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戰功卓著的大清和碩睿親王,他是權勢煊赫的皇父攝政王,他是僅僅存在歷史迷霧中的清成宗,他既是大清入住中原的最大功臣,他又是被開棺鞭屍的千古罪人,他是太後下嫁千古謎團的當事人,他就是我們今天本文的主角——愛新覺羅 多爾袞,一個一生短暫卻深刻改變中國歷史的人物。
1612年,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降生,可能努爾哈赤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孩子在不遠的未來將接過他的大旗,率領麾下精銳的滿洲八旗將士橫掃天下,直取九州。所以,他隨意的為這個孩子取名多爾袞,在滿語中是獾子的意思。縱觀多爾袞的一生,的確是和獾子幾分相似,一樣機智狡黠,他的確沒有辜負其父為他取的這個充滿滿族特色的名字。
作為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阿巴亥的第二個兒子,自然也備受努爾哈赤的喜愛,1620年,多爾袞即被封為和碩額真,以八歲幼童躋身於參與國政的權貴行列。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制度下,多爾袞第一次成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不過當時多爾袞畢竟還是未成年的幼童,政治地位固然遠遠不及四大貝勒,甚至不及兩個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在努爾哈赤執政期間的很多重大事件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身影。所以在諸多電視劇小說中,努爾哈赤意屬多爾袞即位為汗的情節應屬杜撰。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其母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多爾袞從備受寵愛到孤苦無依,巨大的轉變使時年15歲的多爾袞一夜完成瞭從男孩到男人之間的蛻變。在父母去世的第二年,多爾袞跟隨其兄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部,少年將軍大破敵軍,被封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主帥),這一年,多爾袞16歲,正式開啟瞭他戰功卓著的戎馬生涯。在大凌河戰役中,多爾袞親自沖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他的身先士卒對最終勝利起瞭關鍵作用。多爾袞還多次率軍繞路蒙古進攻大明,對大明的經濟重地施以沉重打擊。1635年,多爾袞率軍出征察哈爾部,一路大獲全勝,不僅征服與後金政權長期對立的察哈爾部,而且得到元朝傳國玉璽。
多爾袞獲得傳國玉璽並將其呈獻皇太極之後,群臣以此為由,請求皇太極上尊號稱帝。1636年4月,皇太極稱帝,建國號大清,多爾袞被封和碩睿親王,已位列六王第三位,時年僅僅24歲。說明此時的多爾袞已經成為皇太極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1637年,清朝征服朝鮮戰役中,多爾袞又立下大功。1638年,南征明朝,多爾袞掃蕩千裡,俘獲人畜無數。1641年的松錦之戰中,多爾袞冒著被炮火擊中的風險親自沖鋒,為最後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在皇太極時期,多爾袞幾乎參與瞭所有重大軍事行動,並且表現出卓著的天才一般的軍事能力。
1643年,大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猝死於盛京,由於他生前未立太子,諸王貝勒為瞭繼承皇位展開激烈角逐。主要是兩黃旗擁立的肅親王豪格(皇太子長子)和兩白旗擁立的多爾袞。雙方相爭,委決不下。在兩黃旗親信極力要求皇太子之子繼位的情況下,多爾袞深感暫時無力登上皇位,雙方妥協的結果就是立僅僅6歲的福臨即位為帝,是為順治皇帝,多爾袞作為叔父執掌國政。多爾袞這一決策客觀上避免瞭當時正處於上升階段的滿洲八旗出現內亂,保存實力,維護瞭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一致,具有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
