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家这个话题在知乎很火,我也谈谈这个问题。
据我的观察,做题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朴素唯分数论的做题家与精致利己主义的做题家。
这类做题家在互联网上被统称为小镇做题家,主要指的是出身小城市,埋头苦读考上大学,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
在我们的初高中阶段,学校努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室花园”。在这个温室里,竞争是相对公平的,有努力就回有回报,所有的努力围绕着高考这根最大的指挥棒。只要你埋头努力,你的成绩会有肉眼可见的变化,你未来的命运也与你的学习成绩直接挂钩。
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小镇做题家在这种高强度单线程做题训练中形成了固化的做题单线程思维:认为这世界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做题解决的,谁排名靠前谁就是英雄,985院校的毕业生未来一定强于211院校的毕业生,211院校的毕业生未来一定强于普本双非院校的毕业生,在校绩点高的同学毕业后一定比在校绩点垫底的同学过得好。
实际上,进入大学临近毕业时候,他们发现高校的教学并不是以就业为导向,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著专业课、忙于各类的活动,争取各类奖学金,但最后发现,竟然被身边的同学弯道超车了。走上社会后,发现一切更是不一样了,只会做题/刷绩点/考证书的小镇做题家很难融入社会,之后很多人变得迷茫且无力改变现状。
如果这类做题家在学术道路上一路过关斩将,斩获荣誉,以后的出路也不错,至少能在科研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有些做题家(评论区就有)却幻想“一招鲜吃遍天”,做题做出优越感,内卷卷出荣耀感,初高中被迫做题还不够,还要大学阶段继续做,进入社会继续做,把这套做题路径发扬光大,到处疯狂输出制造“做题家价值观”“做题家文化”: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按照在校成绩的绩点和竞赛排名分配资源,一定是社会的错。
普通的小镇做题家,认为做题才是唯一成为“人上人”的路径,对其他道路嗤之以鼻,对艺术生等颇为不屑,这还只是停留在私人叙事“人生观”的领域;膨胀的小镇做题家,那可不得了了,要扩展到世界观的宏大叙事,这类人以理工科学生居多,认为只有他的学科才高级,认为国际竞赛奖项才是最公平的评价方式,认为只有理工科技术人才才可以支持现代化进程,“技术”科学(事实上不是科学)统治一切,无所不能,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华而不实、歪理邪说。
这类小镇做题家,总觉得自己是科学家,是推动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的主力,实际上这些人就是做题届的家,和科学家没有一点关系。所谓的“技术”科学也许做题家自己相信,但绝不会“献身”。所谓的科研和论文全部是自己为了个人世俗进取获得利益的敲门砖,但这依然不妨碍他们因此获得鄙视链上的顶端优越感。一旦发现自己内卷出来的奖项在别的领域不被认可,立刻气急败坏觉得这世界待他不公。
这类小镇做题家似乎怎么都不能想明白:
为什么我的同学明明在校成绩一塌糊涂,他通过投资房地产积累了千万身价?
为什么我的同学明明在校期间从不学习,他毕业却顺利考取了国家公务员?
