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崇拜火, 最初是直接崇拜自然的火 。在举行祭火仪式时, 燃起一堆火, 把火焰当作火神的象征, 并向火焰叩头 、 跪拜, 敬撒祭品 。据 《罗斯托夫编年史》 记载 :蒙古 “汗与拔都还有如下习惯:当有人欲觐见时, 他并不下令将那人领来觐见;他吩咐巫师领着通过火间, 向矮树丛 、 火及偶像行拜礼;又从献给王的全部礼物中取一部分投入火中, 礼物拿走后才被允许去觐见王 。”又据 《尼康诺甫编年史》 记载, 当蒙古王公贵族朝见皇帝时, “他们来到的地方,两边各置一火堆, 许多斡罗思王公及贵族们走过火堆, 向太阳、 火及偶像行拜礼” 。 朝见者须经过两火堆之间, 目的是为了驱邪与除秽 ;向火行拜礼, 并把一部分礼物献给火, 则说明蒙古人把火焰当作火神的象征来崇拜 。不仅如此, 据 《夷俗记》 记载, 蒙古族的姑娘进夫家门时也要先拜火神, 因为在蒙古族看来, 新娘拜完火神后才可算作其丈夫家庭的成员。
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直到现在, 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都要举行祭火仪式。因为蒙古族认为, 农历九月是一个 “福运” 之月 。为了感谢火神给家庭所带来的幸福、 吉祥 、 人畜兴旺的富裕生活, 所以要举行祭火神仪式。祭火一般是同部落的若干户合祭或者每个家庭单祭。祭火必须杀黄头白身绵羊, 并往火里敬撒祭品, 然后叩头跪拜。需强调指出的是, 在农历九月, 蒙古族是绝对不出嫁女儿的, 在他们看来出嫁女儿会把家庭的一切福运带走。而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则要在八月十五日夜幕降临时, 以大户为单位, 怀着崇敬之情, 隆重祭拜火神。家家门前芨芨草堆被点燃, 霎时噼啦响, 窜出火焰。男子汉套上绣边夹袄, 妇女戴起缀金花帽,披着节日盛装, 向烈火礼拜、 祈祷 。众人唱着震撼人心的火的赞歌, 并口吐 “火焰”, 跳着舞姿奇异的火舞。
在举行一些重大仪式时, 火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西域突厥语系各民族认为, 火不仅能护佑人生, 而且还具有一种涤荡一切污秽的神力。因此在举行一些庄重而严肃的仪式时, 必须以火洗礼 。关于这一点, 亨利玉尔在他的著作 《古代中国闻见录》 中是这样记述的 :6 世纪中,突厥室点密可汗在位时期, 东罗马使臣蔡马库斯 ( zemarchuc) 出使西突厥, 在行抵中亚索格底亚境 ( 未达可汗庭) 时, 有突厥人 “来信”, 能驱魔鬼, 预阻不祥之兆 。( 于是) 围绕蔡马库斯及从人, 取其行李置众人之中, 摇铃击鼓于其上。又有手持香者, 火势熊熊, 来往绕走, 状类疯枉, 指天画地, 几若魔鬼诚被其驱逐者 。咒既读毕, 乃请蔡马库斯经过两火间, 其人亦自皆陆续走过两火间。谓如是, 则妖魔悉可洗净也, 除妖礼毕, 蔡及从人乃与引路者复前行。
…关于这种以火洗礼的习俗在其它一些仪式中也有保留 。哈萨克族、 蒙古族、 柯尔克孜族等游牧民族, 一年四季需要多次转换草场, 在转场时, 要在老草场点两堆火, 认为这样可以消除在旧草场的一切灾祸, 然后在新草场也点两堆火, 让牲畜从火中经过, 以示吉祥。转场对游牧民族来说, 是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牲畜是游牧民族的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 。因此牲畜的平安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不言而喻, 火在转场中有着深刻的内涵与特殊的功能。
正如人类学家格尔茨所言, “仪式不仅仅是一种意义模式, 也是一次社会互动形式。” “在一个层面上, 是信仰的结构, 表现为象征和价值准则, 个体根据它解释他们的世界, 表达他们的情感, 做出他们的判断 ;在另一个层面上, 是正在进行的互动行为过程, 它的持续形式我们称为社会结构。文化是意义结构, 人类用以解释他们的经验并指导他们的行为 :社会结构则是行为所取的方式, 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