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這麼幾個“出血”的患者(病例ABCD):
病例A
近一年有一兩次月經中間出血,量不多,2-3天自己就好瞭,也沒什麼特別的不舒服,就沒當回事兒,孕前檢查,今年準備結婚啦,想來醫院做個孕前檢查,做B超發現“宮腔高回聲 直徑約1.6*1.2*0.8cm”。怎麼辦?先試孕還是先治療?要不要手術?做什麼樣的手術?
病例B
近兩個月做完瑜伽後總是少量陰道出血,咖啡色,非常少,短褲上點點滴滴的,小腹有一點點微微隱隱不舒服,就像來月經的感覺,月經幹凈後來醫院檢查,做B超“內膜0.39cm,未見異常”。內膜不厚呀,B超沒發現異常,可我為什麼一運動就會出血?
病例C
自從月經初潮以來,月經就不規律,經常兩個月左右來一次,上瞭大學就更嚴重瞭,大姨媽越來越少走親戚瞭,3個月到半年才來一次,體重也越來越重,逐漸頭禿油頭黑面,月經量通常很大,多的時候1-2小時濕透一片衛生巾,有時還滴滴答答半個月還不幹凈。這不,大學畢業瞭、找瞭工作、找對象、結婚,準備要孩子瞭,準備瞭大半年沒要上,到醫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厚、有息肉,做瞭宮腔鏡摘除瞭息肉,發現息肉局部癌變。天哪!我要生孩子!這下,我的子宮能保住嗎?我還能懷上寶寶、把孩子生下來嗎?
病例D
絕經一年多瞭,有一兩次出血,量不多,也沒有其他不舒服,過幾天自己也會幹凈。每年檢查宮頸TCT、HPV都是正常的。於是去醫院檢查,B超發現“內膜4mm,回聲不均勻,卵巢有小卵泡”。我為什麼會出血?再出血怎麼辦?我會生癌嗎?要是一直出血我該怎麼辦?
臨床診斷思維
以上病例,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異常子宮出血。
哎呀,出血啦!怎麼辦?!
找大夫----醫患互動問答-----邏輯推理----分析判斷----確定方向----明確診斷----精準治療
一般情況能分清出血與月經的不同。但總有例外:比如萬一這一次月經是延期瞭的呢?比如還處在月經容易不規律的哺乳期;比如剛剛用過緊急避孕藥;比如頻繁出差,出血亂到分不清啥啥……
通常,經過婦科檢查,就能分辨出血來自宮腔與否。比如遇到“今早還有鮮血”,來做婦科檢查,陰道內的分泌物一點血跡也沒有,別說新鮮血,就是咖啡色的陳舊血也沒看見,這通常不是來自宮腔。
這個問題跟關鍵,因為這是兩種診斷思路的分水嶺,一定要先排除跟懷孕有關的異常出血可能(自然流產、宮外孕、葡萄胎等滋養細胞疾病……)。除瞭詢問病史外,簡單有效的方法是:驗血,查HCG。
Ok,很快,跟妊娠(懷孕)有沒有關系的出血就得到瞭明確。
瞭解宮腔內有無器質性病變,除瞭婦科檢查外,最基礎的檢查就是咱們的B超啦。平時有沒有體檢?有沒有肌瘤?請註意的一點是,單位體檢時的B超因受軟、硬件的限制,通常不會標註子宮內膜的厚度、有沒有息肉啥的,因為這不是體檢B超的菜。也就是說,有沒有子宮內的器質性病變,還是到醫院檢查、做B超,以免遺漏發現異常情況。
專業的B超大夫會對子宮內膜有詳細的描述:內膜厚度、回聲是否均勻、有無異常回聲?高回聲還是低回聲?有無血流信號?高回聲的,一般是內膜息肉瞭,有的還可見囊腔……
請先跟我看一段宮腔鏡下發現內膜息肉的視頻(即前面提到的病歷B)(內膜0.39mm):
宮腔鏡用最直觀的方式,明確瞭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
由於患者的息肉位於宮頸內口,這是個活動相對活躍的部位(宮頸活動度相對與宮體固定)。所以可以還原一下這樣的場景:患者做瑜伽時體位變化,子宮可能會有相應的前傾、後傾的變化,宮頸內口(可以想象這個部位類似“手腕部”)也隨之擺動,於是此處內膜的息肉不堪其擾,局部松動,於是,出血瞭……
視頻中,都是小的息肉,息肉的根部松軟,用活檢鉗鉗夾、扭轉後可以輕松取出。如果有大的息肉,可以用異物鉗鉗夾扭轉取出。再大超過2cm的,可以用電切絲切斷息肉的蒂部、分次取出。
子宮內膜息肉
這是非常常見的疾病。患病率7.8-34.9%。即便是絕經後出血,內膜息肉仍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我們常常在備孕、體檢的人群中發現它。
小的內膜息肉常常沒有癥狀,隨著時間的積攢,息肉也常是月經間期出血、排卵期出血、運動後出血的原因。
常伴隨其他疾病:有子宮肌瘤者、有痛經月經多者、檢查常發現宮頸管息肉者……
34c93c29b230fe849da6bf4901950c33
efb2d470107c0d3b2ca164f62d209ad5
內膜息肉需要治療嗎?會影響什麼?
