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我們開始瞭心電圖學的正式教程。那麼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心臟的解剖結構和傳導系統,這是心電圖產生的結構基礎。
心臟,是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的一個由心肌組織構成的器官。
正常的心臟,體積大約相當於成年人的拳頭大小。一般女性的心臟比男性心臟稍小,也稍輕一些。心臟被心間隔分為左右兩半,左右兩半心又分為心房和心室。同側心房與心室借由房室口相通。
心臟傳導系統是產生心電圖的結構基礎,相當於一座房子裡面的電線,負責將心臟的起搏信號傳導到每一個心肌細胞,使心肌細胞收縮。
在心臟中,心肌細胞按照功能分為兩類,普通心肌細胞和特殊心肌細胞。普通心肌細胞負責構成心房與心室。而特殊心肌細胞則具有自律性和傳導性,構成我們心臟的傳導系統(這裡需要註意的是,心臟的傳導系統依舊是心肌,而不是神經組織)。其中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與希氏束(即房室交界區或結希區)、左右束支、浦肯野纖維。
一、竇房結
竇房結是心臟的正常起搏點,多呈長梭形,位於上腔靜脈竇與右心房交界的界溝處。故名竇房結。竇房結的內部由起搏細胞(Pacemaker,P細胞)和移行細胞構成。還有豐富的膠原纖維,構成網狀支架。竇房結的細胞排列由中心向邊緣依次是:竇房結中央動脈→P細胞層→T細胞層→普通心房肌細胞。
二、結間束
竇房結產生起搏信號後,究竟以何種方式傳導至左、右心房以及房室結,一直沒有定論。20世紀60年代初James等提出,竇房結與房室結之間可能存在特殊的傳導通路,即結間束。結間束分為前、中、後結間束3條,左右心房間也有結間束連接,但是這些特殊的傳導纖維迄今為止尚無公認的顯現方法。
1、前結間束 由竇房結頭端發出向左行,呈弓狀繞行上腔靜脈前方和右心房前壁。走行至房間隔分為兩束:上結間束(Bachmann束),分佈於左心房前壁。另一束下行經過卵圓窩前方的房間隔,下降至房室結上緣。
2、中結間束 由竇房結右上緣發出,向右後方繞過上腔靜脈,進入房室間隔、經過卵圓窗前緣下降至房室結上緣,稱Wenchebach束。
3、後結間束 由竇房結尾端發出,在界嵴內走行,後轉向下內,經過Todaro腱, 越冠狀竇口的上方至房室結後緣。此束在走行過程中又分出纖維至右心房壁。稱Thorel束。
7ab2628020116eca0fc58959cb168520
三、房室交界區
房室交界區又稱房室結區或結希區,是心傳導系在心房與心室互相連接部位特化的心肌結構,位於房室間隔內,范圍基本與房室間隔右側的Koch三角一致,分為三個部分:房室結、房室結的心房擴展部、以及房室束的近側部。
房室結是一矢狀位的扁薄的結構,位於Koch三角的尖端,結的後上方和右側面有數條纖維束甚至房間隔和冠狀竇口周圍,形成房室結的心房擴展部。房室結前端變細穿入中央纖維體,即為希氏束。
房室交界區是全心傳導速度最慢的區域,生理意義是形成房室延擱,使心房與心室按照先後順序收縮。房室交界區是起搏信號由心房向心室傳導的必經之路,而且是最重要的次級起搏點,很多復雜的心律失常在此區域發生,這一區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四、房室束
又稱希氏束,起源自房室結的前端,穿過中央纖維體,走行在室間隔肌部與中央線為體之間,向前下行於室間隔莫不的後下緣。同時從主幹陸續發出左束支的纖維,最後分為左束支和右束支。
五、左束支
左束支呈瀑佈樣起源自房室束的分叉部,發出後呈扁帶狀在室間隔左側心內膜下走行。於室間隔肌部上、中1/3水平分成左前分支、左後分支、室間隔支。
六、右束支
右束支呈細長圓索狀,起源自房室結分叉部的末端,從室間隔膜部下緣的中部向前下萬幸,經過右心室圓錐狀乳頭肌後方,向下進入隔緣肉柱,到達右心室前乳頭肌根部分支分佈至右心室壁。因右束支分出較晚,主幹為圓索狀且較長,所以容易受到局部病灶影響而發生傳導阻滯。
七、浦肯野纖維網
左右束支的亞分支在心內膜下交織成為浦肯野纖維網,是全心傳導速度最快的組織,最終與收縮心肌相連。
講完這些東西,相比大傢已經聽到一頭霧水瞭。心臟傳導束的解剖作為心臟電活動產生的結構基礎,尤為重要。所以需要更多的心思去學習。在今後心電圖學習的過程中。這些知識將會一直伴隨我們。還希望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對這些知識進行記憶。
各位也可以關註我的微信公眾號“心動遵醫”,裡面不僅有心電圖的教程,也有疑難心電圖挑戰和心電圖的新動態。
本文共69691字,耗時約263小時,預計閱讀時間85~120分鐘,宜深度閱讀(2023年1月11日更新)我自2016年起在復旦大學、上海交大...