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馬戲團是我的曾祖父:來自於山東省德州陵縣的楊可元原中華馬戲團(人奉綽號楊小辮)自晚清創建瞭當時非常著名的馬戲團,並在全國各地進行技藝表演,一直長盛不衰。得到全國各地不同階層人士的認可。期間表演技藝雙馬騎行是當時全國僅有的,期間另有蹬石墩,碎大石等等多個享譽歷史節點的優秀節目。
我的父親與母親:中華馬戲團/天津雜技團最早空中飛人:現年已86歲
山東雜技馬戲團說馬戲,又稱戲馬,在中國歷史悠久。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就有“馬戲鬥虎”的記載。山東雜技馬戲團說這時期,馬戲的技藝之一叫做“騙”,《漢書》註稱為“戲馬之術”。
0e87cada12fa0b74988cb0ff4818ddc4
在三國之時期,馬戲表演也很普遍。《魏書·甄皇後傳》說:“後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傢人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唐代,馬戲表演已達很高的水平,其中“透劍門伎”尤為精彩。“透劍門伎”就是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劍,間隔分成幾組,有如房椽,寒光閃閃,望而卻步。表演得駕乘小馬,奔騰跳躍,飄忽而過,人馬無傷。
山東雜技馬戲團說到瞭宋代,馬戲技藝更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給皇帝表演馬戲時,就有引馬、立馬、騙馬、跳馬、倒立、拖馬、飛仙膊馬、鐙裡藏身、
趕馬等多種多樣的馬上功夫。清代的馬戲,又有新的創造。咸豐皇帝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觀看馬戲表演。馬戲表演藝術大顯身手:“有一足立鞍鐙而馳者;有扳馬鞍步行而並馬馳者;有兩人對面馳來各在馬上互換者;有甲騰出乙在馬上戴甲於首而馳者,曲盡馬上之奇。
我的曾祖父自清代年間既成名(人送綽號:楊小辮)在當時班主郭雲翔將心愛的女兒嫁給我的曾祖父之後,建立瞭屬於自己的馬戲團!當時起名為“中華馬戲團“並在全國巡演,因為將我傢鄉曾祖父父親楊如九,兄弟楊可興,楊可元,兒孫輩楊發財,楊發徳等隻要有表演能力的都招攬到團體內,進不到表演團體的親屬以及鄉親,大多也會跟隨馬戲團做一些拉洋片,賣糖人等其他力所能及的小生意。所以團隊的發展壯大是肉眼可見的。也就在那個時候,久負盛名的中華馬戲團在有瞭充足的資金後,在祖籍翻建房屋,購置土地,成為瞭在當時比較殷實的傢族。
民國時期的中華馬戲團盛名依舊,遊走於全國各地巡演期間,富甲一方的達官顯貴盛邀演出,從南方廣東到東北奉化,在當時經濟發達地區無不留下辛勤的汗水。也正因為對於文化的傳承與喜愛,所得饋贈各式各樣精美器物也不在少數。(因與當時收藏傢張伯駒也是故交,並且相互交流收藏經驗)並一一予以珍藏,雖破四舊毀壞遺失大部分不能取回的以外,能保留下來的遺珍也是精美異常的。也是因此,我的曾祖父出於擔心寶貝完全被毀,也因為出於對父親的偏愛,就將也不能換錢的惹禍物件都給瞭我的父親,並再三囑咐一定要保管好。直到我們生活到新華路308號,這一批難得保留下來的遺珍一直保留在地下室那個漂亮的水曲柳木質櫃子中。
咸豐寶鞏局當千傳世母錢
在我13歲那年,喜歡收藏郵票的我重新見到瞭父親的收藏,並開始瞭找資料的旅程。見證每件物品可能性的珍貴,但遺憾的是那個年代除瞭購書,根本沒有其他渠道瞭解這些相關的知識,但那種不同的工藝著實吸引瞭年輕的我。直到實在找不出任何可以認知的狀態,又不屬於實用的器具,所以我的父親就把這些寶貝都交到瞭我的手上。這就中瞭那句馬未都的名言,因知而貴,不懂真的毫無意義。這一晃下來的接近40年間,做過設計部長,企業管理的我一直沒有放棄對寶貝的研究,雖有遺失但保留下來的也能使我的知識得以豐富。也因為做的行業就是機械,對材料學,工藝,化學方面的特長,再對美學,歷史等的研究上的興趣,讓我總算初窺這批藏品的端倪。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瞭。畢竟經歷過76年大地震後的父親,也是擔心有朝一日物品的損毀,再有就是每天工作上的忙忙碌碌,也是顧不上吧。
