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
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
过程。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是构成教学过程
不可缺少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是教和学双边
活动的中介,只有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使教和学双方发生相互作用,否则就不可能有教学过
程。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一)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早在约公元前 6 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
—行(亦有人概括为学—思—习—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观点(《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
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9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
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
律。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19 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
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他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提出了独特的五步教
学法。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
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教学阶段。
(二)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这里的认识不等于“认知”,是一个层次高于心理学中的认识的哲学概念,即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积
极的反映,概括了心理学上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等全部活动和过程。
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即教与学,但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
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
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简洁)性与高效性
(3)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形成
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即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主。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
同时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教学过程是
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是学生亲身获得的感性认识。间接经验指的是他人的认识成果,这里主要指人类历史经验
的沉积。学生的认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直接经验,另一个来自间接经验(主要是现成的书本知识)。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由不知发展到知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
用和证明,可避免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的掌握大量的文化
科学基础知识。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的经验,
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要让这种知识内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
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
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等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
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互动性规律)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
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1)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
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2)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3)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
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2.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2)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
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
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
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
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片面的、错误的。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不学习知识就谈不上智力的发展,学生没有知识,分析和思考问题就没有根据。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智力发展得好,可以使学习知识的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并能灵活运用。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 18 世纪,兴盛于 19 世纪,20 世纪
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发展能力,因而是片面的。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 17 世纪,盛行于 18—19 世纪,衰落
于 20 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
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
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
的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
校脱离生活,因而也是片面的。
归结起来:形式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实质教育注重知识传授。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
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
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1)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
(2)知识的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正如赫尔巴特
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
前途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学习;另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
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心理准备)
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种教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二)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中小学的课堂教学
往往是从学习和感知教材(主要是教科书)开始的。感知教材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
体的表象,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
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它有难度,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上爬坡、登高、在认
识上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牢保持在长时记
忆中,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所学的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地吸收新知识,自如地运用所学的
知识。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
(四)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在教学中,单靠动脑理解知识是不行的,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
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
实验等。此外,运用知识当然不只局限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它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的发挥等。
(五)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查知识的目
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
识技能的情况,以便及时改进。
SMAW-FeII-2G-12-Fef3J焊接指导书 焊接方法:手工电弧焊 接头形式:板对接接头 焊接位置:横焊 材质:Q345R(16MnR) 试 ...
雪莲培养物Tissue culture of Saussurea involucrata是原卫生部在2010年5月公布并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公告名称是“关于批准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