引起出血。在絕經前出血的患者中10-40%是內膜息肉引起的。
導致不孕。美國AAGL《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和治療實踐指南》中提出內膜息肉宮腔鏡手術後可以提高生育力。這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可見一斑:2019年我的幾個宮腔鏡內膜息肉術後的患者,現在已經懷孕4、5個月瞭,雙方都感到瞭美好。
惡變。惡變率因人群不同而差異很大,大約0-12.9%。也就是說,有些人,子宮內膜開始時表現為息肉,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腫瘤的易感性,有部分患者會發展成為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甚至內膜癌。
與惡變有關的因素有:息肉大小(>2cm)、有無其他高危因素,比如肥胖、糖尿病、代謝疾病、乳腺癌患者長期服用他莫昔芬,如果有這些情況,一定要到醫院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小問題,早治療,一定是性價比最高的。
診斷治療,用診刮or宮腔鏡,這還是個問題嗎?
並不是。
25%的息肉是可以自行消退的。尤其是<1cm的息肉。
目前臨床中使用的GnRH(諾雷德、達菲林、抑那通等)、曼月樂等均處於研究觀察階段,尚未有明確統計結論。美國AAGL告訴您:不推薦藥物治療內膜息肉(B類循征依據)。不太確定中藥是不是有用。中藥方劑發明的時候應該還沒有“子宮內膜息肉”這個診斷,現代中醫有沒有對應的中醫診斷?現代中醫對子宮內膜息肉的病因、辯證有沒有令人信服的學說?有些中藥模擬瞭達芙通、黃體酮等藥物剝脫內膜的方法倒是聽說過。可以嘗試,療效說明一切。
如果隨訪一段時間(一般是1年)後不消退,或者有提上議題的備孕計劃,首選宮腔鏡檢查+息肉摘除手術。
以往,對待“B超發現內膜增厚、懷疑內膜息肉”的患者,通常采用“分段診刮”的方式,這種古老的方式逐漸被宮腔鏡所替代,尤其是隨著宮腔鏡技術被越來越多的大夫使用的今天。
這是因為診刮的敏感性低,約8%-46%,陰性預測值為 7%-58%。這個數字的意思是,做瞭診刮的患者中僅8-46%能確診實際存在的疾病,還有7-58%的患者有內膜疾病而診刮出來的卻是正常的病理結果。
選擇診刮or宮腔鏡,從發現、認識內膜疾病、確診率的角度,宮腔鏡的優勢顯而易見。隻是宮腔鏡所需的設備、技術、麻醉等比診刮要求要高許多。
這種情景跟“胃鏡”被接受的過程何其相似——直觀的診斷治療準確性是最高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未來通過宮腔鏡檢查的常態化,我們對人類的子宮內膜有更深入的瞭解。
我在手術中有意思的發現:每個人的宮頸管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像崎嶇山路十八彎,有的像田壟千溝萬壑,有hpv感染的還有乳頭狀突起……
手術後的定期檢查同樣重要
內膜息肉非常容易復發,復發率大約2.5%-3.7%。
原因很簡單:息肉發生的原因並沒有明瞭,更沒有去除。
所以,為瞭避免息肉復發,盡量做到發現原因、去除原因、定期復查。
但有些原因不是那麼容易被發現,更不容易去除的。
比如可能是由於患者在胚胎時期發生瞭某些異常;比如有些患者是“息肉易感體質”,有的有細胞遺傳學重排;Lynch綜合征和Cowden綜合征女性發生內膜息肉的可能增加、且有關癌變的風險增加。這些都不是能去除的病因。
所以,咱們能做的是定期檢查,有異常的子宮出血(陰道出血)及時就醫,早點診斷、早治療。
後記
人體,真是千奇百怪、無限神奇。
做大夫,讓我更接近生命、更愛生命。
願每一位患者遇到善於發現、樂於思考的好大夫們。
參考文獻
[1] AAGL practice repor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dometrial polyps [J].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2, 19(1): 3-10.
[2] Salim S, Won H, Nesbitt-Hawes E,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dometrialpolyp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1; 18:569
[3] Wong M, Crnobrnja B, Liberale V,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endometrial polyps. HumReprod 2017; 32:34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