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閱讀完整本書之後,不得不說《紅與黑》給我留下的是深深的惆悵,久久無法排遣。瑪蒂爾德膝上放著她已故心上人於連的頭顱,想用自己的雙手埋葬情人的頭顱。德·雷納夫人履行諾言,沒有自尋短見。但於連死後三天,她擁吻著自己的孩子離開瞭人世。這是小說的三個主要人物:於連,瑪蒂爾德,德·雷納夫人。小說中對三個人的情愛糾葛進行瞭特別細膩的刻畫,而愛情卻並不是貫穿小說的主線,小說一直圍繞著主人公於連渴望發跡來展開的。正是於連的野心勃勃,和於連的愛情相交織,我讀到瞭三人內心的矛盾與沖突。
於連是小說的絕對主角,他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一生是極具矛盾色彩的一生。也正是因為矛盾性,使得於連的一生也是悲劇的一生。於連隻是一個小木匠的小兒子,在那個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想搏鬥的時代,於連的身份特別的卑微,是遊離於政治之外的一類人。可是,他不甘平凡,野心勃勃。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瞭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有關英雄偉人的美夢,幻想著自己像拿破侖那樣,憑著身佩的長劍擺脫貧困卑微的地位,年三十立功於戰場成為顯赫的將軍。夢想和渴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卻又是無情而冷酷的。拿破侖時代已經過去瞭,人們對於拿破侖的崇拜已經漸漸消失的一幹二凈,於連沒有瞭上戰場立軍功的機會。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看到瞭另外一條出路——當教士。他自己對這也是清楚的認識:“在拿破侖統治之下,我會是一名軍官;在未來的神甫當中,我將是一位主教。”我們清楚的看到瞭於連的野心與現實之間赤裸裸的矛盾沖突。但這並不是最戲劇的,最令人深思的是於連在實現通過當教士走向社會上層時的種種矛盾色彩。
於連沒有接受好友富凱提出的商業建議,毅然選擇瞭當德·雷納先生傢的傢庭教師。他對上層社會隻有仇恨和厭惡,在他看來上層人士是滿嘴的廉潔奉公,可自從掌握管理窮人財產的大權以來,自己的財產卻是明顯的地翻瞭兩三番。於連清楚地知道上層社會的卑鄙與骯臟,但是還是義無反顧的追求。正是這樣的格格不入,於連在上層人士的眼中由於一股清流,與眾不同,這為他吸引來瞭德·雷納夫人的愛慕。
德·雷納夫人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她是維裡也當地可以說是最美的女性,眾星捧月般的存在,所有男人在她眼裡都是一樣的存在。她認為他們言談粗野、除瞭金錢地位和榮譽,對一切都無動於衷,像穿靴戴帽一樣天經地義。於連的存在,就是一群男人中不一樣的一個,就這樣,德·雷納夫人淪陷瞭,於連成為瞭她的情人。於連也愛這個可愛的女人,可是他有用著遠大的抱負,愛情與理想的矛盾使得在這段愛情中患得患失。而德·雷納夫人,內心也是搖擺不定,她害怕這份可恥的愛情帶來災難,她若即若離。這一段愛情,在我看來本身就充滿瞭矛盾色彩。一個是社會底層,一個是高雅貴婦,矛盾的本質就在於兩個人社會地位的不平等。
離開瞭維裡也,來到貝藏松。貝藏松是於連事業的一個起點,他在神學院裡學會瞭不少,這對他而言,是跳入上層的絕好時機。他離開瞭貝藏松,來到瞭巴黎,做瞭德·拉摩爾的秘書。於連看不慣巴黎貴族的特權,看不慣餐桌上的末席地位,看不慣貴族的貪婪偽善,可是他卻往裡面鉆,以極大的熱忱幫侯爵處理事務,冒著生命危險幫貴族送情報等等。這一切的一切全是為瞭有機會成為人上人。真的很可悲!於連所做的一切全是在追求自己深深厭惡的,這難道不是極大的諷刺與矛盾嗎?更戲劇性的在我看來,是瑪蒂爾德的存在。瑪蒂爾德在巴黎,猶如德·雷納夫人在維裡也。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與上一段有著相似之處。那就隨愛情中的女人認為於連的獨特,是他們那個階層所沒有的,就這樣產生瞭愛意。
我對瑪蒂爾德是喜愛的。雖然她在博得瞭於連的愛情之後,出於高傲,對於連的愛是反復無常的。但是,在我眼裡她是可愛的,她雖然有著貴族小姐的種種惡劣,但是當最後她為瞭於連不惜臭名昭著也不懼怕。這兩個人的愛情也是矛盾的,矛盾的依舊在於社會地位的不匹配。
其實,我覺得兩段愛情的矛盾沖突,其實是展現同一點——社會階級的不平等。這一個不平等帶來瞭矛盾對立,就像書名,紅與黑,紅代表著資產階級勢力,黑代表著封建勢力。兩者對立鬥爭。於連的一生就是這樣矛盾對立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