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1.5.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1.6.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以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1.7.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

1.8.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1.9.春柳社:1906年底由李叔同、陆镜若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1907年他们演出的《茶花女》获得很大成功,在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年6月他们又演出了自编的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这次公演不仅轰动了留学生界,而且引起了日本文艺界的高度重视,被看做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开端。此后,春柳社的成员继续增加,他们又陆续创作或改编、演出过《画家与其妹》等剧目,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1.10.《终身大事》:独幕剧《终身大事》描写了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爱,因不满于父母的阻挠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作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信与传统礼教习俗的勇敢姿态。

1.11.爱美剧: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提倡“写实的社会剧”,针对堕落了的文明戏,他们提倡“爱关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1.12.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1.13.南国社: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为田汉,南国社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以戏剧活动为主。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创办的刊物有《南国半月刊》、《南国周刊》。

1.14.乡土文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亲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等。

2.1.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等四十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从事无产阶级艺术”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左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并积极开展创作,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2.2.社会剖析派小说: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2.3.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希望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2.4.京派作家群: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创作的基本原则。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群的第一人。

2.5.新感觉派: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代表作。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显示出典型的现代派风格。

2.6.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在“左联”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他们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在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除发起人外,王亚平、温流、曼睛、柳倩等都是中坚分子。“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一是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二是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三是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2.7.上海艺术剧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由共产党员和进步的知识分子郑伯奇、沈端先(夏衍)、冯乃超、叶沉(沈西苓)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社长为郑伯奇,沈端先和冯乃超负责宣传,叶沉负责导演,许幸之负责美工。成员还有钱杏邨(阿英)、孟超等。1930年4月,被国民党当局查禁。上海艺术剧社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要求革命的戏剧工作者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从而推动了新兴戏剧运动的发展。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以田汉为首的执行委员会,刘保罗负责总务,赵铭彝负责组织、郑君里负责宣传。参加剧联的盟员还有洪深、应云卫、郑伯奇等。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剧联的主要任务是在白色区域开展工人、学生和农民的演剧活动,采取剧联独立演出、辅导工人和学生表演以及联合演出方式,开创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剧联以秘密盟员为核心,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了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了大量进步剧作家创作的剧目。剧联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和阻挠,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学生演剧和工人演剧活动,有力地扩大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

2.9.国防戏剧:是在国防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革命戏剧,是左翼戏剧运动在中国民族革命新高潮来临后的扩大和发展。1936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并提出国防文学口号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也宣布解散,转而组织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一~上海戏剧界联谊会和上海剧作者协会,提出国防戏剧口号,以广泛团结爱国剧人,开展救亡戏剧活动。同年2月,上海剧作者协会制定并发表《国防剧作纲领》,规定国防戏剧创作应以揭露日寇的残暴、批评一切不利于抗日的思想和言论、歌颂群众的抗日情绪和行为作为主要任务。嗣后,协会成员创作出大量国防剧作,分别刊登在《光明》、《妇女生活》等杂志上,有力地推动了国防戏剧的演出活动。国防戏剧作品有于伶的《回声》,洪深的《走私》,夏衍的《都会的一角》、《赛金花》等。

3.1.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性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垄、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客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七月诗派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同时也重视抒情的形象化,注意意象的新颖明确,想象的丰富奇丽,象征的确切深刻。在诗形上,有大体整齐押韵的小诗,有鼓点式短句的“田间体”,有抒情议论的长句诗行体,有随诗情起伏而变化多样、句式长短交错的“艾青体”。在语言上,他们重视运用灵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简洁有力。色彩强烈。七月诗派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创造把自由体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绿原的诗集《童话》、《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鲁藜的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阿垄的《纤夫》.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都是足以显示七月诗派风格的代表作。

3.2.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查良铮)等一群诗人。该诗派主要有九位代表诗人,1980年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一方面“扎根现实”,用诗歌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厌倦现实政治纷争,渴望宁静与和平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艺术上,他们深受20世纪西方文化与诗歌的熏陶和影响。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他们把诗歌的审美原则建构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重叠点上,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超越,蕴涵着很强的现代主义诗歌因素。

3.3.荷花淀派: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以他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之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就是“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使文艺丧失了独创性。

4.2.“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它规定“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文学,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4.3.“黑八论”:“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核心。它首先把1949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4.4.“主题先行论”: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设置作品的构架,然后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这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无论哪种体裁的创作,都要表现他们早已确定的“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要打倒”的主题.把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煽动造反派与走资派进行斗争。

5.1.“朦胧诗”: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多义,表达了这批诗人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了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朦胧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他们在1980年前后分别发表的《回答》(北岛);《致橡树》(舒婷);《远与近》(顾城);《纪念碑》(江河);《大雁塔》、《诺日朗》(杨炼)等诗作,因为诗意情愫和表现方式的特别,引起了诗坛的广泛注意,这些也是“朦胧诗”中较早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

5.2。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发生于1988年前后,但其作为一种小说潮流被正式命名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却源自于《钟山》1989年第3期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特色在于:(1)其创作方法虽然“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因此,它不再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注重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呈现出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2)“新写实小说”的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因此,创作主体往往是对现实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3)“新写实小说”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此前的“实验小说”作家苏童、叶兆言等也写有不少“新写实小说”。一般认为,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3.“四川诗群”:四川诗群实际上包含了1986年参加“现代诗群体大展”的“非非主义”和“莽汉主义”、“整体主义”等诗人。其中的欧阳江河、翟永明、钟鸣和柏桦较早知名。四川诗群是“第三代诗人”中最生机勃勃的诗歌群落。

5.4.“上海诗群”:上海诗群的主要成员有王寅、陈东东、陆忆敏、宋琳、张真、刘漫流、张小波、李彬勇和孙晓刚等。作为一群都市诗人,他们看力表现都市人的复杂体验。表现他们在都市中的漂泊与焦灼,以及对都市的依恋、热爱、恐惧、嫌恶与逃离。斑驳的城市意象、快速的语流和急促的诗歌节奏.是上海诗群的主要创作特点。上海诗群各个成员之间亦有差异,如陈东东的诗歌就有着更加明显的语言意识和形式感,诗歌风格也较为精致,而陆忆敏的诗歌却有着一定的女性意识。宋琳、张小波、孙晓刚和李彬勇的诗歌合集《城市人》(1987)是一部较有影响的诗集。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超越善惡2》陷入開發危機十年難產,育碧:不是我不生,是真沒力瞭

11月13日業內知名爆料人Tom Henderson稱,玩傢們等瞭十幾年的《超越善惡2》很有可能快涼瞭,整個開發團隊處於危機之中,說不...

· 8秒前

Linux内核DTB文件启动的几种方式

1. Device Tree简介 Linus Torvalds在2011年3月17日的ARM Linux邮件列表宣称“this whole ARM thing is a fucking pain in th ...

· 18秒前

关于所谓永乐二十年阿鲁台“攻陷兴和致内迁”的错误史料内容研究

现在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兴和千户所的问题。 这是一件典型的,可以验证清代史料演绎层累之后,造成一个事件失真的案例。同时可 ...

· 27秒前

drivepro,以酷之名,潮流工業品連鎖

文章轉載自下面鏈接低調簡約卻別有洞天drivepro於2004年10月在深圳成立,不同於一般的潮流買手店,這傢店並沒有把目標鎖定在...

· 37秒前

2022傢用拖把選購指南,哪款拖把最好用?(傳統拖把推薦)

如果不知道怎麼選擇拖把,那麼看這篇文章就對瞭。全文較長,請耐心看完,碼字不易,覺得不錯的,可以點贊支持,手動比心。正...

· 46秒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