1644年,多爾袞迎來瞭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他將舉起其父兄的大旗,率領大清鐵騎征服整個天下。此時的關內,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克北京,統治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吳三桂向清朝求援,多爾袞面對如此天降良機,表現出極大的冷靜和克制,在廣泛聽取建議之後,決定出兵同時一改往日劫掠政策,要求八旗士兵秋毫無犯。這表明多爾袞已將目標定位從搶奪財物變為入主中原。同年4月,李自成所部和吳三桂所部激戰於山海關,多爾袞作壁上觀,估計雙方實力大損之際才選擇入關,在與農民軍決戰中,多爾袞使吳三桂所部先行沖鋒,多爾袞充分利用漢族內部階級矛盾鉗制吳三桂,使其不得不充當清軍入主中原的馬前卒。清軍進入北京之後,多爾袞約束軍紀,為崇禎發喪,博得漢族官民的好感,同時多爾袞力排眾議,決定遷都北京,開始瞭清王朝以北京為中心的260多年的統治,此舉正是多爾袞深具戰略眼光的明證。當順治帝到達北京後,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多爾袞開始凌駕於諸王之上。面對南明占據南方半壁江山和革命軍實力尚存的局面,多爾袞啟用政敵豪格,其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經過一系列戰鬥,隨著南明政權覆滅和農民軍的失敗,清朝入主中原已成定局,開始瞭清王朝的統治。可是說,多爾袞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最大功臣,正是多爾袞出色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保障瞭清軍獲得最後勝利。
隨著多爾袞威望日重,權勢欲望進一步擴張,可能是由於利欲刺激,多爾袞慢慢的由一個出色的政治人物變成一個暴虐的獨夫。隨著清王朝統治加固,多爾袞不顧人民反對強行剃發易服,造成眾多傷亡。而後圈地,占房,投充(強迫漢人為奴),頒佈逃人法和進行血腥屠城。這六大政策無疑是對多爾袞表面奉行的滿漢一體政策的變相否定,造成瞭大量漢人流離失所甚至死亡。同時,他個人權力欲望也不可遏制的暴漲,1648年,多爾袞變成皇父攝政王,一切已向皇帝靠攏,大權獨享。他任人唯親,對政敵隨意打擊,任意罷免官員。同時多方選美,每日縱情享樂。並最終在聲色犬馬中走向瞭生命的盡頭。1650年,多爾袞於外出行獵時墜馬人亡,年僅39歲。
而在多爾袞死後2個月內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更是讓人見識到瞭政治的殘酷和反復。順治帝聽聞多爾袞死訊後先是追尊其為清成宗,義皇帝。而2個月後,政敵在不知道誰的授意之下紛紛揭發多爾袞的罪狀,總結出14條大罪,順治帝下令追回一切封典,開棺鞭屍。多爾袞從皇帝又變成瞭罪人,其時間不過是兩個月而已,這完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但是,多爾袞對大清王朝建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敵們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至100年後,乾隆皇帝正式為多爾袞翻案,恢復其封號,並認為多爾袞奉世祖(順治)車架入都,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
縱觀多爾袞的一生,從年幼備受寵愛到突然之間的父母雙亡,在心智上得到極大的成長。再到其兄皇太極對他恩寵有加,權柄日重,逐漸成長為一位出色的政治傢和軍事傢。在皇太極死後,能夠從大局出發,退而求其次,保存瞭滿洲八旗的實力,為日後入主中原奠定瞭基礎。最後,面對關內巨變毅然入關,能約束軍紀保證秋毫無犯,力排眾議定都北京,重用漢官,減輕賦稅,啟用政敵豪格等一系列舉措,憑借優秀的政治軍事才能完成對於大清來說入主中原的不世之功,可是說是一位對滿洲貢獻不下於皇太極的人物。可惜,最後隨著權勢的膨脹,從智勇雙全的和碩睿親王變為殘暴的政治獨夫,其頒佈的剃發易服等六大苛政不得不說是其政治上的一大敗筆,給百姓帶來諸多痛苦。隨著其猝然而逝和其死後榮辱的一變再變,多爾袞的名字在100多年間成為大清皇室的禁忌詞匯,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最後,乾隆皇帝對他的功績加以肯定,表明在滿洲統治階級內部對多爾袞的功勞還是持肯定態度。總體來看,對於滿洲來說,多爾袞一生功大於過是不爭的事實。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