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医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1.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从细胞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应用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等生命活动规律和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科学。
3. 细胞学说(施莱登、施旺、魏尔肖)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细胞都来源于原来的细胞;一切病理现象都基于细胞的损伤。
4. 原核细胞:指那些无细胞核或无真正细胞核的较原始状态的细胞。如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单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不与蛋白质结合,以裸露的DNA链分布于拟核区。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无复杂细胞器但有核糖体,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5. 真核细胞: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的完整结构的细胞。真核细胞所含遗传信息量大,且其转录表达有时空差异,同时细胞内具有生物膜系统和细胞骨架系统。
6. 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细胞外膜和细胞内膜的总称。
7. 单位膜unit membrane:电镜下观察显“两暗夹一明”结构的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部分,亲水头部向外通过静电作用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暗线,疏水尾部向内构成明线。
8.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细胞质中存在着许多由膜构成的细胞器或结构,它们彼此相关,甚至连通,组成一个庞大而又精密复杂的系统。
9. 流动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Singer&Nicolson):液晶态的脂双层构成膜的主体,蛋白质以不同形式与脂双层分子结合,有的镶嵌其中,有的黏附其表。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流动性的和不对称性的结构。
缺点: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质膜在变化过程中怎样保持膜的相对稳定性,忽视了膜的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
10.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膜双分子层的外层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组成的微区,并聚集一些特定的膜蛋白。由于鞘磷脂的脂肪酸尾比较长,因此这一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流动较少,被称为脂筏。
11.细胞表面(cell surface):由细胞膜、细胞外被、胞质溶胶层以及一些其它的特化结构所组成的复合结构体系。
12.被动运输:被转运物质顺电化学梯度从高浓度通过生物膜向低浓度的运输。被动运输过程不耗能,需要或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13.吞噬作用:细胞对微生物、衰老死亡细胞以及细胞碎片等大颗粒物质的转运入胞作用。过程为被吞物结合于细胞表面,后细胞膜内陷,将物质包围形成吞噬小泡,最终在细胞内消化分解。吞噬作用只存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少数细胞中。
14.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是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摄取细胞外专一性蛋白质或其他化合物的过程。过程为胞外的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先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识别并结合—后膜内陷形成有被小窝—进而与膜分离形成有被小泡—有被小泡脱去包被变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结合—形成初级内体,进而转化为次级内体—内体裂解为含受体的小泡和含配体的小泡——含受体的小泡回到质膜再循环—含配体的小泡则与溶酶体结合—进而被水解酶水解吸收。
特点是速度快,有选择浓缩作用,有特异性。
15.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在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的传递H、电子的酶体系。
16. ef="">氧化磷酸化:指生物氧化过程中所释放能量的转移过程与ADP的磷酸化过程结合起来,而将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转移到ATP的高能磷酸键中,又称为氧化磷酸化偶联。
17.核孔复合体:是内外核膜融合产生的圆环状结构,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包括胞质环,核质环,辐,中央栓和若干纤维。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
4. 核纤层:位于内层核膜内侧,由三种核纤维蛋白形成的立体纤维网络状结构,核纤维蛋白属中间纤维蛋白。核纤层通过蛋白质嵌入到内层核膜,与中间纤维、核骨架相连。作用是为核膜及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参与核膜的解体和重建,维持核孔位置,参与染色质和核的组装。
5. 核骨架:又称核基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核膜、染色体和核仁以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其化学组成多数为非组蛋白性的纤维蛋白,但含有少量RNA。作用是为DNA复制提供支架,参与基因转录过程,参与染色体和核膜的构建,参与病毒复制。
6. 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核心颗粒与DNA连续纤维组成的圆盘状颗粒,被称为染色质组装的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的形成使DNA分子压缩了7倍。
7. 螺线管:是染色体组装的二级结构,由核小体串珠结构盘旋而成的中空结构,螺线管的形成使核小体串珠结构压缩了约6倍。
8.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端粒DNA和蛋白质构成。端粒的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同源染色体的正确配对。
9. 有丝分裂:也称间接分裂,是高等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纺锤丝,纺锤体,有DNA复制,形成专门执行有丝分裂功能的暂时性细胞结构——有丝分裂器。分裂结束后子细胞和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10. 有丝分裂器: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由染色体、星体、中心粒及纺锤体所组成的临时性细胞结构,确保复制后的遗传物质均等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11. 减数分裂:有性生殖个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细胞分裂方式。DNA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四个配子只含单倍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可维持遗传的稳定性和增强生物变异。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成熟时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又称为成熟分裂。
