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一律
我们在沟通时,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同一律,也就是前后提及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概念由两个部分组成: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涵义和适用范围。
“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有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这句话的问题出现在偷换了概念,即前一个“人”指的是作为物种整体存在的“人类”,而后一个“人”指的却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体”。
不管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还是混淆论题、偷换论题,本质都是处于“思维不确定性”中的大脑不断违反逻辑的同一律,而不自知。
2、矛盾律
矛盾律,也称为“不矛盾律”。说的学术一些,就是两个互相否定的意思,不可能都对,一定有一个是假的。
那么我们如何具备识别因矛盾律导致的逻辑谬误的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叫做“否定”。比如,成功的否定是失败吗?成功的否定不是失败,而是未成功。未成功可能是失败,也可能是某种未知状态。
其次,我们要试着培养识别三种“自相矛盾”的能力。1、自相矛盾的概念。比如在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个下雨的晴天。2、自相矛盾的判断。比如整栋大楼漆黑一片,只有一个房间的灯是亮的。3、悖论。比如: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真的,“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就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假的,“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就是真的。
3、排中律
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这种中间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不表态,但是如果表态,就不能说“两个我都同意”或者“两个都对”。
比如,一家公司的决策人说:“我认为降价不对,这会造成品牌价值受损。但是不降价也不对,毕竟眼前的销售压力很大……”。这种自以为充满智慧的话,其实都是“骑墙”,违反了排中律。
排中律有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识别和揭穿那些“骑墙者”,提高思辨的能力以及沟通的效率。而它最大的价值,则是衍生出了名震四海的推理方法-反证法。反证法就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只要证明其中一个是错的,那就证明了另一个是对的。
一个逻辑严谨的反证法,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反设、归谬和存真。比如如果你要论证你的观点成立,按照常规方法无法证明,那么你可以试试反证法。反设,就是假设所要论证的观点不成立。归谬就是从反设的观点中找出逻辑谬误。存真就是根据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中只有一个是对的,从而推导出所要论证的观点是成立的。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