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值得大傢細細品味的一部電視劇。它用相對客觀的角度,講述瞭那個動蕩的年代,人民是如何從愚昧走向所謂的“共和”,同時也隱晦地表述瞭國黨的“先天不足”與失敗的原因。這是一部宏大的,詳盡的,多角度描寫近代史的精彩電視劇!
《走向共和》在2003年上映,導演是張黎,很牛的導演。2007年上映的《大明王朝1566》導演同樣是張黎,這兩部正史歷史劇,目前在豆瓣電視劇排名並列第一。
http://www.icpchaxun.com/video/1246550623032041472
《走向共和》的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後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勛復辟等史事。
金羊網評
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於,從公眾的閱讀和觀賞方面第一次把李鴻章放到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隻是歷史學傢才會以公正的角度認識他的,一般的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負面的。《走向共和》還原瞭歷史的真實狀態,沒有拔高一個好人,沒有貶低一個壞人。以前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是把李鴻章、慈禧、袁世凱描寫為壞人,而《走向共和》卻非常人性化、設身處地地為前人著想瞭。但是《走向共和》並不是給這些人物進行“平反”,而是告訴人們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為我們也會成為先人。我們不能總用批判的眼光挑剔歷史人物身上的問題,應該多看他們的貢獻,建立一種同情的理解 。
7fe740c0abe91f981b99dbcdbf495ddd
深圳商報評
在歷史學傢眼中,對李鴻章的歷史評價,早已不是簡單的“賣國賊”三個字就可以結論的。然而,學術成果的“普及”似乎並不得力,李鴻章的熒屏形象一直沒有大的變化。《走向共和》中“全新”的李鴻章形象,讓普通觀眾感到詫異,以至有“平反”、“翻案”之說。
《走向共和》在觀眾面前展示瞭一個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李鴻章;一個“茍利國傢生死以,不因禍福避趨之”的李鴻章;一個首倡洋務、虛心向西方學習的李鴻章;一個力圖挽大廈於將傾的李鴻章;一個含詬忍辱,掙紮奮鬥的李鴻章;一個奉行經世致用、埋頭苦幹數十年卻終免不瞭悲劇性命運的李鴻章。
268fdfe5ed4681d7eb76dc954c21a2f0
該劇最有意義的突破,在於對洋務運動的肯定,進而把李鴻章放在近代非常復雜的歷史脈絡中進行歷史的闡釋,而不是簡單作道德的、充滿義憤且帶有臉譜化的評判。本劇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在恢復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方面作出瞭可貴的努力。這一突破的意義已經超出瞭電視藝術本身 。
解放日報評
電視劇《走向共和》的制作者們確實充分註意到瞭學術界的研究進展,較好地吸收瞭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使人們看到瞭李鴻章的另外一面。中國的史學工作者對李鴻章進行瞭大量精細入微的研究,發現李鴻章不僅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而且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外交傢、政治傢之一。這種“善待先人”的態度,應該說是《走向共和》劇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81b2455d9dec96609e1b63d47681adc5
北京娛樂信報評
《走向共和》理出瞭“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這一主線,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取舍和強調,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深刻反思。片中歷史人物不再臉譜化,表現出瞭人物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有血有肉。全劇起始和落幕的選擇用心良苦。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腐朽的清制度走到瞭即將滅亡的盡頭。選擇從甲午海戰開始,這樣一開集的第一場就是一個高潮。選擇正劇的落幕事件劇組也用瞭很長時間。
網易歷史評
《走向共和》自播放以來引起世人廣泛註目,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最成功之處就在於,它大膽地突破瞭五十年來,甚至近百年來歷史學界已經形成的刻板的臉譜化的形象,並大體上使眾多歷史人物更接近於其歷史真實的面目。由於它與人們近百年形成的固定觀念與思維定勢之間,形成巨大反差,也由於它能借助於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在數以億計的電視的受眾面前盡情地展示自己對歷史的新詮釋,當電視劇演職員們挾如此巨大的特殊優勢,來強化他們與人們刻板形象之間的這種巨大反差時,其影響力沖擊力之巨大,就自然而然瞭。
宝子们,赶上双11,一年才一次,不管你打算买啥,咱先领了红包,薅了羊毛,再考虑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