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在一片質疑與謾罵的聲討之中,民國歷史上最富有爭議的人物袁世凱因病不治身亡。袁世凱死後,由副總統黎元洪繼任民國大總統位,國務卿兼陸軍總長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北洋政府進入瞭以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時代”,而民國歷史上著名的“府院之爭”也就此拉開瞭序幕。
黎元洪,湖北武漢人,早年進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曾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湖北督軍張之洞麾下,在編練湖北新軍中嶄露頭角,深受張之洞器重,逐漸成為湖北新軍中的領頭人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南方革命黨人共同推舉其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大元帥,黎元洪遂投身於辛亥革命。後以南方革命黨代表人身份參與“南北議和”,最終促成推翻清政府,由封建帝制和平過渡至民主共和的壯舉。中華民國成立後,作為南方革命黨代表,黎元洪被推舉為副總統,後因袁世凱擔心其長期坐鎮湖北勢力過大,令段祺瑞徐樹錚以非常手段迫使其來到北京,入住中南海瀛臺(就是當年慈禧軟禁光緒的那個瀛臺),其麾下的軍隊也被打亂編制編入其他隊伍,就此失去瞭自己的軍事力量。袁世凱病故後,黎元洪依法繼任總統職位。
黎元洪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早年間進入天津武備學堂,因學習成績優異得到去往德國留學的機會,後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期間被蔭昌推薦調往天津小站,自此成為袁世凱麾下一員大將,因其德國留學的經驗和優異的練兵能力備受袁世凱器重,還得瞭一個響當當的名號——“北洋之虎”,並與“北洋之龍”王世珍、“北洋之狗”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1912年1月南北和談後,段祺瑞率眾致電,要求確立共和體制,推翻清政府。中華民國成立後擔任陸軍總長,後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而被迫辭職。袁世凱退位取消帝制後,再次啟用段祺瑞為陸軍總長,企圖依靠北洋勢力壓制南方起義力量。袁世凱去世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投桃報李,黎元洪也宣佈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d5bb08202741bdb79e8b9160ec6a2c26段祺瑞
南方革命黨人認可的黎元洪坐上瞭總統之位,平息的革命黨的怒火,國會和《臨時約法》也得以恢復,新的領導班子似乎正在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然而新官上任沒多久的黎元洪發現自己的總統幹的並不開心,甚至很憋屈,原因就在於總理段祺瑞並沒有把他當一回事,甚至很多事情完全繞過黎元洪直接下達命令,事前不匯報,事後不解釋,根本不將其放在眼裡,對於一些人事的任命也是隻把黎元洪當作瞭蓋章機器,段祺瑞手下以囂張跋扈著稱的徐樹錚還和黎元洪發生瞭一次爭吵,徐樹錚甚至說出瞭“總統蓋章即可,何必多問!”這樣豪不給總統面子的話。
這已經不是徐樹錚第一次對黎元洪無禮瞭,早在袁世凱當政期間,曾下令段祺瑞到武漢力邀時任副總統的黎元洪來北京以削弱其軍事力量,防止其尾大不掉。原本的計劃是好言相勸,誰知囂張跋扈的徐樹錚直接將手槍抵在瞭黎元洪的頭上,脅迫其登上瞭前往北京的火車,搞得段祺瑞也是頗為無奈。
然而無兵無將的黎元洪也隻能選擇瞭隱忍下來。後來黎元洪一派的內務總長孫洪伊與徐樹錚不和,鬧得不可開交,在徐世昌和王世珍的勸和下,孫洪伊和徐樹錚雙雙被免職,也算是黎元洪出瞭一口惡氣。但總統與總理之間的矛盾還在繼續著。
“府院之爭”矛盾真正的激化點在於一戰對德宣戰的問題上。
袁世凱死後,日本人轉而開始扶持段祺瑞,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通過利益交換,私下裡與英、法、俄、意四大協約國達成共識:一旦德國戰敗,日本將接收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所有權利。因此,日本極力鼓動段祺瑞對德宣戰。
