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属(学名:Persicaria)是蓼科下的一属植物。从原广义蓼属(Polygonum)中拆分出。有些学者曾将本属分为11个独立的属,但因彼此间的区别不明显,有些学者仍主张归为1属,中国植物志除将荞麦属(Fagopyrum)、金线草属(Antenoron)、虎杖属(Reynoutria)和蔓蓼属(何首乌属,Fallopia)作为独立的属外,其他各属仍归并为1属。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为半灌木或小灌木。茎直立、平卧或上升,无毛、被毛或具倒生钩刺,通常节部膨大。叶互生,线形、披针形、卵形、椭圆形、箭形或戟形,全缘,稀具裂片;托叶鞘膜质或草质,筒状,顶端截形或偏斜,全缘或分裂,有缘毛或无缘毛。花序穗状、总状、头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稀为花簇,生于叶腋;花两性稀单性,簇生稀为单生;苞片及小苞片为膜质;花梗具关节;花被5深裂稀4裂,宿存;花盘腺状、环状,有时无花盘;雄蕊8,稀4-7;子房卵形;花柱2-3, 离生或中下部合生;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或双凸镜状,包于宿存花被内或突出花被之外。
生田边、路旁、水边、荒地或沟边湿地,海拔30-3900米。
约230种,广布于全世界,主要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113种26变种,南北各省(区)均有。
本属的一些植物果实为利尿药,主治水肿和疮毒,用鲜茎叶混食盐后捣汁,治霍乱和日射病有效;外用可敷治疮肿和蛇毒;全草可制土农药;种子含淀粉。亦可以作为观赏植物。
越南香菜(学名:Persicaria odorata)又名越南芫荽、叻沙叶,是蓼科春蓼属的一种香料植物,在东南亚地区常会用它的叶子来烹调食物。
在越南料理里常会将越南香菜拿来做生菜沙拉或是加在春卷里食用。在煮牛肉河粉时也会添加越南香菜来配色及增添风味。在吃鸭仔蛋时也常会加上越南香菜一起食用。
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会以切碎的越南香菜来制做一种称为叻沙的香辣汤底,这种汤底是以越南香菜做为主要材料,因此在当地称越南香菜为叻沙叶。
澳洲正在研究以越南香菜为原料来提炼一种称为“kesom oil”的精油。
越南香菜为多年生植物,叶子的颜色为暗绿色,靠近基部有勃艮第红色的块斑,上有栗色的斑点。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的最好,在适合生长的环境下,植株高度可以生长至15-30公分高。越南香菜无法生长于纬度高于32度以上的地区或是土壤水分太多的地方,在冬季或是温度太高时会使植株萎凋枯死。在越南可以看到用人工栽种于田间的越南香菜,也可以在野外看到呈野生状态的越南香菜。
根据越南专家的说法,越南香菜味苦、辛,无毒,可解毒消肿,他们认为越南香菜可以用来治疗肿胀、粉刺、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及胃痛。
越南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Natural Sciences)的研究显示,食用越南香菜会使老鼠的精子数量减少,对于人类可能也有类似的效果。在许多越南的草药疗法中,会使用越南香菜来抑制性欲,在越南有一种说法是“越南香菜,豆芽菜”,意思是说越南香菜有降低生育的能力,而豆芽菜则有相反的效果。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越南香菜可以消除性欲”。
杠板归(学名:Persicaria perfoliata),又名扛板归、刺犁头、老虎利、老虎刺、犁尖草、贯叶蓼、犁壁刺、山荞麦、退血草、犁壁藤、老虎艽、蛇不过、蛇倒退、河白草、退西草、退血草、三角盐酸,为蓼科蓼属植物贯叶蓼的全草。其有化瘀补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动物实验表明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治食道、胃、肝、肠、前列腺等部位癌症。
一年生草本。茎攀援,多分枝,长1-2米,具纵棱,沿棱具稀疏的倒生皮刺。叶三角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总状花序呈短穗状,不分枝顶生或腋生,长1-3厘米。瘦果球形,直径3-4毫米,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陜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生长于海拔80-2300米的田边、路旁、山谷湿地。
杠板归集食、饲、药用于一身,不仅可以采集加工成可口的菜肴,也是优质畜禽饲用植物,正常食用、喂饲有利于人畜健康,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全草可以入药,主要含黄酮苷、蒽苷、强心苷、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和糖类。《中药大词典》记载杠板归具有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等功效,用于治疗水肿、疟疾、痢疾、湿疹、疱疹、疥癣及毒蛇咬伤等症。
春蓼(学名:Persicaria maculosa 或 Polygonum persicaria),为蓼科蓼属下的一个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披针形或椭圆形;瘦果近圆形或卵形,双凸镜状,黑褐色,平滑。花期6-9月,果期7-10月。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欧洲、非洲及北美也有。生于沟边湿地,海拔80-1800米。春蓼的全草:辛,温。发汗除湿,消食止泻。用于痢疾,泄泻,蛇咬伤。
拳参(学名:Bistorta officinalis )为蓼科蓼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茎肥厚扭曲,外皮紫红色。茎直立,单一或数茎丛生,不分枝。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2~18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无毛,或有时下面疏被柔毛。茎生叶较小,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托叶鞘膜质,管状,长达3厘米。
喜凉爽气候,耐寒又耐旱。生山坡草地、山顶草甸,海拔800-3000米。
国内:产东北、华北、陜西、宁夏、甘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贵州、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
国外:日本、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及欧洲也有。
功效:清热镇惊,理湿消肿。