12. 联会复合体:在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沿纵轴方向形成的临时特殊结构。包括三个平行部分:复合体两侧的侧生成分和中间区。成分主要为蛋白质,还包括少量DNA,RNA等。联会复合体的形成使两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对于稳定二价体中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有重要意义。
13.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有序过程,包括G1、S、G2和M期。
14. 细胞周期蛋白:是真核细胞中一类随细胞周期进程周期性出现、消失,含量与活性随细胞周期进程发生周而复始的上升和下降的蛋白质。在细胞周期的各特定阶段与细胞中其他蛋白结合,对细胞周期相关活动进行调节。
15. 细胞分化:由受精卵产生的同源细胞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化特征方面产生稳定差异的另一类细胞的过程。
16. 细胞决定: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分化特征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只能向特定方向分化的状态称之为细胞决定。
17. 细胞全能性: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能力称为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的条件有是有核细胞和有健全基因组。
18. ef="">管家基因:生物体基因组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产物对所有的细胞是必需的,这些基因在所有细胞中的表达几乎都是恒定的,与维持细胞生存有关与细胞分化无关的基因。
19. 奢侈基因:生物体基因组内编码组织细胞特异性蛋白的基因,其编码的奢侈蛋白仅存在于特定的分化细胞中,对细胞生存不一定必需但与分化有关。
20. 胚胎诱导:胚胎发育过程中,一部分细胞对邻近细胞产生影响并决定其分化方向的现象,是胚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细胞衰老cell senescence:在正常环境下细胞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22. 细胞坏死:指细胞受到激烈的物理、化学刺激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后,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坏死时细胞膜发生渗漏,细胞内容物(包括膨大、破碎的细胞器以及染色体片段等)释放到胞外,导致炎症反应。
23. 细胞凋亡:细胞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介导下所进行的主动的,有序的细胞死亡过程。其主要特征是细胞收缩,染色质凝集成块状,细胞表面出现突起或小泡,这些小泡最终被包进细胞器及死细胞的其他成分,并相互独立开来,形成凋亡小体,并被周围正常细胞所吞噬。因此没有炎症现象。但细胞凋亡最主要的特征是DNA被特异的核酸内切酶切割为180—200bp片段。
24. 生物大分子:指蛋白质、核酸、酶等分子,在细胞中结构复杂,分子量巨大,分子中蕴藏生命活动的信息,在生命机体中执行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细胞的结构成分。
25. 核酶:是具有酶催化活性的RNA,其底物为RNA分子。通过与序列特异性的靶RNA分子配对而发挥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
33.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细丝状复合结构,形态不规则,弥散分布于细胞核内,能被堿性染料着色。
34. 染色体: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经复制后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与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期的不同结构。
35. 常染色质:间期核内堿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螺旋化程度较低,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细丝,含有基因转录活跃部分。具有较高的转录活性。
36. 异染色质: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结构致密,无转录活性,用堿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染色质。
37. 微管组织中心:细胞中微管开始聚合的场所,包括所有能形成维管束的结构,如中心粒,着丝点,鞭毛和纤毛的基体以及一些无定性结构,它具有保护负极的功能,使微管负极保持相对稳定。
38. 微管:真核细胞中普通存在的细胞骨架成分之一,由微管蛋白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在细胞内表现为动态结构,有结构、功能上的极性。广泛参与细胞形态维持,细胞运动,胞内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细胞分裂以及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等。
39. 微丝: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膜附近,由肌动蛋白组成的实心纤维状结构。单根微丝呈双螺旋结构。微丝表现为动态结构,具有结构和功能极性。微丝在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细胞内物质运输,信号转导过程有重要作用。
40. 基粒:又称基本颗粒,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ATP酶复合体,由头部、柄部和基片构成,具有催化ADP合成ATP的功能。
41. 线粒体:普通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含DNA的细胞器,可分为外膜、内膜、膜间腔和内腔。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主要由脂类与蛋白质组成的半自主细胞器。是细胞中能量转化、贮存和供能的场所,是细胞的物质氧化中心和动力供给中心。
42. 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内部某些在结构,功能和形态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细胞器构成的完整系统。包括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液泡和其他各种转运小泡。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43. 信号肽:由信号密码编码的,是蛋白质合成中最先被翻译的氨基酸序列,由疏水氨基酸组成,可被细胞质溶胶中存在的信号识别颗粒所识别。
44. 内体:也称溶酶体前体,其膜上有ATP依赖的质子泵,能泵入H,使得其内PH值降低,含有溶酶体酶蛋白的运输小泡与内体结合后,变成内体性溶酶体。
45. 吞噬性溶酶体:也称次级溶酶体,当内体性溶酶体与来自细胞内外的作用底物相互融合时形成吞噬性溶酶体。
46. 内体性溶酶体:也称初级溶酶体,当含酶运输小泡和内体融合形成内体性溶酶体。其不含消化底物,水解酶无水解活性。
47. 蛋白质糖基化:在内质网或高尔基复合体中低聚糖链与蛋白质多肽链共价结合形成糖复合物的过程。有两种形式,发生在粗面内质网的N-连接型和发生在高尔基体的O-连接型。
大家可以参考老师的PPT,对于重点名解可以择选一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