6幾年被迫破碎的宋汝窯雜技團著名藝人受贈書畫作品傳世藏品(博物館展覽)
20世紀40年代,我的曾祖父決定立足於天津,並在已經身體不適合演出的時候決定由其侄子楊發奎接班(人送綽號:楊黃瓜)合意組建 “雙盛馬戲班”,後又恢復名為“中華馬戲團”,時有演職人員50餘人。均為楊氏傢族成員。中華馬戲團常年在天津搭棚,做長期演出,成瞭紮根天津的演出團體。馬戲演出不可以沒有馬術,馬術表演中有“八步趕韂”“腳蹬雙鞍”和不同形式的“女子馬術”等。當然還有其他節目,如走繩索、耍壇子、空中飛人、馴熊、馴猴、馴羊等。
當時間來到瞭建國初期,我的姑奶奶楊香菊作為蹬技二代傳人,曾在天津西沽公園可以腳蹬千百斤的《重蹬技》節目,獲得瞭當時極大聲譽。不過目前蹬石墩這個節目早已失傳,在當時楊香菊表演的《蹬石墩》項目,受到瞭賀龍,以及其他全國同行業的贊譽。
我的父親楊玉斌,人送綽號(空中飛人)主要表演項目就是全國當時最早的保留項目“空中飛人“並在5幾年開始全國范圍內巡回展演,在當時盛名一時!空中十字飛人 是一項群體大型高空節目。演員在距地面10幾米高空的踏板上蕩來蕩去和作翻跟頭等功夫動作的表演。最為驚險的是倒立頂著踏板的同時,要在晃動的踏板上手腳同時晃動套圈,並有其他助手演員將一個又一個套圈飛起,我的父親必須用臂膀或腿部穿入並防止套圈停止擺動!再有就是要在晃動的大繩倒立狀態下,用手腳接住翻飛的小碗!這需要的是演員不僅要具有過人的臂力和熟練的技巧 ,還必須掌握速度、距離和時間差,靈敏、果斷、自如地控制自身軀體。眼疾手快地 配合應對,所以節目一經推出便火遍全國。
但是由於73年我的爺爺得瞭幽門癌,我父親雖然是楊傢一脈技藝傳承人,但是由於需要照顧我的爺爺,也不得不於74年因為爺爺的病逝,哭壞瞭一隻眼睛的父親而於76年放棄舞臺生活,具體的時間已經無法記清楚瞭。同年調動到四新紗廠,管理退管會管理工作。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楊發奎我的親大爺在演出節目中的珍貴照片,因馬匹喂夜草踢中胸部癌變卒於年輕時期。
a8e2bcc1bb51b57ffdae23f9c42c997b
解放後,他們還吸收瞭天津人加入馬戲團,如杠子名傢孔祥瑞、榮景安,武術傢孫連貴等50年代,原華僑馬戲團有“飛人明星”美稱的孫占鳳偕丈夫韓象瑞及其同伴加盟天津市人民馬戲團,將幾個馬戲節目,特別是“空中十字飛人”等獨有的高空節目帶到天津。她擔任主演和教師,培養出一批馬戲和高空節目的青年演員如楊玉忠、楊玉斌、楊金貴、楊發儉、楊寶昌、於志良、王士安、王士平、劉玉生、裴玉霞、王秀玲、王秀蘭等。“文化大革命”期間,馬戲大篷被“砍掉”,獨有天津特色的馬術節目隨之絕跡。由天津總工會牽頭,組建的公私合營下的天津雜技團進入瞭新的篇章,期間有河北省,以及其他地區雜技技藝團隊加入,但由於為瞭保留優秀項目,不符合的逐步勸退。但有瞭公私合營,中華馬戲團才有瞭大規模改擴建後的天津雜技團,並開始瞭正式的登上舞臺的表演。
fa782364d1def780df8decd57fe425e3
附表:天津市未公私合營前的演出以及改制後的主要演出表
我作為中華馬戲世傢傳承人,為我的傢人,我的祖先感到驕傲和自豪,百年歷史,百年滄桑和巨變,都未曾讓我的傢族有所動搖信念。深深的熱愛這片熱土,並為之奮鬥,為之而驕傲。畢竟歷史已逝去,但我作為文化傳承人,有必要真實記述這一段歷史,為瞭一段技藝,也為瞭在將來的追述。
中華馬戲團歷史研究者:
中華馬戲世傢歷史傳承人:
父親:楊玉斌(口述史實)
次子:(整理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