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已經有好幾個知友給我留言,說我在某些回答之中,有閱讀門檻,用瞭一些“圈子”語言。我因此提前說一下此事。無論是“李德勝”還是“胡必成”都是當事人本人所取,取名的時間為胡宗南大軍包圍的時刻,是一個黎明前夕的時候,我本人對此的理解就是認為這是“長征一直在路上,勝利在前方”的一個時期;用這樣的名字既有我本人懷緬的意思,也有多年以來已經習慣瞭的意思。
同時強大的儒傢文化的影響之下,我也認為我如果直接用其他名稱,或許對於我本人而言很不習慣。
總設計師、101、旅長、梁大牙這些也是這種習慣下的一個表達。而常凱申則是我對於我國專傢、教授們的一種尊重。
——寫在前面的話。
常凱申其實非常明白,隻要他能微操到班長,天下無人是他的對手,歷史也證明瞭這一點,能夠微操到班長的軍隊,全世界隻有一支,叫做:中國人民解放軍。
常凱申微操不到位,註定失敗。
——敗於組織能力。
他怎麼打都是打不過的,原因李德勝早就告訴他瞭,全體黨國高層都知道,隻是不願意相信罷瞭。
沒辦法,就算到瞭現代中國,還是很多人不願意去相信,而是去找這個理由那個理由,對真相選擇無視。
不管你相不相信,真相與事實就是這個: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瞭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瞭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李德勝《論持久戰》1938年5月26日
細想一下,由李德勝指揮下與常凱申指揮下的戰爭,嚴格來說,失敗的隻有一次:化四平為馬德裡攻防戰。
不嚴格來說,紅軍寧夏戰役、山海關攻防戰、中原突圍戰、解放金門戰役,這些算是的。
而真正把李德勝指揮打敗的有這些:郭勛祺士城之戰、馬傢軍圍西路軍、白崇禧大別山圍劉鄧、傅作義大同戰役、張傢口戰役、陳宋與李白鋼七軍在山東的攻擊戰。
而第五次反圍剿、血戰湘江、譚傢橋之戰、懷玉山突圍戰、血戰百丈關、油山梅嶺突圍戰、皖南事變、這些與李德勝無關,不是他指揮的。
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蘇軍在東北;美軍在天津、青島。
當時,延安的訴求是組建聯合政府;重慶的訴求是國府專政。延安要談,重慶要打。
不久,重慶會談開始瞭。國共簽定雙十停戰協議。
到瞭1946年中,南京準備好瞭之後,就開啟全面戰爭,試圖以三個月別六個月的時間占領所有解放區和“剿滅匪軍”。
我們要明白與理解李德勝的軍事思路。
比如紅軍時期,第四次反圍剿、第五次反圍剿他到底是想怎麼打。
李德勝總結得非常精簡有力,是個人一聽就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定要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手中。
即你打江西,我打浙江!
但當時的博古為代表的中央是反對這個戰略的:好好的根據地不守,卻去打浙江?因此寧都會議之後,李德勝“生病”去瞭。當時,博古們還發明瞭一些詞匯作為帽子讓李德勝戴在頭上,錯誤地發動和批判瞭“鄧、古、謝、毛”為首的“羅明路線”。
什麼機會主義、左傾、右傾這類似的詞匯,那些年那些人發明瞭不少。到瞭遵義的時候,人們才發現,李德勝把這些他們發明的詞匯,表達得更精準。任誰一聽都能聽得明白這些詞匯表達的是什麼意思,而不是剛發明出來的時候解釋得不清不楚,讓人聽瞭雲裡霧裡。
第一個階段,犯瞭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錯誤;
第二個階段,犯瞭防禦中的保守主義錯誤;
第三個階段,犯瞭撤退中的逃跑主義錯誤。
——遵義會議時沒有火力全開,隻是客觀表達瞭一下,不像在瑞金時期那樣:你們全是錯的。
論詞匯表達,他也是主教練!
那麼到瞭解放戰爭正式開打的時候,李德勝開始的想法就是集中兵力在淮西來個大仗的,是粟大將認為,讓我在蘇中先打幾仗。李德勝是什麼人?他又不是常凱申,當然同意。於是蘇中七戰七捷。
而總的思路是不會變的:
你打東北,我打華中。
你打陜西、山東;那我就打中原!
你要打中原?那我就讓粟裕帶幾個縱隊過江!
你想守沿海和西南?那我幾路大軍大包圍。
最後直接在四川包圍瞭九十萬大軍。
換句話來說,對於身在江西的紅一方面軍如何大發展,如何拿下全中國,李德勝在得病的那些年已經推演得很清楚瞭的。那麼在延安的十三年,對於如何解放全中國,肯定也有很多推演。
因此常凱申武裝集團才是強大的。也是真的很能打的:即使是戰略上全是根據李德勝的指揮下行動,他也做到瞭可能連麥克阿瑟、史迪威這些人來做有可能做不到的事——除瞭哈爾濱,他全占據瞭。
他一直在贏。1948年春的《南京日報》中非常詳細介紹東北的情況:東北共匪首領叫李立三,而林因為和李立三爭權,被李立三開槍所殺,過程寫得非常詳細,你如果是《故事會》的讀者,你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因此在這種軍事思想指導下,如果不是劉鄧挺進大別山,那就是陳謝挺進重慶,或者是粟譚過江;總之原則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要明白——東南野戰軍這個番號是存在的,就是由李德勝親自手書,司令員兼政委:陳帥;副司令員栗裕;副政委鄧子恢。
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華野1、4、6縱)司令員兼政委栗裕,副司令員葉飛,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鐘期光;東南野戰軍第三兵團(華野3、8、10縱)。人選臨時決定。
東南分局書記:粟裕,副書記葉飛、金明。
這個存在瞭四個月的東南野戰軍,因為柏林危機的到來,李德勝同意瞭栗裕的想法。
——如果沒有柏林危機,誰也改變不瞭李德勝的想法。因為中國不可能劃江而治,南方一定要有極強的軍事力量,不管你美國會不會親自下場,我先放六個縱隊過江去不會是錯的。
那麼到瞭渡江戰役,四野南下就是必須的:美軍要是真的來瞭,那也得打下去。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