为什么我的同学专业课程一窍不通,他考研却去了比我保研更好的学校?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是非线性竞争的。
这类小镇做题家把一切都“技术化”,把人物化、庸俗化、螺丝钉化。做题家总是抱怨自己是工具人,实际上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自己自觉选择做工具人。以他们最推崇、科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政界上至总统议长,下至普通县长,几乎都是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很难见到理工科毕业生从政的现象。
这类小镇做题家推崇的工具理性,决定了他们即使不排斥人文学科,也事实上根本领会不了其人本主义的人文精神和关怀。工具怎么会有人类的情感?他们和真正心怀理想的科学家的不同,后者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福祉和人类命运。这类小镇做题家输出的宏大叙事也往往高度非人化、工具化,他们往往喜欢鼓吹星辰大海,就是不见活生生的个体。他们言必称“清华姚班最牛”“微软工作最牛”“菲尔兹奖最牛”,对他人的评价就是这个人获得了多少理工科竞赛奖项。
这类小镇做题家最偏爱的就是内卷与竞争,却往往很难学会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我周围就有这样的朋友,即使后来他们来到了大城市,但骨子里还是刻着对于竞争近乎偏执的热爱,以及往往不由自主地爱占便宜。想起一个曾经的同学,他会因为无关紧要的考试没有考进前五名而郁郁寡欢,也会因为奖学金名额而和辅导员起争执。即便是他不喜欢且不需要的东西,只要是能内卷,他就会卷到极限。这每一条都是无关轻重的小事,但累积在一起,就是大格局和视野的丧失,以及注定难堪大任与执拗的性格。说句政治不正确的,很多小镇做题家可能更容易有奇怪的行径,但这个更多只是因为成长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匮乏,所造成的不安全感。
这类小镇做题家因此最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人为制造的虚假稀缺;二是面对更大的世界的贪婪心以及害怕失去。因不曾体验过繁华而显得难以抑制的欲望,每一点可以占的小便宜,每个微不足道的锱铢必较。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种病态的行为。害怕失去,害怕错过每一个机会,想拿到大学阶段每一个奖项,想占到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便宜。在这两种情绪的夹杂下,一面相信自己总会在“做题”(泛指竞争)中胜出并陷入无意义的人为制造的稀缺,一面又有各种难以抑制的欲望而害怕错过与失去,必须占到每一个便宜,抓住每一个奖项。时间久了,越来越迷茫。如果再被人利用了这个弱点,就是天生的资本家韭菜。
在我来看,摒弃这类做题家思维在于解构自己的欲望,并承认自己所在的环境。你总要慢慢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机会和需求,什么是人为制造的稀缺。你也总要明白人生注定会错过一些东西,你不可能得到每个机会,你不可能占到每个便宜,你不可能拿到大学阶段每个奖项。主动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选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长久下来,自然人会轻松很多。
这类做题家其实算不上做题家,他们与上文中朴素唯分数论的做题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不单单解决的是课本上的试题,更是在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和逻辑,研究社会评价体系给他们出的题。
他们的方法论是用目标和结果反向推导过程——只要满足目标的核心考察指标即可。
精致利己主义的做题家会很容易发现考评体系中的核心考察指标和漏洞,从而很轻松地通过每次量化考核。
在我以往的回答中,我就举过这个模型的例子:大学玩四年毕业公务员。
在这个模型中,公务员考试的核心考察指标是行测、申论和面试分数,与本科阶段的专业课成绩无关。
于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做题家迅速推导出这条行动路径:我本科/硕士只求混毕业拿到两证,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训练公务员考试,最后的公务员考试分数一定比四年/三年埋头苦读,忙于GPA和竞赛活动的同学好。
发现没有?精致利己主义的做题家鉆了很大的空子:本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初衷是筛选品学兼优的青年学子进入党政机关,高等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精致利己主义的做题家巧妙利用了两个漏洞:
1.在大学里60分和100分拿着同样的毕业文凭,在公务员招考面前完全平等。
2.公务员招考门槛仅仅为本科/硕士毕业而不要求在校成绩,考察指标为行测、申论和面试分数。
他们迅速提高了核心考察指标的分数,顺利通过了关键环节的考试。
这类做题家往往都会用做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益:
如果他们是上市公司董事长,他们会要求财务部门做出漂亮的报表而非注重公司真实的业绩。
如果他们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他们会要求学生只关注考试所考而非全面掌握知识。
前一类做题家如果在其他方面身无长处,其实可以向后一类做题家学习,他们做的是社会评价体系出的题,而不单单是课本的题。
(報告出品方/作者:開源證券,諸海濱,趙昊)1、公司情況:深耕智能終端產品,2021年營收上漲39%1.1、發展歷程:成立於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