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yǒng】,金文的字形是以用和戈組成的會意字,表示用力揮戈的意思。篆文改成以力為意符,以甬為聲符的形聲字,寫作勈,或寫作恿。漢隸才改成上下結構的“勇”。
《說文解字·力部》勇:氣也,從力甬聲。*,勇或從戈用。恿,古文勇從心。
段玉裁註:氣,雲氣也。引申爲人充體之氣之偁。力者,筋也。勇者,氣也。氣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乃至焉。故古文勇從心。《左傳》曰:共用之謂勇。
許慎和段玉裁解釋“勇”就是力氣。其實還可以再進一步解釋:從戈的*,是表示武力。古文從心的“恿”,表示心氣十足,有膽量。所以“勇”的本意就是心氣十足的敢於動武。
文獻選讀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年》:知死不辟,勇也。
明知前面是死也不躲避。這就是“勇”。
《荀子·榮辱》: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
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彊,牟牟然惟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
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牟牟(恈[móu])然惟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
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
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勇”,有豬狗之勇,有商人和盜賊之勇,有小人之勇,也有士和君子之勇。
豬狗的勇敢是爭搶吃的,沒有廉恥、不分是非、不避死傷、不怕眾人的譴責,隻是貪婪的盯著眼前的食物。商人和盜賊的勇敢,是爭財奪物而毫不謙讓,行為果敢而狠毒,像狼一樣的兇猛和暴戾,貪婪地唯利是圖。小人的勇敢,是輕視生命而又殘暴。士和君子的勇敢是重“義”,不屈服權貴、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即使把整個國傢給他也不改初衷,他們重視生命,為瞭堅持正義而絕不屈服。
《荀子·性惡》: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
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
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
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茍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是下勇也。
“勇”又分上、中、下。上等的“勇”,是敢於為正義而挺身而出,敢於不服從造成亂世的君主,也敢於不茍同茍且於亂世的民眾。有仁愛在的地方無所謂貧窮,仁愛不在的地方無所謂富貴。天下的人理解自己,就與天下人一起同甘苦、共患難;天下的人不理解自己,就巍然獨立於天地之間而無所畏懼。中等的“勇”,是恭敬、禮貌而內心謙讓,註重誠信而輕視錢財。敢於把賢人推薦上去,也敢於把惡人拉下來。下等的“勇”,是輕視生命而重視錢財,習慣於闖禍而後多方解脫。不管事實的是非對錯,隻以勝過別人為目的。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勇於敢的就會死,勇於不敢的就能活下來。這二種“勇”都有利有弊。天都有所厭惡,誰知道緣故呢?天道人心,不爭的反而善於取勝,不多說話的反而善於回應,不拼命召喚的反而自來歸附,坦然反而善於謀劃。天道的力量無邊無際,看似稀疏卻不會漏失。
《論語·憲問》: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說:君子應有的三種品德,我都沒有做到:有慈愛而不憂愁,有智慧而不迷惑,有膽量而不畏懼。
《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好學的人,距離智者就不會太遠瞭。學瞭就身體力行的人,距離仁者也不遠瞭。學瞭已知道恥辱的人,距離勇者也不遠瞭。
《禮記·禮運》:故用人之知(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任用智慧的人,要去掉他的偽詐;任用勇武的人,要抑制他易怒的性格;任用仁善的人,要去掉他貪便宜的毛病。
成語典故
【見義勇為】凡意識到這是合乎正義的事情,就應該大膽勇敢地去做。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遇到合乎正義的事情不敢去做,這是懦夫。
【有勇知方】有勇氣而且講道義。
《論語·先進》: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大勇若怯】外表懼怯,但事實上十分勇敢的人。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