主治:治热病惊搐,破伤风,赤痢,痈肿,瘰疬。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散结。主肺热咳嗽;热病惊痫;赤痢;热泻;吐血;衄血;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火炭母(学名:Polygonum chinense),为蓼科蓼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基部近木质。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可达100厘米,多分枝,斜上。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顶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宽心形,两面无毛,有时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部叶具叶柄,叶柄基部具叶耳,托叶鞘膜质,具脉纹,花序头状,数个排成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被腺毛;苞片宽卵形,花白色或淡红色,裂片卵形,果时增大,呈肉质,蓝黑色;花柱中下部合生。瘦果宽卵形,黑色,7-9月开花,8-10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陜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喜马拉雅山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30-2400米的谷湿地、山坡草地。
火炭母根状茎供药用,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蓼蓝(学名:Persicaria tinctoria),亦略称为蓝或靛青,为蓼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用作蓝染及药用。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通常分枝,高50-80厘米,叶卵形或宽椭圆形,干后呈暗蓝绿色,顶端圆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全缘,总状花序呈穗状,长2-5厘米,顶生或腋生,花被5深裂,淡红色,瘦果宽卵形,具3棱,长2-2.5毫米,褐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蓼蓝喜温暖和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粘壤土和沙壤土,粘土次之,沙土,砂砾土不适合蓼蓝生长,蓼蓝在高燥地生长不良。
大约在6世纪左右由中国传到日本,应用于蓝色的染料所以被大量的栽培。特别是江户时代的阿波(今德岛县)相当盛行,大约于19世纪初的蓝绿色染料年产量号称达15万~20万俵。不过,进入明治时代后,蓝绿色染料由印度直接输入的关系,以及德国将人工蓝转工业化成功之后,约在1904年大量的进口到日本,导致到现在已经几乎都没有栽培了。
分布于日本、印度、欧洲和中国等地。在中国南北各省区有栽培或为半野生状态。
蓼蓝是一些地区主要天然植物蓝色染料的原材料,苗、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大量使用蓼蓝加工扎染和蜡染民族工艺品等。另外,蓼蓝还是常用的药用植物,叶有清热解毒之效,蓼蓝种子和叶的甲醇-乙酸乙酯提取物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癌效应。蓼蓝发酵的叶片提取物对HIV-1和HSV-1病毒有很强的抗性;蓼蓝提取物可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经过超亚处理的蓼蓝叶片有机溶剂提取物对人体的血清白蛋白有更高的抗氧化性和结合能力。
萹蓄(学名:Polygonum aviculare),又名𦺇(音同“毒”),为蓼科蓼属下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0-40厘米(3.9-15.7英寸),原产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后来也引入南半球。它可以入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它“味苦,平”。
一年生草本。茎平卧、上升或直立,高10-40厘米,自基部多分枝,具纵棱。叶椭圆形,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4厘米,宽3-12毫米。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遍布于植株。瘦果卵形。花期5-7月,果期6-8月。
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生长于海拔10-4200米的田边路、沟边湿地。喜冷凉、湿润的气候条件,抗热、耐旱。种子在10℃以上萌发,15-27℃植株生长良好。其瘦果抗寒性极强,在-40℃低温下能正常越冬。对士壤适应性强,一般土壤均能生长良好,即使在盐堿沙荒地上都能生长,但在富含有机质、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上生长旺盛。
食用:萹蓄主要以幼苗及嫩茎叶为食用部分,每年3-4月份野外采集,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野菜,也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蔬菜。
饲料:嫩茎叶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干品中含钾、钙、镁等多种矿物质,其鲜品和干品可用作牛、羊、猪、兔等的饲料。
药用:全草可入药,有清热、消炎、驱虫等多种功效。
翼蓼属(学名:Pteroxygonum)是蓼科下的一个属,为木质藤本植物。该属有两种,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及北部。
多年生草本。茎攀援,不分枝。叶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全缘,具叶柄;托叶鞘膜质,宽卵形,顶端急尖。花序总状,花两性,密集,花被5深裂,白色;雄蕊8;子房卵形,具3棱,花柱3, 中下部合生,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沿棱生膜质翅,基部具3个角状附属物;果梗具3个狭翅。
翼蓼(学名:Pteroxygonum giraldii)为蓼科翼蓼属下的一个种,别名有白药子、红药子、红要子、金荞仁、老驴蛋 荞麦蔓、荞麦七、荞麦头、山首乌、石天荞、何首乌。多年生草本,花期6-8月,果期7-9月。分布于中国大陆。生长于河边, 山谷石滩, 山坡路边, 阴坡、灌丛,海拔600-2450米。模式标本采自秦岭北坡的户县及宝鸡县。块根入药,能凉血、止血、祛湿解毒。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