而當時段祺瑞也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一方面德國戰敗已經隻是時間上的問題,此時正是對德宣戰的好時機,即可以減少《庚子條約》中的賠款,又不用真的派遣軍隊遠赴歐洲作戰。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機會向日本人借款,擴充軍事力量,以達到他武力統一全國的偉大夢想,之後的“西原借款”也正印證瞭段祺瑞的此時的想法。
當時受夠瞭沒有軍事力量的窩囊氣的黎元洪,給自己找瞭一個強有力的外援——江蘇督軍、直系掌門、副總統馮國璋,二人決定聯合起來,共同抵制段祺瑞。與段祺瑞不同,馮國璋背後的扶持勢力是美國,而當時美國正與日本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若對德宣戰必定有利於日本,美國遂指示黎元洪反對對德宣戰。
二人誰不相讓,最後隻得將“對德宣戰”的提案提交國會進行表決。
段祺瑞又起瞭軍人幹政的心思,指揮手下得力幹將徐樹錚組建“督軍團”前往北京,公開威脅國會。不過國會中多是看不慣督軍團囂張氣焰的人,因此“對德宣戰”的提案並沒有獲得通過。
就在此時,《京報》又爆料出瞭一則驚天大新聞:段祺瑞總理正與日本商定一筆價值不菲的借款(也正是後來的“西原借款”)。
原來段祺瑞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能跟日本人借錢!段總理的聲譽一下子降到瞭谷底,就在這時,此前一直軟弱受氣的黎元洪總統突然宣佈:免除段祺瑞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位。段祺瑞一氣之下離開北京,前往天津度假,而皖系的一眾督軍們看到自己的老大被免職,紛紛通電大罵黎元洪,並且要率軍北伐,一時之間劍拔弩張。
平日裡一向軟弱隱忍的黎元洪怎麼會突然如此之硬氣瞭呢?原來在這個時候,一個人找到他,向他伸出瞭橄欖枝,答應黎總統成為他的外援。黎元洪也選擇瞭相信這個人,就是這次錯誤的信任,引來瞭民國歷史上最大的鬧劇。
這個人就是當時督軍團的團長張勛!
張勛
一邊剛給黎總統吃下瞭定心丸,另一邊張勛又找上瞭段總理,在段總理面前大罵黎元洪的不是,表示自己堅決的站在段總理這一邊。
真是奇怪,這張勛究竟是想幹什麼?原來在張勛的心裡,什麼總統總理、國會共和通通都是扯淡,最靠譜的還是過有皇帝的日子,這一點從他對自己的要求上就能看得出來——不剪辮子,不僅他不剪也不允許自己的部下自己剪辮子,時人給他的隊伍起瞭一個綽號:辮子軍,而張勛自己也得瞭個“辮帥”的稱呼。
這邊“府院之爭”剛剛進入白熱化,那邊張勛馬上率領自己的辮子軍進入北京,並提出“非復辟不可”的主張,逼迫黎元洪辭職,擁立溥儀復位,民國史上最大的復辟鬧劇上演瞭。
此時才幡然醒悟的黎元洪悔恨不已,知道自己是信錯瞭人,匆忙攜帶著總統印章逃往日本公館避難。後以總統名義發電,恢復段祺瑞總理職務,並請段祺瑞派軍討逆張勛。
張勛本以為可以趁著總統和總理的“府院之爭”渾水摸魚來達到復辟的目的,其實,他的一系列小動作都被段祺瑞看在眼裡,加上此時黎元洪發出的復職電文,段祺瑞明白此刻正是他出手的好時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7月1日,張勛辮子軍進駐北京,擁立溥儀復位,復辟鬧劇正式開始。
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組織討逆軍開往北京。
7月12日,辮子軍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擊敗,復辟失敗,張勛逃入外國使館避難,後經張作霖說情,張勛逃過一死,前往天津做起瞭寓公。
一場可笑的鬧劇就這樣倉惶落幕瞭,段祺瑞也為自己博得瞭“三造共和”的美稱——一造共和:逼溥儀退位,二造共和:逼袁世凱退位,三造共和:平定張勛復辟。
歷史上對於段祺瑞的評價,從來都是褒貶不一各有論據,有人說他是中流砥柱廉潔為公,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傢勇於負責。也有人說他是大搞權謀手段,他的勝利不過是軍閥之間爭鬥的產物,於民主共和毫無益處。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如何,段總理又回來瞭,帶著“三造共和”的美譽風光回歸,重新掌握瞭大權。回歸後段祺瑞馬上宣佈對德宣戰,並著手進行向日本借款之事,後稱為“西原借款”。
張勛失敗瞭,避禍於日本公館的黎元洪也重新獲得瞭自由,但此時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因為輕易相信瞭張勛的花言巧語招致瞭如此一場災禍,而平叛瞭張勛復辟的段祺瑞又一時風光無限,黎元洪知道自己的總統之位,是坐不下去瞭。
心灰意冷的黎元洪致電副總統馮國璋,請其代行總統之職,而後辭職前往天津,投身於商海之中。
“府院之爭”也伴隨著黎元洪的離去而落下瞭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