, 上有長剛毛,可將食物過濾後送入口中。
▲隆線溞(Daphnia Carirata)
絕大多數生活於淡水、池塘、湖泊、江河中,是魚類的重要食餌,故俗稱"魚蟲"。可人工培養,作魚類的餌料,如蚤狀溞。全世界僅有少數種類(約11種)分佈於海洋沿岸水域,我國沿岸常見的僅5種,如烏喙尖頭溞(Penilia avirostris)。
aa49b3b89c384a0a33c60c7de9722a3d▲這是我以前在學校附近某河水裡撈出來的10倍放大鏡下的其中一個屬
▲再來一張。就算不是主要研究對象,多觀察,對於科研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翻出瞭某本水生動物圖鑒。經對比,目測是裸腹溞屬(如果持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貌似,困惑眾多相關實驗者的問題裡,較常見的一個就是:-1.培養基裡的白色絮狀物-這嘛玩意?先上圖,估計大傢看完都會抱頭痛哭。友情提示,正在進食或者準備進食的童鞋就不要往下翻瞭:
8711a0cc69de2cd62fd3f486ca71f370▲......???▲感謝農科院的小夥伴提供的照片。和我當時所見一毛一樣的節奏瞭TAT
當時飼養的無論是什麼溞,隆線溞大型溞裸腹溞,無一例外都遇上過類似情況。四處求救都找不到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隻能見機行事(如何見機行事,文章後邊會提到)。就算到瞭後期總算把溞給養好瞭,依舊不甘心。畢竟有果必有因。一直找啊看啊各種折騰,後來,我可能開始瞭解這些白色絮狀物瞭!!1.白色絮狀物,我認為是類似於油膜的物質。隻不過是培養基裡的油膜,其本質和湖泊的油膜相同。2.那麼,湖泊等水體的油膜是何方神聖??它們屬於雜質、有機質的聚合體。其主要特性是有黏性,池底或水體表面都會有。-2.1油膜產生的原因-動植物及藻類屍體腐爛後形成的物質,常見於清塘不徹底的池塘;鮮魚或冰魚投喂後產生的(未經清洗投喂會更多);螃蟹腸胃消化腺病變,導致吃下去的餌料並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便排出體外瞭;淤泥厚的池塘於養殖中期底熱返底,造成的底層有機質釋放。-2.2油膜的危害有哪些?-油膜很多的話,能夠封在池塘水體表面,阻礙空氣與水體交換,長此以往易導致缺氧、缺碳(類似於把水面上倒瞭一層油,氣體溶不進去);油膜多,水體粘性大,微風不起浪,會導致水體流動性差;油膜裡的雜質、有機質會成為蝦蟹魚等苗種階段的潛在餌料,這些臟的物質被吃下去後易導致消化不良甚至腸炎(昨晚巡塘發現,油膜多的角落聚集瞭很多蟹苗,此點需重點關註);油膜是比較臟的一類物質,多瞭之後便容易滋生更多的有害蟲及有害細菌病毒;油膜大量存在的池塘,隨風飄蕩易附著於水草上,長此以往水草表面黏附厚厚一層泥銹,水草就很難生長起來瞭。溞吃藻類的對不對?對比水體的油膜註釋,有木有發現:woc,似曾相識的趕腳!請一一對比~然後就馬上明白原因出現在哪,然後再研究應對措施關於油膜的註釋和危害來自山東東平湖飼料集團,感激:http://www.dphsljt.com/index.php?a=shows&catid=11&id=284-3.來說說大傢最最關心的問題:怎麼辦才好?-這裡來提提我當時養溞和做實驗的時候的“見機行事”。首先大致提一下,我們當時做實驗的環境是淡水,用超純水配的培養基。投喂的是CV小球藻。根據經驗:a.一旦出現這些白色絮狀物瞭,就算不換培養基,也一定要及時把這些白色絮狀物給弄走。我們當時是用膠頭滴管吸走,不然絮狀物會越來越多,會GG。先把溞養好瞭,才能安心找克服辦法。另外,群養會導致絮狀物的加速產生。狀況差的時候千萬別把所有溞都丟在一個大燒杯裡!最好把較好的溞挑出來,在小燒杯裡獨居、孤雌生殖。情況好轉後再放一起飼養也不遲。b.如果用自來水養溞,請問這個自來水是否經過充分曝光?請問自來水水質如何?如果用培養基養,請問有沒有再三檢查母液濃度等,是否正確?c.如果培養基等均排除瞭問題,嘗試降低投食藻類的濃度,太多的藻細胞,溞可能吃不完。藻細胞死翹翹瞭不影響水質才怪?請回到上文看油膜產生的原因。這裡可能有童鞋提問瞭,投喂的具體濃度是多少?我的回答是,it all depends.別打我,真的要視情況而定。(那你說個鬼的英文,裝13?)比如說,經過那堆白色絮狀物的折騰,溞的健康狀況不會很好;這時為瞭讓它們更好地“調整體質,適應新環境”,喂的藻濃度寧可少不可多。d.把控好換水/培養基的時間,特別是在群養+溞的生活培養基水分蒸發得快的場合。溞在比較理想的實驗環境下繁殖得快,你想想,密密麻麻的溞寄在一個小環境內,所產生的代謝廢物,再加上一堆它們沒吃完的藻細胞/酵母啥的......換培養基,隻能自己把握節奏,畢竟不同環境不同因素。不能太頻繁瞭,頂多24-48小時/換。況且,如果太頻繁瞭,溞在健康狀態不好的情況下,沒法適應頻繁更新的環境,那就等著給它們收屍吧......根據經驗,要是溞健康狀況堪憂,它的身體和腿都會纏繞很多的雜質啥的。要不還是放幾張“溞健康狀況堪憂”的形象生動的圖吧......在此特意嚴重警告(不是友情提示瞭!),正在進食或者準備進食,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童鞋,就千萬不要往下翻瞭:
▲就算你沒養過溞,但是你也能通過這些圖感受到這隻不健康的隆線溞的深深絕望......事實上,當時整個實驗組都一同感受著這些溞的痛苦與絕望dd5117c34bc69e7e0f54a15895313d0d▲左下方的那個深色囊泡,不知是不是“鞘”。由於當時的時間和實驗條件的限制,沒深入研究......▲這是患病幼溞。等不到它的成長......
如果想要高清圖,可以留言......orz-結尾-情況不好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靠:小燒杯單獨飼養+較低濃度的食物+每天2次以上的觀察和總結渡過難關的......且不是%渡過,剛開始毫無經驗的時候,試過一天之內死掉幾千隻辛辛苦苦養瞭兩個月的溞,那個心塞,令我們人生第一次體驗到:真正程度的壓力和痛,是不會令你流淚的。然而,隻要有心,總有豁然開朗的那麼一次!由於筆記本硬盤崩瞭,很多圖都沒放上來。如果有其他疑問,歡迎留言。迫切需要大傢的反饋~未完待續~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